商品流通概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9293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品流通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商品流通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商品流通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商品流通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商品流通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品流通概论.docx

《商品流通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品流通概论.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品流通概论.docx

商品流通概论

《流通经济学概论》

《流通故事1:

卖西瓜的山村农民》

凌晨2点起床,从山村来到县城;有30多里路,拉着一车西瓜走了三个多小时;一上午卖瓜的钱还不到180元。

那山村有一个很高雅名字,叫“冷西”是“中国草莓之乡”;他儿子读一年书要花2万元,得卖111次西瓜!

走6660里路,花1110个小时。

这还不包括购买种子、肥料、农具的花费以及田间管理的日日辛劳。

城市化率提高的影响

指标

1978年

2006年

增、减

城市化水平

17.92%

43.9%

提高26个百分点

农村消费品占比

67.59%

32.5%,

降低35个百分点

每年农转非人数在1千万人以上,有1.3亿左右农民进城打工,在城里消费.

课程介绍课程名称:

《流通经济学概论》

参考教材:

《流通概论》(夏春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建议阅读

《激荡三十年》(上、下)(吴晓波,中信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程童一,昆仑出版社,1996年8月)

第一课:

导论(6课时)

一、流通

30年以前:

商、粮、供(日用消费品供应)

30年以后:

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资本流通(商品、货币、人力资本。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实际上就是流通,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台湾学者把流通理解为Logistics

Logistics一般是指现代物流,是物的流通。

早期的物流称为“实物分销”(Physicaldistribution),后来演变成为“后勤”(Logistics)。

实物分销的概念属于市场学的范畴

认识到产前与产后的供应链对效率与质量的影响,物流的后勤保障功能突显。

美国:

后勤服务思维。

日本:

盈利性功能。

无论是实物分销还是后勤物流,都属于流通的范畴,但并没有反映流通的全部。

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流通:

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资本流通

狭义的流通:

有形商品或产品的流通,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

排除了货币、资金、人、服务

商品流通的实质是货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是简单的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总是伴随着货币流通。

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本增值。

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才是复杂的商品流通,这种流通把货币转变成了资本。

现代流通

现代流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资本、技术、地产

消费水平、消费心理、消费结构

二、流通理论综述

(一)西方经济理论缺少对流通的专门研究

重商主义:

追求贸易顺差和贵金属

古典经济学:

劳动分工-生产效率

新古典经济学:

假设抽象了流通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与企业组织相互替代

参考图书《重商主义经济学》作者:

[瑞典]马格努松王根蓓/陈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参考图书亚当.斯密(AdamSmith)《国富论》(ThewealthofNations,1776年)

《道德情感论》(TheTheoryofMoralSentiments,1759年)

(二)不同时期的关注重点不同

第一次商业革命: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1492年10月2日,哥伦布发现北美洲,世界贸易中心开始从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第一次工业革命:

300年后的18世纪,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力和内燃机;

信息革命:

20世纪80年代起,计算机

注:

内森.罗森堡、小伯泽尔:

《西方致富之路》,三联书店。

(三)不同人的关注重点不同

比如威廉.配第强调了土地

大卫.李嘉图强调了劳动;亚当.斯密强调了分工;熊彼特强调了技术;泰罗强调了管理;托夫勒强调了信息;罗马俱乐部强调了环境;韦伯强调了文化;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

(卢现祥: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275页。

(四)我国流通经济学研究薄弱的历史原因

马克思流通理论并不完整

特定时期/价值形态/抽象的研究

政策解释的学术传统

没有找到合适的研究对象

关系论/规律论/实务论

(五)传统流通体系的特征

市场自发调节;卖方导向;以批发为中心;内外贸分离;组织化程度低;销售方式单一;技术应用程度低。

(六)中国流通体系的特殊性

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传统”,更是组织体系与管控模式上的传统,如计划经济与行政主导。

我国的多元、多层经济结构决定“多元化流通体系”的特征。

中国的流通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流通问题”,更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问题。

(七)现代流通体系的特征

以市场协调为基础,企业内部组织化协调为主导,政府间接调控为规范;

需求导向,买方市场;

消费品以零售为中心,生产资料以直供为主;

组织化程度高,市场主体规模大;

内外贸一体化;

销售方式多样化,流通分工程度高;

服务贸易在现代流通中越来越重要;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流通效率。

(八)流通研究的核心:

流通效率

产权规则的设置

公共产品(资源)的配置

如何维护国家层面的总体利益(如流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评估)

三、流通产业

流通产业的地位取决于作为;流通对GDP的贡献度还不高;这也说明流通的发展潜力大

《流通故事2:

10年创造100亿》

10年达到100亿?

