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8013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农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县农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县农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县农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县农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农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县农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农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农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县农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县农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你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

1.1.1项目名称

**县农机实训基地工程建设

1.1.2项目承办单位、法人代表

项目承办单位:

法人代表:

1.1.3项目拟建设地点

**经济开发区

1.1.4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

**县工程咨询事务所

1.2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组成

**县工程咨询事务所接受**县农机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委托,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勘察,收集相关资料,依据上级有关文件、规范、协议,对该项目实训校区建设进行调查研究论证后,形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3研究的依据与范围

1.3.1研究依据

1、对此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的委托书;

2、《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办法》

3、《2011-2015农业科技发展纲要》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5、《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7、《关于实施农民工培训示范学校建设工程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14号);

8、《普通高等学校建设规划面积指标》;

9、《安徽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规划》;

10、《安徽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11、《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

12、淮北市和**县《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3、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数据、技术资料等;

1.3.2研究的范围

**县农机实训基地项目的背景及建设必要性、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建设方案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公用工程、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和节能、项目管理与实施、组织机构与定员、项目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

1.4项目概况

1.4.1建设必要性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机技术培训重视程度不断增加,范围越来越广,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

“核发牌证的农机,其驾驶、操作人员必须经农机化技术培训学校或具备相应培训条件的学校培训”;《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不仅扩大了农业机械的含义,同时也提出了工作要求,第五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开展农业机械化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总之,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对农机化技术学校提出的要求更高、责任更大。

农业系统有多种教育培训资源,如农广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等,然而这些教育资源普遍存在缺少专门的培训机构,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训基地和教学设施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培训机构开展教育培训时主要以借用、租用场地为主,教学设施建设更是难以开展。

由于教师队伍不稳定,无法对师资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培训,组织教育培训只得靠临时聘请。

因此,这些教育培训资源存在着先天不足,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而农机化技术学校有固定的场地、较为齐全的教学设施设备、有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师资队伍,其特色是十分鲜明的,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

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方式必须由机械代替人工,突破人、畜力的限制,实现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极大地减轻人民劳动强度,让农民享受“体面耕作”、“轻松劳动”的现代文明成果,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水平。

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90万亩,人口110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69.76万人,近年来淮北农机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5.11万千瓦(不含渔业机械),比上年增长2.4%。

其中,柴油机动力94.65万千瓦、汽油机动力23.61万千瓦、电动机动力66.85万千瓦。

随着淮北市农村经济的逐渐发展壮大,对各类农业机械实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淮北市培养农机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学校规模较小,已经远远不能担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任,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1.4.2建设规模与方案

本项目根据《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工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试行)》的规定指标,并根据相关政策,扣除教师住宅面积,按在校学生规模2000人进行一次性规划、建设。

本项目需新征土地面积为60亩。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4740m2,其中:

实训楼1790m2,教学楼2400m2,食堂及洗浴中心1140m2,男女学生宿舍3270m2,综合楼1630m2,图书馆980m2,风雨运动场3000m2,其它辅助工程530m2。

1.4.3项目管理与实施

本项目承办单位为**县。

负责项目前期工作以及征地手续办理和项目规划、设计、报批与建设,负责项目建成后的运营与管理等工作。

项目建设期为1年。

1.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

建设工程投资1500万元,实训器材、教学设备及水电等设备购置2970万元,征地及其它费用530万元。

资金筹措为:

项目单位自筹资金5000万元。

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下页)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规模

备注

1

学生规模

1200

2

占地规模

m2

40000

折合60亩

3

总建筑规模

m2

14740

4

用水量

m3/d

50

5

用电负荷

kW

260

6

总投资

万元

5000

7

资金筹措

万元

5000

7.1

项目单位自有资金

万元

5000

7.2

银行贷款

万元

7.3

财政补助资金

万元

含土地费

8

投资回收期

9.7

含建设期

1.7结论与建议

**县农机实训基地是以提高农机操作技能、农机维修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该项目在工程选址、项目建设内容、资金筹措、学员规模等方面均通过了具体分析和多方论证,项目建成后,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机人才专业结构,优化职业技术培训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对促进当地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由此可见,无论从工程技术上还是从社会效益方面,该项目都是必要的,可行的。

我们建议建设单位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县政府重点项目建设年度计划,积极寻求合作单位,加快现有土地开发,落实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尽快落实农机实训基地选址,争取早日开工,保质保量按施工进度安排项目建设,早日投入使用,尽快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县成立于2003年8月,主要从事农机经营、农机维修、农机手培训等工作,提高驾驶操作技能,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向农民传授农机新技术,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拓展培训领域,服务新农村建设。

每年为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农机具驾驶操作人员,为农机化事业及乡镇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机化知识普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农机培训实行有偿服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2项目背景

2.2.1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指用机械装备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包括粮食生产机械化、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养殖业生产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农田水利工程机械化和农用航空等。

党中央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新农村建设的5个方面,其中有4个方面与农业机械化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发展”的基础。

农业机械是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

农业机械化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次,农业机械化是“生活宽裕”的保障。

发展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机械化,能解放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农民务工和经商收入。

