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福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8178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福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福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福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福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福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福建.docx

《语文福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福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福建.docx

语文福建

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三岁食贫。

(《诗经·氓》)

(2)群贤毕至,。

(王羲之《兰亭集序》)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4),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5),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6)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解析:

本题考查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课外名句和课内重点句子。

(1)“徂”字较生僻,易错;

(2)“咸集”和“毕至”相对,易错;(3)“渚”字易错;“清”字易和“青”字相混;(4)“知”“之”读音相同,易混;“者”字容易漏写;(5)“芷”字易错;(6)“即”与“既”、“涯”与“崖”易混。

答案:

(1)自我徂尔

(2)少长咸集(3)渚清沙白鸟飞回(4)人非生而知之者(5)岸芷汀兰(6)吟鞭东指即天涯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语句顺序等。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

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

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

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

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

僧舍雄丽,榜日“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

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匪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

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

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②。

援萝,履苍莽中。

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

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

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

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但深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呜呼!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

大材。

②褰裳:

撩起衣裳。

③沆瀁:

水深广的样子。

④心平气易:

心情和悦。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杳无穷极杏:

深远B、修篁干霄干:

C、延坐后堂延:

延请D、履苍莽中履:

鞋子

2.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

A.“杳”可根据《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一句来推断;B.“干”可根据成语“豪气干云”来推断;C.“延”可根据《桃花源记》中“各复延至其家”一句来推断;D.“履”本义为鞋子,但在句中活用作动词,引申为“践踩,走过”,与成语“如履薄冰”中“履”用法相同。

答案:

D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答本题可采用联想推断法(联想课文语句),依据学过的课文原文和成语来判断。

3、下列直接描写龙呜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②峭壁对立,状苫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①④⑤l3、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3.解析:

本题从景物描写角度考查信息筛选。

筛选时注意题干中关键词“直接描写”。

①交代当日天气,②描写龙鸣山的峭壁,③描写龙鸣山的云、树、花、鸟,④说的是寺内的建筑,⑤描写龙鸣山的攒峰,⑥描写的是寺庙后堂中的暖气,因此应排除①④⑥。

答案: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答此类题目要反观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逐句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4.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巨石不在潮音岩,而是在天池的西侧。

答案:

B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注意选项中的细节,仔细核对原文中有关内容。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3分)

译: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省略句。

(1)“其”为代词,它的;“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潮音岩”前面省略了介词“于”,到;“引”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以”是连词,用来。

(2)“斯”是代词,这;两个“其”可看作助词,不译;“信”是副词,确实。

答案:

(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

同时要注意删(不译的虚词)、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今词)、调(词序)、选(词义)等。

参考译文:

游玩的美好之处,恰逢适宜的天气令人快乐,遇到理想的地点更令人快乐,而同游的又都是品行才学兼优的人,就可以来抒发心中的和悦、舒散心中的郁闷、使内心畅快并写下文章,大概是快乐而不失纯正的。

至元丙子年二月甲午,厚斋严君置备酒菜,邀请我同游龙鸣山,即无想山。

当时春雨后转晴已久,风和日丽,年长的与年少的,按年龄长幼依次而行,吹鼓手在前引导。

从蓝溪向东南走五六里,两山对峙如同两扇门,相距百步左右,绵延向东。

中间夹着些石田,田右边有小路,依随山势深远而弯曲起伏。

再走三四里路,狭窄不宜耕种,只可作为道路。

又走几里,山更加险峻,轻暖的雾霭,微微沾上衣帽。

山外的层层叠叠的山峰,深远而没有尽头。

走了一会儿,峭壁相对而立,外形好似华表,松、杉等高大树木夹路而立,道路转向北面。

涧底多石,云多树茂,繁花覆盖岩石,鸟声清脆悦耳,好似来到了仙境。

寺庙雄伟壮观,匾额上题写着“禅寂”。

门外一棵古松挺拔秀美,有数抱粗。

高高的篁竹直冲云霄,耸立在寺门内。

寺庙长老出来迎接我们,请我们到后堂坐下,后堂匾上题有“白云深处”。

寺庙西侧有“听松轩”,再往西是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种的桧树还在。

寺庙北面有“甘露室”。

再往北,继续向上是“招云亭”,环境空寂广阔,密集的山峰挺拔,再看刚才经过的群山,低头能看到它们的山顶。

于是攀登到潮音岩,怪石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同游者登山疲惫不堪,就在这里停下。