味千是一个日本九州岛的区域拉面品牌,尽管口味独特,但是影响有限。

十年前的春节,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在深圳世界之窗主体文化公园,湿冷的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面香。

香味的源头,一个女人和她的团队围着一辆手推车忙碌。

等候吃面的人们在雨中排起了长队。

(一)产业发展时序

人类生产活动的三个阶段:

以农业与畜牧业为主(农业社会);以大规模工业生产为主(工业社会);以服务生产为主(商业社会)

(二)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

农业;第二产业:

制造业;第三产业:

服务业

库兹涅茨法则:

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三产业上升。

(三)三次产业分类标准

生产与消费是否统一

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远近

产业是否有形

(四)我国的三次产业分类

产业划分(1985年)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流通部门与服务部门

(五)理论观点:

第四产业

王树林:

在1996年出版的《21世纪的主导产业-第四产业》:

包括科学研究、教育、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民间公证和法律服务等九种行业。

(精神产品的生产领域)。

知识学专家宋太庆则把知识产业概括为:

科学技术产业、信息情报业、文化教育产业、传播娱乐产业、智能智慧业、规划产业、咨询策划产业和思想设计产业等8大产业群体。

国内还有学者简单地把知识产业或第四次产业界定为高新技术产业或信息产业。

相关标准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

零售业态分类:

GB/T18106-2004

标准说明

《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国标委标批函[2004]102号)

2000年,国家制定并颁布了《零售业态分类》,即GB/T18106-2000。

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了新的国家标准于2004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并替代了原GB/T18106-2000标准。

增加了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业态,并对购物中心的种类进行了细分。

零售业态从总体上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两类。

有店铺12种:

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

无店铺5种:

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

合计17种。

(六)流通产业界定

本书界定:

流通产业是指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营活动内容的营利性事业。

1)涵盖广义商业:

营利性

2)涵盖狭义商业:

专业流通

3)相当于第三产业第一层面:

流通部门

4)相当于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十类中“批发与零售商业”及“运输业与仓储业”。

(七)流通产业分类

按业种:

种类

生产资料流通产业与消费资料流通产业

工业品流通产品与农产品流通产业

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

(七)流通产业分类

按业态:

经营形态,例如,零售业态retailformats

(七)流通产业分类

按商流、物流:

商流产业:

以商品价值流通为主要内容的流通业,如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物资供销社等。

物流产业:

以商品使用价值流通为主要内容的流通产业,即运输业和仓储业。

(七)流通产业分类

按阶段分:

批发业:

综合批发业、专业批发业、经纪业、代理业等。

零售业:

有店铺零售业与无店铺零售业

(七)流通产业分类

按范围分:

国内贸易:

国际贸易:

进出口贸易、易货贸易、边境贸易、补偿贸易、加工装配贸易国际租赁等。

进出口贸易:

粮油食品进出口、土畜产品进出口、纺织服装进出口、五金矿产进出口、石油化工进出口、机械产品进出口等。

(八)流通产业的特征

小企业多,面广量大,就业潜力大

产业中的小行业,行业中的大企业

劳动密集与技术应用领先相结合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九)判断流通产业的指标

指标:

行业贡献度(增加值):

净利润、工资、福利、税收、折旧五项内容。

2003年为1.4万亿美元,人均达到1090美元。

批发、零售、餐饮的贡献度为7.8%,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达到15%以上。

(现在不到10%)

产业集中度:

可用CRn来表示,CR:

ConcentrationRate,n为领先企业的数量)。

它通常用市场上前几位企业的产量(或销售额、从业人员数、资产数额)占特定市场中同类产品总量(或销售总额、从业人员总数、资产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按照贝恩的分类方法,如果行业的集中度CR4<30%或者CR8<40%,即属于竞争性行业,因此连锁超市行业在中国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

(九)判断流通产业的指标

现代流通方式的占比:

2005年超过10%。

现在约12%,上海达到35%(2007年)

产业弹性系数:

1999-2004年:

0.0843,流通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将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0843%。

远远低于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

见42-43。

为什么商业的地位没有根本提高?

2007年上海连锁经营规模销售:

1175亿门店:

11963个社零占比:

35.54%(3847.79)

问题与作业:

1、寻找事例;2、指出问题;3、分析原因;4、提出建议

例如:

禁塑令以后(事例)

菜场提供连接袋(问题)

购物不方便(原因)

规定分步实施(建议)

第一章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分工、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的概念,熟悉商品流通的发展过程,理解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2、学习重点

社会分工的概念;商品交换的概念;商品流通的概念。

3、学习难点

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形式的演进;

商品流通的发展过程。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商品流通的产生

一、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

1、什么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它是组织体以外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部门与部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分工。

社会分工的直接结果是每个组织或个人只能从事一种或少数几种工作或操作,从而只能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甚至是半成品。