第三,农业机械化是“乡风文明”的前提。

发展农业机械化,能把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分享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农业机械化是“村容整洁”的载体。

加快发展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机械化,提高秸秆利用率,将秸秆变废为宝,能有效解决农村秸秆乱烧乱堆乱放的难题。

改善村容村貌,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2.2.2农机技术培训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保证,对新农村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是新时期、新阶段农机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业机械化适用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以玉米收获等为重点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使小麦、玉米、油菜等大田作物,从耕翻——播种——植保——收割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已成为现实,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质量有了更加可靠的技术保证。

农民群众对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愿望十分强烈,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更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来提供保证。

(2)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强力促进农业生产者收入的增加。

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必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两个:

一方面是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使其能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另一方面是直接运用先进的农业劳动工具——先进的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但这两个因素都离不开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3)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工作,迫切需要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做支撑。

农机推广是影响一定区域内的农业机械拥有量、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做支撑。

(4)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本身需要贯穿于农业机械化的全过程。

农机化技术应用和推广领域的拓宽,农机科技教育培训,不能仅仅停留于产中的实用农机技术范围,还需要向产前的农机化新技术和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更加专业化的技术培训扩展延伸。

不仅需要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农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

在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对农民、农机推广人员、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等的培训,向农产品机加工、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的从业人员延伸,才能进一步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本身需要贯穿于农业机械化的全过程。

2.2.3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提出新要求

目前农机化发展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农机化技术培训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农机化技术学校由于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培训内容单一,难以承担起现代农业技术、农机技术培训重任,而传统的农机培训格局又面临重大的调整。

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机化技术学校怎么迎接挑战、获得发展。

农机化技术学校,特别是县级学校,现在使用的设施,几乎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投入形成的,是当时根据农业部“四有农机校”要求设置的。

这些设施设备适应当时的农机技术培训,但时至今日,大部分都已经进入淘汰期,许多教学模型和挂图所表达的机型老化,有的已经退出市场。

而新机型的模型和教具学校又不具备,如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基本上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大部分县级学校也没有,许多教师不会使用这些系统,无法达到电教化、数码化教学的要求,难以适应现代农机技术培训的需要。

由于教学设施、设备的落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受训学员吸引力也大为降低,同时也缺乏引进和开拓其他技术培训项目的基础和平台。

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尤其是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的专业培训,与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相比,呈现出差距越来越大的态势。

因此,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人力结构调整必须适当先行,职业技术教育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针对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的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重要任务。

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发挥和整合现有场地、师资、设施器材等资源,巩固和发展农机培训阵地,要创新发展思路,立足于学校自身实际,立足于县域经济的实际,借鉴国民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经验,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努力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拓宽融资渠道,拓展办学面向,增强培训力度,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的实力。

农机培训在积极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内部管理上,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激励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积极创造有利于培训的内外部环境。

2.3建设的必要性

农机技术教育是现代农业发展和商品经济产物,它是农业现代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它具有职业性、技术性。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直接为社会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不容乐观,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迫切要求扩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但我国职业学校的发展却比较乏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

淮北的职业教育事业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成效是显著的,但是与周边市县相比,同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2008年,全市职业教育的毛入学率约为8%,远低于全国平均数11%。

在全省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相对薄弱。

作为农业大县,虽然经济总量居全省的前列,但多项人均指标居后列,人口负担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人才资源。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水平落后,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慢、规模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淮北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劳动力自身的质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淮北市富余劳动力增长较快,但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学校规模较小,多数职业培训机构分布不均,场地狭小,不能形成规模化,另外专业设置不合理,一些急需的专业技能培训尚没有形成规模,有许多毕业生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综上所述,为响应国家政策、振兴淮北经济、促进淮北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挖掘企业个人办学潜力,因此,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章市场分析

3.1市场现状及需求

在技术工人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中,高级技师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而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5%,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到60%,很多甚至连初级工都不是。

在今后很长时间里,我国都需要大量的拥有一定技能的技术人才,尤其是中、高级技工。

不仅如此,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水涨船高,相当多的领域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能进行设计甚至研发,这类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时下为社会所热捧的“灰领”阶层,其薪资待遇水平,决不亚于一般的“白领”阶层,是现阶段社会上炙手可热的人才,也是众多现代企业急切需求的对象。

然而目前我省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质量偏低、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规模较小,布点分散,专业设置大多重复,专业教师大多靠教师转行或外借,实验实习设备短缺严重,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毕业的学生对口就业率低,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等的重大问题。

3.2市场预测

“十二五”期间,人才供求总体上将存在总量短缺与结构性短缺、供给性短缺与需求性短缺并存的状况。

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我国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面对如此巨大的人才缺口,需要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项目所在地淮北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机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对项目建设是极其有利的。

第四章项目地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4.1项目地址选择

4.1.1选址原则

突出学科特色,立足发展;符合总体规划,推进互动;整合资源,提高投资效益。

4.1.2项目场址确定

根据**县总体规划及**县职业教育中心实际情况,该项目选址位于**开发区内,占地面积60亩,该项目场地地势平坦,地面无附属物,适宜项目建设。

4.2建设条件

4.2.1气象条件

项目所在区域位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

4.2.2场地地质条件

根据钻探揭露及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结果,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由第四系冲积物组成,主要岩性为粘性土和砂土。

