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版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历史解析版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解析版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解析版河北省黄骅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黄骅中学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高中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
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
如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
A.商王垄断决策权
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
C.王权受制于族权
D.已孕育早期民主制
【答案】B
【解析】
龟筮是掌管占卜的官员,商王决策要听从龟筮的意见,说明政治带有迷信色彩,故B正确;依据“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说明商王听取龟筮的意见,没有垄断决策权,故A错误;材料中“卿士与庶民一致同意”不能说明王权受制于族权,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商朝的政治制度,体现了神秘色彩,没有说明民主制,故D错误。
点睛:
根据关键信息“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分析解答。
2.龙和凤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图腾,北方(中原地区)尊龙;南方(尤其是楚地)崇凤。
据统计,在屈原的辞赋中龙和凤各出现了24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所谓的龙舟也是凤站在龙头上充当舵手,驾驭着龙舟行驶。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南北地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B.传统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C.战国时政治中心已移至南方
D.周朝的礼乐制已分崩离析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龙只是凤的坐骑”“凤站在龙头上充当舵手”可知楚国把自己的图腾的地位置于中原的图腾之上,说明其已不“服从”于中央政权(周王朝)的权威,即不认同和周王朝之间大小宗的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秩序的破坏,并不是强调南北文化的差异,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治中心的转移,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礼乐制,故D项错误。
3.秦在并兼六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的措施。
灭赵后,迁赵王于房陵(今湖北房县)。
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
秦采取这一做法旨在
A.强化对反势力监视
B.加快军事统一的进程
C.消灭反秦的残余势
D.削地方割据的根基
【答案】D
【解析】
秦在并兼六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的措施,目的是防止他们叛乱,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故选D。
A不是主旨,排除;由“灭赵后”“灭齐后”,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
4.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种设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和谐对称
B.中央集权
C.皇权至上
D.江山统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材料反映的是皇帝所进行的重大活动都在太和殿举行,且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突出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理念。
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
5.西周铜器铭文中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担任旧职的记载,如《师虎簋》铭文说“命汝更(续)乃祖考”,《善鼎》说“今余惟肇申先王命”等等。
这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有利于王权的稳定性
B.奴隶主贵族的官爵世代相传
C.世袭制与分封制有一定矛盾
D.权位继承主要遵从先王祖训
【答案】B
【解析】
材料“西周铜器铭文中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担任旧职的记载”反映的是西周时期贵族官职是世袭的,不会因为周王的变化而丧失,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A不正确;分封制下官职和爵位本身就是世袭的,二者并不矛盾,C不正确;D与材料主旨不符。
点睛:
本题考查了西周政治的相关内容,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分封制下,诸侯和贵族爵位均是世袭的,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的新王上任后还得重新任命,以维护保证其爵位的存续。
6.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A.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
B.扩大了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
C.达到了屏藩朝廷的目的
D.形成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西汉初年刘邦实行大肆分封制度,把同姓王分封到各地做诸侯,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势力大增,开始对抗中央,故D项正确;分封诸侯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增长,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中央难以实现直接控制地方,故B项错误;分封诸侯并不会有效对中央实行保卫,故C项错误。
7.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
“……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
”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宫把卷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材料,“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指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把读书、开始和做官结合起来,下层平民也可以凭借真才实学,参加考试和做官,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A项指的是世官制;B项指的是察举制;C项是九品中正制;D项是科举制,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名师点睛】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高考重点考查科举制度,对后世的人才选拔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
鉴于目前“国考”的热潮、反腐倡廉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重点,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有可能重新成为命题重点。
8.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
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
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带有主观性
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反映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的不断的探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A项错误;宋代的“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现象,但并不能杜绝,故B项不对;“行卷制”和“糊名制”是对科举制的发展完善,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故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9.《周礼》载,太宰居辅弼天子的要职,主持监察。
监察事务实际由小宰主持。
该系统中的宰夫、宫正、大史、小司寇等也兼有监察的职权。
材料表明西周
A.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
B.监察体系已基本完善
C.监察职能分布很广泛
D.监察制度未真正建立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太宰、小宰、宰夫、宫正、大史、小司寇等兼有监察的职权,说明当时专职独立的监察制度未真正建立,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故A错误;当时专职独立的监察制度没有形成,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监察职能分布很广泛,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兼有监察的职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专职独立的监察制度未真正建立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答案】B
【解析】
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逐渐形成“中朝”,而原来掌握实权的三公九卿则变为主要负责执行的“外朝”。
因此汉朝的“中朝”的设置符合材料信息,故答案为B项。
秦朝的三公九卿和隋唐三省六部的官员本来就是位高权重的大臣,不是“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排除A、C项;宋朝枢密院的设置是为了分割宰相的军权,不是取代宰相,排除D项。
点睛: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
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
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
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
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
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11.学者阎步克认为:
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且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干政府评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体现的是民间评价影响政府的行为,故A正确。
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过于绝对,故B排除。
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也过于绝对,故C排除。
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错在“大于”,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12.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
“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汉武帝建立内朝,以削弱三公所代表的外朝势力而加强皇权;宋太祖设立二府三司制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明成祖则设立了内阁来加强皇权,故选C。
A宋朝还增设了路等地方行政区划;B明成祖时期已经废除了丞相,错误;D刺史制是汉代的监察机构,行省制是元代设立的地方行政制度,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宋、明朝的中枢机构
【名师点睛】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之一。
皇权至高无上和家天下是其主要的特征,“陛下”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的体现。
皇帝制度产生后,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的加强。
与此相关的,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13.宋初,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其中“知县”全称为“权知某县事”,多以京朝官或大使臣充任。
北宋“知县”这一官职的设立体现了
A.天下分裂战乱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