但是,作为生存在社会分工环境下的组织或个人,其消费却是多样化的。

当出现产品的供需矛盾时,产品需求者为满足需求可能出现四种解决办法:

一是自行生产,二是接受赠予或乞讨,三是诈骗或掠夺,四是进行交换。

而在这四种办法中,惟有交换是最公平、最稳定、最经常、最有效率的解决分工者之间供需矛盾的途径。

2、什么是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

3、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形式的演进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物物交换;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与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4、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

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不仅保证了单一化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因此,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是同时产生、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引擎。

二、商品流通及其与商品交换、商业的关系

1、商品流通的涵义

商品流通,从总体上来看,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简单商品流通,其运动形式是:

商品(W)—货币(G)—商品(W);其二是发达的商品流通,其运动形式是:

货币(G)—商品(W)—货币(G)。

无论是简单商品流通还是发达商品流通,它们都是与货币流通紧密相联的经济范畴。

2、商品流通与商品交换的关系

1)商品流通是一种商品交换,但不是单个的商品交换,而是在总体上呈现出的以货币为媒介的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

2)从时间上看,商品交换先于商品流通。

3、商品流通与商业的关系

商品流通出现之后,最初是一种简单的商品流通,随着社会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在简单商品流通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不从事商品生产,而专门媒介商品交换的行业,即商业。

随后便形成了发达的商品流通形式。

商业是专业化、社会化的商品流通,它是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商品流通的主导,但不是流通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商品流通的发展过程

一、由直接流通到间接流通

对于“简单的商品流通”,生产者既从事生产也从事流通,称这种流通方式为“直接流通”。

对于“发达的商品流通”,生产者不直接完成流通过程,而是通过专业化的商人来完成流通过程,称这种流通方式为“间接流通”。

流通方式由直接流通发展为间接流通是历史的进步。

但是,间接流通方式的出现,并没有全面替代直接流通方式。

是采用直接流通还是采用间接流通,不仅受商品生产与消费特点的制约,也与当事者对流通渠道的控制偏好或对流通渠道的利益或风险预期有关。

二、由复合流通到批零分离式流通

1、批发与零售的分离

在我国,行商与坐商是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前身。

在欧美国家,批发与零售的最终分离则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时期。

2、批发流通的变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批发商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资本实力越来越强;二是批发商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从而导致批发商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三是批发市场的产生,并由自发性批发市场发展为具有一系列制度与规则的现代批发市场;四是批发交易形式的变革,从现品销售发展到样品销售,以及从凭样品销售到凭标准品销售;五是批发商组织形式、经营方式与经营技术的变革,如连锁经营、专业化经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等。

3、零售流通的变革

零售流通的变革除表现在零售商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以连锁经营为标志的组织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外,其最有代表性的变革则表现在业态多样化、自有品牌的开发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上。

4、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出现,改变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即由传统的单纯竞争的关系,变成了竞争与合作关系,不仅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要进行合作,而且企业也要与消费者进行合作,即通过关系营销或客户关系管理保持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共同创造价值,并共同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完成商品的流通过程。

三、由现货贸易到期货贸易

期货贸易是相对于交易双方即期进行商品与货款相向交割的现货贸易而言的。

期货贸易是指远期进行的标准化合约的交易,其一般形式是交易双方先就交易商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交货期和交货方式等签订合约,而实际的货款交割则在规定的期限内以实物交割,或非实物交割即补齐现货与合约的价差,或出卖合约等方式履行。

期货贸易的主要功能是规避风险、发现或形成公正的价格。

与现货贸易既可以在指定的场内(批发市场)进行,也可以在场外进行有所不同,期货贸易必须在指定的场内即商品交易所或期货交易所内进行。

除此之外,适宜期货贸易的商品种类也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达到公认的质量标准,适于大宗交易,又能长期储存的且可以自由交易的商品”才适宜进行期货贸易。

四、由“现实空间交易”到“虚拟空间交易”

流通方式的第一次大变革是货币的发明;流通方式的第二次大变革是专业化商人的出现,并进一步分化为批发商与零售商;流通方式的第三次大变革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在“现实空间”里进行的交易统称为“现实空间交易”。

在电子交易方式下,商品流通是通过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的,而且可以采用电子货币支付货款,这种交易方式被称为“虚拟空间交易”。

从现实来看,“虚拟空间交易”主要在批发与零售两个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批发领域的“虚拟空间交易”,主要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化交易,也称“B2B”,即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其他专用网络进行原材料的采购或商品或服务的销售;零售领域的“虚拟空间交易”主要表现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化交易,也称“B2C”,即企业通过互联网向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或服务,其具体形式是网上商店。

五、由自营物流到专业化物流

物流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二是组织或制度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看,主要体现为物流工具的变革,特别是运输工具的变革。