我为没有登到最高峰而遗憾,与两三个朋友决意登顶。

(山)地势高而险,(我们)撩起衣裳抓住藤萝,穿过荆棘之中。

上面有个天池,池水深广,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天池西侧有个极高的山峰,巨石雄伟平坦,可以坐下几十人。

四下遥望,心胸豁然开朗。

天池东侧的高峰,与西侧相比更高,我们已疲倦不想再攀登,回到“白云深处”饮茶。

这时室内暖气熏人,(时而)蒸热如同盛夏,(时而)凄凉如同深秋,(时而)寒冷如同隆冬,觥筹交错,(饮酒)不计其数,说笑甚欢,即使跟随的乐工也各得其乐。

喝完酒,长老引领我们赏花,缓慢行走登上环翠阁。

而后与长老作别,走出寺门。

走了将近一里路,众人因为游兴未尽,席地而坐,分韵赋诗良久,写成诗后才离去。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但是溧州,不是四通八达的都市和重要的通道,再加上此山隐藏在深远的地方,所以没有前代贤人和当代名家的题咏之作来表现山之奥妙,因此我写下这篇游记。

啊!

快乐而不失纯正,是孔子弟子曾点所说的“浴沂风雩”。

兰亭盛会,竟让人感慨悲伤。

今日同游者心情和悦,遣词造句写成诗,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这也是纯正的快乐啊!

于是记下这次游览的盛况,使无想山能够传名于世。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

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3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答:

6.解析:

本题以品味关键句子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直接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两句中,“箬笠”“蓑衣”是钓翁的典型装束,“冰散响”“玉花空”写出了雪天垂钓的特点,“冰散响”也是以声衬静,既写环境之寂静,又写人物之宁静;“时振玉花空”写钓翁的动作,显其淡定。

这两句诗借助声音与动作的描写勾勒出独特的钓翁形象,再配以“雪天”的特殊环境,很有意境。

(2)要抓住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语,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对钓翁的生活描写体现出来的。

“茅舍竹篱”写钓翁生活简朴,生活虽简朴,却有“欢笑”,更通过“缩鳊圆鲫入轻笼”这一细节表现了钓翁生活中的欢乐,从而表达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答案:

(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诗歌鉴赏中的关键词句是必须要把握的,据此可析形象、明意境、解感情。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宝玉挨打后,黛玉前来探望,两个眼睛肿得桃子一般,满面泪光,抽抽噎噎地说道: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红楼梦》)

B、屠维岳使用软化、开除、升迁等多种手段,“和平解决”了厂里的怠工闶潮,暂时解除了吴荪甫的后顾之忧。

(《子夜》)

C、觉慧创办了《黎明周报》,被祖父责骂,祖父吩咐觉新严加看管。

觉慧不听觉新的劝告,执意要办下去。

(《家》)

D、在爱斯梅拉达将要被抬上囚车时,伽西莫多借助绳子从圣母院墙上滑下,打倒刽子手的助手,把她抱进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E、涅赫柳多夫认识r许多像西蒙松这样的犯人,但还是鄙视他们。

他为马斯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到不快。

(《复活》)

7.解析:

本题通过设置人物、情节的错位来考查识记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

C.觉慧是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而非“创办”,在《黎明周报》被查封后,他创办了《利群周报》。

E.与西蒙松的接触使涅赫柳多夫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对马斯洛娃找西蒙松并无不快,而是灵魂复活。

答案:

CE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解答本题应多读多积累,了解故事基本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8、简答题。

(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日:

“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这孺子”是谁?

