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9143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知识点.docx

《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知识点.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知识点.docx

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与简使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3、观察法: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觉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4、实验法:

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

5、问卷法:

是将所要了解的内容及其表现归结为若干有代表性的问题或项目单,然后依据取得的样本进行评分或评级,以测知被试的心理状态或特性。

二、知识点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2、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

客观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3、客观原则:

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是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系统性原则:

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看待事物内部关联的观点

5、教育性原则:

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

6、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专门的仪器勒温-----蔡伐尼克效应

7、自然实验:

阿格法诺夫-----拾柴火它的一般程序:

1、进行初试2、选择与设立等组3、施加影响4、进行复测5、对比分析

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得思想,主张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来研究教育学中的问题。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心理学体系,他的实验心理学思想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霍尔主张复演说他被称作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先锋。

9、桑代克1903《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桑代克本人也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10、乌申斯基被誉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普杰列夫1883《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第一步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1潘菽邵瑞珍韩进之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互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答:

学校教育中有三个核心因素,即教、学与环境。

“教”即教师按社会旨意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学”即学生通过学习去接受教师和群体所给予的广泛影响。

教与学一刻也离不开环境对它们的制约和影响。

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

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持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其规律。

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3、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与阶段过渡发展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史从横向角度研究某种教学、教育条件或措施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形成能力、品格之间所具有的内在有效的关联。

这两门学科是相互交错、彼此补充的研究领域。

是教师工作都需要参考或作为依据的知识体系。

4、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理论任务:

研究与解决学科本身不断涌现的理论问题,印证与发展学科的哲学观点。

应用任务:

为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不断探索与运用教、学、环境互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教改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自身。

5、观察法的步骤

1、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先发觉某些问题或事实材料,2、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题成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假设3、有计划地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予以证实或加以否定。

6、观察法的注意事项

答:

1、要求有明确的计划2、应做好尽可能全面而细致的记录3、善于分析记录材料,避免武断。

4、多次反复观察,以检验结论的正确性。

7、实验优缺点

优点:

精确、易于重复检验缺点:

常因被试的情绪紧张、难控的态度等而受到影响,难于应用。

心理学中更多的研究采用现场实验,即自然实验。

8、问卷法的优缺点

优点:

简便,短时间内可以获取大量数据。

缺点:

需要被试者的诚实合作,问卷的编制包括求得效度,信度与常模标准化得任务相当繁重。

 

第二章学习、教育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学习:

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他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2、短时记忆:

是指信息被稍加注意而在头脑中保持很短的一段时间的记忆,其容量只有7+-2个信息单位。

3、长时记忆:

是指信息经编码进入长期记忆库,并保持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身的记忆,其容量很大,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

4、发现学习:

是指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5、意义学习:

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信息。

6、操作性条件反射:

是指在某种情境中,由于个体的自发的反应产生的结果而导致反应强度的增加,并最终与某一刺激间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7、强化:

即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

8、顿悟:

即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它是通过个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等实现的。

顿悟的过程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过程,知觉重组,也是顿悟产生的基础。

9、认知结构:

即表征系统,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现与记载方式,有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三种。

10:

、同化:

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去,用原来的知识解释新知识,或者以新知识充实、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

11、潜伏学习:

即没有外显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学习。

12、发展性教学:

教学应以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发展状态为前提,从而使学习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主张。

1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是指在某种情境中,由于个体的自发的反应产生的结果而导致反应强度的增加,并最终与某一刺激间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14、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两种发展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目前个体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第二种水平是个体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二、知识点

1、荀子“闻-见-知-行”,闻、见是学习的开始。

强调行的重要性。

2、加涅的8类学习: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3、接受学习指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

4、机械学习:

即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

5、不同的学习内容:

中国的一些心理学家。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6、学习的基本理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7、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条件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即无条件刺激)相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

8、桑代克以动物为对象研究其学习过程,较著名的实验是饥饿的猫打开迷箱。

9、食物、、糖果、钱等物质以及言语表扬、鼓励、社会认可、社会地位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强化物。

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核心。

10、早期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理论:

科勒对黑猩猩的学习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提出了学习的顿悟说。

箱子与棒子问题。

较有代表性的认知学习理论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以及认知建构理论。

11、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

较有代表性的认知学习理论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以及认知建构理论。

12、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托尔曼认为S-R联结是间接的,其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即心理过程。

1、学习是有目的的,而非盲目的。

2、外在的奖励、强化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条件,即使不给予外在强化,学习也可以产生。

学习不是SR的直接联结,而是形成某种认知、期待。

13、个体的发展即个体生理与心理的生长与变化。

14、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不断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与品德的过程。

