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7314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排列下列我国古代纺织原料,其使用的先后顺序应是[]

A.麻、棉、丝B.丝、麻、棉

C.麻、丝、棉D.棉、丝、麻

 

2.汉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输出的主要是[]

A.应用性技术B.农作物良种

C.手工业产品D.书画艺术品

 

3.隋唐连接运河和长江的枢纽城市是[]

A.登州B.扬州

C.苏州D.杭州

 

4.对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口号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规定了平分土地的办法D.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5.下列各项关于唐末黄巢起义与明末李自成起义共同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项目是[]

A.农民赋税负担十分沉重是起义原因

B.都在占领当时的都城后建立了政权

C.都长期进行了流动作战

D.都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

 

6.明、清时期都曾设置的官制有[]

①丞相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内阁④军机大臣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

 

7.以下各项符合我国江南经济开发状况的有[]

①三国时,江南经济赶上了北方

②西晋时,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

③南朝时,江苏南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农业比较发达

④福建、广东、广西发展很快,超过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8.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和征税标准由人丁到田亩,收税办法由实物到银两的变化反映了[]

①土地由分散到集中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无地的农民不负担租税④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9.关于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的记录

B.《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C.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子午线长度的人

D.郭守敬创制了“十二气历”

 

10.下图反映了古代人民的[]

A.娱乐活动B.农业活动

C.军事活动D.狩猎活动

 

11.唐宋时期,两处以产青瓷著名的瓷窑分别在今天的[]

A.浙江绍兴和河南临汝

B.河南临汝和河北邢台

C.河北曲阳和浙江绍兴

D.四川成都和河北曲阳

 

12.下列各机构所辖范围包括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有:

①黑水都督府②黑龙江将军③辽阳行省④岭北行省⑤奴儿干都司⑥吉林将军[]

A.①③⑤⑥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

 

13.下列各地,作为我国冶铁业中心或治铁业发达地区的先后顺序是[]

①徐州②邯郸③遵化④广东

A.②③①④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

 

14.下列朝代曾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①西周②东周③西汉④东汉⑤曹魏

A.②④⑤B.②③④

C.①③⑤D.①③④

 

15.造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的渊源是[]

A.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势力日益壮大

B.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

C.统治者偏安一隅,无心统一全国

D.士族势力腐朽,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16.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A.西汉王国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

B.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

C.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D.北方各族人民被迫大量南迁

 

17.“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的共同特点是[]

A.文化高速度发展

B.国力达到鼎盛

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比较安定

D.社会经济繁荣

 

18.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发现于

  A.①   B.②    C.③   D.④

 

 

19.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局面出现的政治前提是()

A.大国竞相吞并邻近小国B.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C.西周分封制瓦解D.诸侯国整顿内政,富国强兵

 

20.《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

“楚越之地,地少人稀,饭焰羹鱼,或火耕\par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元史·食货志》中记载:

“元都于燕,去江南甚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从上述两段材料中,说明引起这种变化的最突出因素是[]

A.统治阶级政策的调整

B.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C.北方人民的南迁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21.后金与清朝的关系类似于[]

A.西汉与东汉B.北魏与北朝

C.蒙古与元朝D.西周与东周

 

22.我国的下列发明传入阿拉伯的先后顺序是[]

①造纸术②火药③指南针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②①③D.③①②

 

23.王充和范缜都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其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自然界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人定胜天

B.批判道教的神仙方术

C.人的肉体死了,精神也随之消失

D.揭露佛教对人民的欺骗

 

24.《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里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B.因材施教

C.学习思考相结合D.择优而教

 

25.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关系时,下面四人的结论,比较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26.三国时期的荆州是指[]

A.今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B.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

C.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西南部一带

D.今四川成都一带

 

27.唐玄宗为密切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②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③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④与尺带珠丹和亲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28.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A.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29.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就是少数民族[]

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

 

30.下列对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作用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B.它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

C.它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D.其征税是以人丁为主要标准

 

31.雅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潮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引导人们注意世界的形势

C.掀起了学习外国技术的高潮D.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32.为曹操统一北方扫除主要障碍的战役爆发于(图)[]

A.①B.②C.③D.④

 

33.以节气的周期编订历法,出现于我国的[]

A.战国B.唐朝C.宋朝D.元朝

 

34.《宋史·食货志》载:

“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江南农业发展已经超过了北方

B.已经出现了南粮北运的情况

C.江淮和两浙地区农业技术落后

D.北宋政府积极推广优良新品种

 