请简述“儿损我一员大将”这一情节。

(2)阅读下面的《欧也妮·葛朗台》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好,弦子,你救了父亲一命,不过,你只是把父亲给你的东西还给父亲,咱们现在两讫了。

“父亲”是谁?

请简述“你救了父亲一命”这一情节。

答第()题:

答:

8.解析:

本题通过摘录名著中的片言只语引出一个人物,并要求简述与之有关的故事情节以考查概述文学名著中故事情节的能力。

(1)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概述要用简洁的语言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起因是赵云为找回失散的阿斗;经过是赵云多次杀入曹军,曹操爱惜他,下令只准活捉;结局是救出阿斗。

(2)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章,起因是葛朗台想独占欧也妮母亲的遗产;经过是借助公证人克罗旭要求女儿无条件放弃继承权;结局是欧也妮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答案:

(1)阿斗(刘禅)。

【情节要点】为寻找失散的阿斗,赵云多次杀入曹军。

曹操下令只能活捉赵云。

赵云抱护阿斗,四下厮杀,血满征袍,突出重围。

(2)葛朗台。

【情节要点】欧也妮母亲去世。

葛朗台认为女儿继承她母亲的巨额财产,会要了自己的命。

他借助克罗旭,要求女儿声明无条件放弃继承权。

欧也妮顺从了父亲。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概述文学名著中故事情节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解答本题应在平时多读名著,了解名著,多复述给别人听,叙述时要抓住重点,条理清楚。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如何才能成为君子?

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已的话回答。

(6分)

答:

9.解析:

本题通过从两则相关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来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

两则材料都围绕“君子”展开,孔子先否定“质胜文”“文胜质”,再肯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孟子强调君子要“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揭示“仁”与“礼”的核心是“爱人”与“敬人”。

将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孔孟“君子观”的重要标准。

答案:

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要点。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2题。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

《人民日报》评论部

①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口0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

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②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

她可能是在

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③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姑、善之端、美之源。

他们给社

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

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

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

我们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

灵。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

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日到

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

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

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巨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

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更一个3元“微善行”。

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

代的道德底色。

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曲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

心……这些,不也都标汪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q-更有市场。

正因此,我们能理解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

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

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一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选自2012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10.解析:

本题从故意曲解文意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肯定的是与“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相反的“真与善”的“正”的力量。

答案: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答此题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11、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

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2分)

答:

11.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对题目的含义的理解。

即理解题目中的“谁”。

前六段举了很多例子并在第⑦段对这些人进行了整体评价。

第⑦段的第一句话就是对这些人的概括,也是对题目中的“谁”的完美阐释。

答案:

保持着纯真良知、践行最质朴信仰的最普通的人。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重要概念”的含义,在文中总有或多或少的体现,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

12、“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

文章提倡哪个向度?

为什么?

(4分)

答:

12.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筛选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两个向度”实际就是两种价值观,文章从整体上来看写了两种人:

重物质的人和重精神的人。

通过文章第④段和第⑦段的第一句话以及第⑧段“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等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倾向。

答案:

【要点】一个向度是:

物质、金钱的多少。

“另一个向度”是:

精神、道德的高低。

文章提倡的是“另一个向度”。

因为,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文章只是表示可以理解,而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则主张要“毫无保留”地赞美和颂扬。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时应先根据题意,找准问题所在区间,然后从中找到相关语句,筛选出有关信息,作出判断。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

双琴祭

梁晓声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

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

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橡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

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看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

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

他临终前对儿子说:

“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艮的小提琴。

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

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

“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

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

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

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束选琴的。

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

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

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

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

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冲种说法。

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

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

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开日见。

(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

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

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

谋”。

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

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

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14)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

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

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

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

最后,他疯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

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

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