15、由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环境与教育等外部因素提出的要求引起个体产生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与个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产生矛盾。

这种内部矛盾即心理发展的动力。

16、德国心理学家彪勒、美国霍尔等人为代表,主张人的心理发展由先天因素决定的,是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自然成熟的过程。

17、华生强调环境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前提条件,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环境促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8、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3、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19、儿童尚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没有运演的可逆性和守恒性。

20、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关键年龄:

四年级左右(10—11)

21、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可以通过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反映出来。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与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等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关系的认知。

22、小学儿童的品德具有过渡性特点。

三年级下学期前后。

23、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接受性。

间接性。

方向性。

连续性。

24、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其正确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要而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三、简答题

1、学习的一般概述

一、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二、学习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而得以体现。

三、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

根据以上的概述,可以将学习定义为:

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不断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表现出来。

2、梅耶的一般信息加工模式

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

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显的反应。

3、加涅的5类学习结果:

1、智力技能。

如应用一些原理、法则去解答习题。

2、认知策略。

采取有效的步骤解决问题等。

3、言语信息:

如学习事物的名称、用简单的命题来表达某一事实。

4、运动技能:

穿衣、写字、走路。

5、态度:

比如通过某种特殊事件、通过模仿或其他来形成态度。

4、桑代克的联结学习

一、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应(R)之间的联结,即建立S-R联结。

二、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过程。

三、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等学习的三条规律。

5、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他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系统。

2、学习包含三个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过程;信息的获得、信息的转换、及其评价。

3、学习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

4、发现学习也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他提倡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探索新情境的态度。

6、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这与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的观点相反。

接受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

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

7、认知建构理论。

1、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2、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

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建。

3、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经验,可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

8、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

一、个体、环境和行为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

二、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的行为而产生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三、观察学习受到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的支配。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替代强化。

9、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为代表。

主张应关注、研究人的情感、态度、自我价值、自我概念等,反对把人的完整的心理特性人为地肢解、割裂开来。

一、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过程。

是指学习者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自我评价的一种学习过程,二、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做”中学的。

三、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等,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

10、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儿童主要借组于视、听、嗅等感觉及身体动作来认识和适应外界环境。

2、前运演阶段(2-7)儿童逐渐应用表象符号来代表外界事物、具有表象思维。

3、具体运演阶段(7-12):

儿童思维已真正具有运演的性质,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3、形式运演阶段(12岁以后):

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

11、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1、个体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

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结果。

就是说,教育要考虑到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发展状态,考虑到学习的准备性,同时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12、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概括:

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基础-再现性。

1、直观操作性是指小学生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其形象性的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基本的经验与基本的态度。

2、指导—模仿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师的教授活动及其他同伴的学习活动的模仿而获得的。

3、基础---再现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取和再现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最基础的部分、形成必要的行为规范、内化基本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

 

第三章学习动机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

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动机是以行动为中介来影响效果的。

3、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

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此时的学习效率最高。

4、强化理论:

在人类行为的习得过程中,强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使外界刺激与学习者的反应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并通过不断地重复而使二者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从而达到我们所说的“学会了”的地步。

5、正强化:

通过个体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而起到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如适当的表扬、奖励,获得优秀成绩等便是正强化手段。

6、成就动机:

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二、知识点

1、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广泛性动机与狭隘性动机。

求知欲—广泛。

对数学或音乐—狭隘。

二、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那些符合并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机就是正确的或高尚的,相反的,那些违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机就是错误的或低级的。

三、意识到的动机与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四、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近景性动机为了应付老师第二天的课堂提问而复习功课,为了某一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而刻苦学习等。

远景性动机学习是为了祖国建设。

五、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父母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外部的,兴趣、信念、理想。

内部的。

2、我们通过奖励、等级评定这些外部强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3、负强化一般是通过引起个体的消极反应从而减少不恰当的学习行为,如惩罚、考试不及格等。

应该合理地增强正强化的作用,慎用负强化的作用。

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

4、班杜拉强化的三种方式:

1、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惩罚与奖励就是常见的两种形式。

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5、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1、全力以赴,着重声誉。

2、有明确的目标和较高的抱负水平,相信自己。

3、精力充沛,具有开拓精神。

4、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

6、麦克里兰德的成就动机观:

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速度快慢。

7、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

某种行为趋向(T)乃是动机、主观上期望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或概率(P)以及完成任务的诱因价值(I)三者的乘积。

一种是追求或希望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回避失败的动机。

8、成就动机的训练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意识化,体验化,概念化,练习。

迁移。

内化。

9、韦纳:

归因的原因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这些归因因素又可以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和可控性维度。