35.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

C.国家把大量土地分配给皇室、贵族D.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汉代中外交通示意图

回答:

两汉时期,中外关系出现第一次高潮。

请依据《汉代中外交通示意图》,指出汉代中外交往的社会条件、交往的国家或地区、文化交流的特点。

要求: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答题应成文,限200字以内,多写扣分。

 

37.以下材料均摘自《管子》:

材料一管子曰: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材料二“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

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生财。

材料三“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才)无敌。

材料四人之本性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前也。

渔人入海,海深勿论仞(音Ren-古时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上。

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

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管子(仲)的治国方针。

要求:

可引用原文指明其治国方针,还应包括实施该方针的目标、措施、原因及评价。

答案应成文,限180字以内。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元璋)谕中书省臣曰:

“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

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虑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

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

材料二: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以后。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盖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

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

其象已见应举之文矣。

《日知录·试文格式》

材料三:

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汤)宾尹以庶子(身份)为分校官。

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弃,淘汰),宾尹越房(越房,超越职权,到其他评卷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

《明通史》卷七十四

回答:

①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设科举”的目的和“暂罢科举”的理由

②材料二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③材料三说明明朝后期的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④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明朝后期的科举与明初的科举有何不同?

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三、问答题

39.元朝和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表现出哪些共同点?

试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40.两汉之际,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如何?

这些关系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应怎样看待这些关系?

 

41.概述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影响。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B4.A5.B6.A7.C8.B9.D10.A11.A12.A13.C14.A15.B16.B17.C18.D19.B20.C21.C22.B23.C24.B25.D26.C27.D28.A29.C30.C31.B32.B33.C34.D35.D

二、材料解析题

36.评分要点;

(1)条件:

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丝织、冶铁技术领先;张骞沟通西域;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

(2)地区:

向东达朝鲜、日本;向西达中亚、西亚、大秦;向南到越南地区、马来半岛、印尼列岛、缅甸;向西南到印度半岛。

(4分,“向南……”答出两地即可给1分)

(3)特点:

与亚洲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入欧洲;中国开始吸取佛教等外来文化;汉代文化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4分。

如写出“交流通过陆路、海路进行”可加1分,总分不超过12分。

37.评述要点:

方针: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目标:

富国强兵。

原因:

富国必先富民,国富才能兵强;追求利益乃人之本性,为政之道在于顺应人心。

措施:

首要的是发展农业生产,还应让渔民、商人进行生产或交易。

评价: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已。

管子的方针和措施均有利于壮大国力、发展经济和社会安定。

38.①实心求贤,巩固明朝政权。

科举录用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②八股取士

③徇私舞弊严重

④明初注重选择有能力的人才。

后来,八股取士和科场舞弊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

主要原因有:

学校教育体现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八股取士只能培养和选拔顺从皇帝的忠实奴仆;科举成为士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加上统治集团的内部腐败,致使舞弊成风

1.

三、问答题

39.

(1)相同点:

①都是少数民族统治着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②少数民族统治者吸收汉族地主阶级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③重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④重视对民族问题的管理,都实行不同程度的民族压迫。

(2)原因:

①中华民族是几千年来各民族间不断融合发展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整体。

②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元、清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民族关系及政策。

④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为先进民族的发达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文化所同化。

这是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40.①两汉之际,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主要存在两种关系:

其一是有矛盾、有战争。

西汉前期,匈奴贵族经常掠夺汉北部边郡,汉高祖、汉武帝均与匈奴进行过战争;新朝时,王莽曾对匈奴、东北和西南境内少数民族发动战争;东汉初,北匈奴不断侵掠汉北方郡县,东汉派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解除了边境威胁。

其二是友好交往经济文化交流。

西汉前期,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的地区加强内地同西南联系;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密切联系。

②西、东汉对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对边疆的威胁,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新朝的战争加深了汉族、少数民族人民的痛苦。

西、东汉同西域交往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双方人民的生活,有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

③从总的趋势看,民族间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是主流,矛盾战争是支流,友好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评价战争应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两汉战争起到这一积极作用,是应该肯定的;新朝战争不利于汉族,少数民族发展,应该否定。

41.隋唐时期:

为选拔人才,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唐朝时使它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使统治者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同时它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的学校制度完备。

明清时期:

明朝和清朝前期,为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科举制演变为八股取士制度。

它使读书人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作官的大都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同时它使学校的教育也体现出君主专制的特点。

八股取士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西学的高潮,新式学堂不断出现,废除科举制的呼声不断高涨,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形势的压力,制订了新学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的废除并不能挽救清王朝的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