4.2.3水文条件

地下水资源丰富,水位稳定,水质良好,适宜生活饮用和生产用水,地下水埋深3.5m左右。

4.2.4地震烈度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该区地震设防列度为7度。

4.2.5基础设施条件

1、给排水

该地块位于开发区,有完善的给水和排水管网,可保证项目建设期及建成后的用水和排水需要。

2、供电

该地块有供配电线路,可满足项目用电需求。

3、通讯

开发区开通讯工程,可满足项目固定和移动通讯要求。

4.2.6建设材料及运输条件

工程所需的建设材料如:

钢材、木材、水泥、电缆等均可通过汽运,由当地建筑材料市场供应。

第五章建设方案与规模

5.1学校发展规划及专业设置

5.1.1总体发展规划

通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成为适应农业现代化,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管理科学、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的农机驾驶、农机维修、新型农机具研发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5.1.2具体发展规划

1、建设规模

在校生规模2000人,包括全日制、短期培训、各类培训等。

2、学校体制

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定岗培训,争取与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农机培训院校联合,多层次办学。

3、队伍建设

(1)建设一支观念先进、业务精湛、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干部队伍。

(2)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具有较强的科教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专业建设

设置农机驾驶、农机维修、农机配件加工、数控技术、焊工工艺、电工技术、计算机、汽车维修、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等多专业并举,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机技术学校。

5、教学设施

更新教学、实训设备,加快教学信息化进程,采用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6、学生教育和管理

完善和创新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全员育人的大德育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杜绝较为严重的违纪事件,形成勤奋学习、苦练技能、团结进取、文明礼貌的良好风尚。

7、校园文化与环境

合理设计具有文化品位、育人功能的校园设施和文化景点,精心培育“文明、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

5.2建设方案

5.2.1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2、关于印发《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工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试行)》的通知(劳办培字〔1991〕18号);

3、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5.2.2建设方案

根据淮北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本项目发展规划,开设农机、机械、汽车等8个相关专业,设置40个教学班。

5.3培训学校建设规模

5.3.1占地规模

本项目新征土地60亩,基本可满足职教中心发展需要。

5.3.2建设规模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4740m2,其中:

实训楼1790m2,教学楼2400m2,食堂及洗浴中心1140m2,男女学生宿舍3270m2,综合楼1630m2,图书馆980m2,风雨运动场3000m2,其它辅助工程530m2。

第六章工程技术方案

6.1总体规划

6.1.1规划指导思想

农机培训基地规划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校园环境与学校文化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

因此,要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总体规划,其基本指导思想为:

1、把握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密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适应培训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坚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观念,使教学民主化,教育终身化、职能多元化和结构多样化的现代教育发展方向得以充分体现。

3、密切结合学校周边环境,在总体结构上把握周边用地与培训学校的关系,保持环境的整体性,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生。

4、充分考虑各功能因素的关联性和景观的渗透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营造开放性校园空间。

5、总体布局有利于各专业的交叉与渗透,强调资源共享,简化功能布局,优化建筑群落,利于管理,建立清晰、简洁、方便的体系;

6、符合社会、公共事业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规律,实现投资经济的合理性、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优化性。

6.1.2规划原则与思路

营造建筑、环境及文化的和谐统一,构筑个性典雅的校园环境,创造“宁静致远”的治学氛围。

其总体思路归结为:

1、环状绿化带+中央公园式的生态校园——充分利用学校自然环境,人工天成、相得益彰。

2、户外研究与交往空间的文化校园——挖掘中原文化神韵,建筑形象和广场布局赋予校园以更多的文化内涵。

立足淮北地区特有的文化基础,强化校园内外环境对文化的继承、融合与渗透。

3、建筑组群分布的簇群培训学校——各功能区形成簇群式规划结构,并合理配置各功能空间。

整个校园可分为实训区、教学区、综合办公区、活动区、生活区共5个功能簇群,各簇群间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又通过合理的规划方便联系。

4、有机生长的高效校园——分区清晰、交通联系便捷。

营造有归属感的生活学习环境。

5、绿化景观、建筑、地标并重的个性校园——理性典雅、新颖统一的建筑形象和北方少有的水系组成个性化校园。

6.1.3规划结构

1、入口

本方案共设2个出入口,满足使用,方便学校管理。

校园行政入口同时又是校园整体人流、车流的主要出入口。

次入口作为学校师生生活的出入口,同时又是后勤服务部门货物输送的主要通行口。

2、道路

在学校内部则是以环形道路划分了实训培训区、理论教学区、综合办公区、体育运动区和生活服务区。

环形道路的设计使五个区域既相互分隔,功能独立,又联系方便,满足消防设计的要求。

6.1.4功能分区

6.1.4.1实训楼

位于学校主入口侧面,主要建筑是实训教学楼、图书馆等,是学校日常实训训练以及查阅资料的中心。

6.1.4.2理论教学区

位于主入口干道路北侧,主要建筑是教学班级40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