10、成败原因知觉的三维度分类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不可控

天资,能力

心境,疲劳

任务难度

运气

可控

持久能力

一时能力

他人偏见

他人帮助

11、多伊奇进一步将目标奖励结构划分分为三类:

合作、竞争、个人主义目标结构。

12、合作方式的学习使小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使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鼓励、帮助,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过去成绩不好,在合作学习中,会使他们感到小组的成功也有自己的一份努力,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简答题

1、耶基斯定律: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是,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2、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1、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结果的某种动因。

2、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即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目的,反之亦然。

3、动机与目的又是有区别的,即作为活动动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反之亦然。

4、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正像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一样,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3、影响的成就动机的因素。

1、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

2、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

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越高,则子女对自己成就的动机一般也越强烈。

成就动机高、独立性强。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及父母是否勤学上进。

4、怎样运用归因

研究表明,成功倾向的学生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成功倾向的个体在失败出现时也不受威胁。

而具有失败倾向的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将成功归因于偶然的外部因素。

教师应该帮助孩子形成“努力归因”---一个内部但可变的归因。

最重要的作法是在鼓励和表扬时,强调他们的成功来自于勤奋和刻苦,要强调他们的失败是因为不够用心,不够努力。

5、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2、提高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3、提高成功机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愉快的情感体验。

6、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条件:

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时的历史状况。

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

3、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罚的效果有直接影响。

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5、表扬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

四、论述题

1、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一、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强、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言语提问。

2、活动方式。

三、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

四、利用学习结果反馈作用。

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

五、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

六、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

七、恰当运用竞争与合作。

多度地强调竞争的激励作用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竞争体制多提供的成功机会少。

其次,竞争的奖励系统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也干扰了学生的学业努力。

比较复杂的活动尤其是智力活动,过渡的竞争环境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使个体产生过高的焦虑和紧张,从而阻碍了最后的结果。

第四章小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一、名词解释

1、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其特性的观念。

2、概念学习:

是人获得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即获得和掌握被人知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

3、概念形成:

奥苏贝尔。

入学前儿童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

而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

4、概念同化:

利用新概念和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新学的概念与自己认知结构已有的某些适当的概念相结合。

5、变式:

是指概念的肯定实例在细节方面的变化。

6、规则:

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

只有反映因果关系等必然关系或社会约定必须遵守的关系才是规则。

7、技能:

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就是技能。

是认知性的称作认知技能。

有顺序的熟练的肌肉动作称作动作技能。

8、认知技能:

他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9、动作技能:

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

10、练习:

就是按动作技能操作程序反复操作。

11、倒摄抑制:

就是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2、前摄抑制:

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3、过度学习:

是指对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加学习的次数,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

二、知识点

1、概念和表象是知识的基本单元,是人们进行思维的主要心理形式。

2、小学生所学概念应用的好坏与其知识结构中可利用的表象数量及其品质有关。

小学生出现理解概念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表象储存。

3、概念是用词和词组表示的。

4、概念的结构:

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概念实例。

5、概念的一般属性:

可以把概念归纳为可学性、可用性、明晰性、一般性和动力性。

可学性指:

难易程度。

可用性:

使用的频率。

明晰性:

关键属性是否明确。

一般性:

层次越高,其一般性就越宽广。

动力性:

概念获得之后对其他概念获得的促进作用。

6、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分为:

初级和二级概念。

是奥苏泊尔(1968)提出的。

儿童特别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通过亲身经历的直接的具体经验进行抽象的,这种抽象被称为一级抽象,由此得到的概念被称为一级概念。

二级概念则是通过掌握概念的定义获得的。

小学生期间,从课本上学习的概念就是这样获得的。

7、根据概念的关键属性结合方式可以分为:

合言概念:

皮衣。

选言概念:

艺术家和关系概念:

高低、比值。

8、根据概念的获得方式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

具体:

苹果。

定义:

比值、爱情。

9、根据定义的严格程度可以分为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

10、儿童概念形成条件:

内部条件和外部。

内部:

儿童掌握和辨别正反实例变式的能力。

外部:

即成人对儿童分出的实例所作出的反应,这是儿童必须得到的反溃信息。

11、概念形成的过程:

1、抽象化阶段:

要了解事物的属性就需要对具体事物的各种特征进行抽象。

2、类化阶段:

只考虑这些属性的相似性,忽略其他事物属性之间的差异性。

3、辨别:

认知这些属性间的差异性,以便分类。

12、布鲁纳提出“假设考验说”

13、四种假设考验的策略:

1、同时性扫描策略2、继时性扫描策略3、保守性聚焦策略4、博弈性聚焦策略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