从组织或制度层面来看,物流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物流活动的专业化、组织化与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上,即由自营物流向专业化物流的转变上。

尽管现实中的一些组织和单位,特别是大型组织和单位仍然以自营物流为主,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生产与流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高度专业化、组织化与社会化的物流方式将成为现代物流的主导方式。

第二章商业概述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商业的内涵,熟悉商业的常用分类方法,掌握商业的特征与贡献。

2、学习重点

商业的构成要素;

商业的特征;商业的贡献。

3、学习难点

商业的特征。

(二)学习内容

一、商业的概念

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如商业演唱会、商业健身俱乐部、职业中介等;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

本课程所指的商业是指狭义的商业。

商业具有以下构成要素:

(1)必须以营利为目的,即为卖而买。

商业是一种营利性事业,而不是公益事业或公共事业;其内容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商品交换,而不是组织内部的产品分配、调拨。

(2)必须有独立的组织。

商业的主体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法人即商业企业,一部分是自然人即个体经营者。

(3)必须从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商品交换活动。

商业是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商品交换,而不是非专业化和非社会化的商品交换,因此,制造商的商品购销活动以及消费者或其他非营利组织的商品购销活动不是商业。

二、商业的分类

通常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对商业进行分类:

1、按业种进行分类。

将商业划分为生产资料商业和消费品商业。

2、按业态进行分类。

可将零售商业划分为百货(店)商业、超级市场商业、便利店商业等。

3、按流通阶段进行分类。

可将商业划分为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

4、按流通范围进行分类。

可将商业划分为国内商业与国际商业。

除以上四种分类方法外,还可以按商业的组织化程度、商业交易的电子化程度、商业组织的所有制形式等对商业进行分类。

三、商业的特征

1、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具有就业机器功能

商业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其主要原因是:

(1)消费者对商业部门所提供服务的最终需求不断增长,要求商业部门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增强服务能力;

(2)其他产业部门对商业部门的“中间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商业部门扩大就业规模;

(3)商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低于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4)商业劳动具有较强的“个人化”与“家庭化”倾向,从而使商业领域的个体经营的比重远远高于制造业;

(5)与制造业相比,商业并不特别需要体力和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劳动力,对劳动力资质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可以吸纳大量的普通劳动者就业。

2、进入与退出障碍低,竞争激烈

与制造业相比,商业经营的资本与技术约束较低,因此,商业的进入与退出障碍也相对较低。

商业的进入障碍低,意味着商业经营组织多,从而意味着商业的竞争主体也多。

商业的退出障碍低,意味着商业组织或商业企业的生命周期短,特别是小型商业组织的生命周期则更短。

从宏观上看,商业组织的生命周期短,意味着商业组织具有较强的新陈代谢能力或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这是商业的又一显著特征。

3、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性不明显

行业集中度是指某一行业大企业的产值或销售额占该行业总产值或总销售额的比例。

规模经济性是指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生产经营成本相对降低,而经济效益则相对提高。

各国的商业统计数据表明,商业的行业集中度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

同时,商业经营组织的平均规模小,全社会商业的规模经济性也就不够明显。

4、技术进步的从属性

流通领域的大部分服务劳动具有“分散化生产”的特征,根本不可能实行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流水作业。

这样,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往往先于并多于流通领域,重大的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也往往先在生产领域迅速得以实现,然后逐渐影响到流通领域。

因此,商业的技术进步乃至于整个商品流通的发展与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生产发展与变革的滞后性、从属性,而且流通领域的技术进步过程往往不及生产领域那样迅速和广泛。

四、商业的贡献

1、商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

商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可以通过商业所实现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

这一比例越大,商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也就越大。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一国商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高低,与该国的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及社会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有关。

2、商业对充分就业的贡献

商业对充分就业贡献度的大小,可以用商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衡量,即一定时期内商业就业人数占该时期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越大,商业对充分就业的贡献也就越大。

3、商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商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可通过商业增长贡献率、商业增长贡献额和商业产出弹性系数等指标来衡量。

商业增长贡献率的经济意义是指商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额(增长率)占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重(份额);商业增长贡献额的经济意义是指商业增长使当年国民经济增长多少百分点;商业产出弹性系数的经济意义是商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使国民经济增长多少百分点。

4、商业对财政收人的贡献

市场经济下,商业对财政收入贡献的大小,可以通过商业税收总额及其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例来衡量。

显然,商业税收总额越大,商业税收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例越高,商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也就越大。

5、商业对城市功能的贡献

商业是城市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最基本的城市功能。

一个城市的发展既取决于批发商业的发展,也取决于零售商业的发展。

如果批发商业发达,则说明该城市向城市外部的组织与个人提供物品与服务的能力强,即该城市的产出能力强,因此,该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