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584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及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及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及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

绪论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A.19世纪20年代B.19世纪3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D.19世纪50年代

2.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丰富和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5.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6.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7.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9.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

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

A.生物进化论B.相对论

C.细胞学说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A.创立辩证法B.创立劳动价值论

C.创立唯物史观D.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

A.实用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革命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

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

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

6.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7.“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8.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9.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0.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自然界的变化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D.脑量的增加

1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1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3.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14.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社会实践B.主观努力

 C.客观规律D.先进的物质手段

15.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它们之

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说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6.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

1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18.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9.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

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2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2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

义的发展。

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双方彼此对立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

2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2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

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5.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因为()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多选题

1.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B.普遍状态C.主观形式D.存在方式

2.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3.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的现象和活动

C.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就一定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5.下列成语和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6.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这是由于()

A.新事物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联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1.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辩证法思想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12.下列各项属于矛盾斗争性表现的有()

A.革命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B.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歧

C.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

D.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之间的冲突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选题

1.认识论是研究()

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          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

A.能动的反映沦   B.经验论  C.先验论   D.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4.恩格斯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阐明()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表现在(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

A.实践活动B.辩证法C.反映论D.实践和辩证法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8.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9.“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10.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沦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  )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12.真理是(  )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3.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B.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

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这说明真理是(  )

A.不确定的   B.主观的C.具体的   D.抽象的

16.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A.多数人的意志B.先进思想C.社会实践D.逻辑推理

1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18.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任何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19.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0.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

A.诡辩论的观点B.经验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主从关系

2.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5.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

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7.“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8.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认为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9.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0.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

 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11.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的检验标准具有客观性

B.真理是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D.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12.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

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事物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D.真理是对客观对象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13.列宁指出: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   )

A.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14.下列关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命题,正确含义的表述有(   )

A.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B.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C.谬误回归自己的适用范围就转化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

15.关于真理的标准,下列说法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D.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前进论和倒退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

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

5.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6.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是唯物史观对()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7.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

9.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

10.“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利己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11.“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13.“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1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

15.社会意识根源于()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

16.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