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7135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

如:

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

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

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四年级语文上册:

《搭石》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流程:

  一、齐读课题,谈谈对搭石的了解。

通过预习,你对搭石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读本段,你明白了什么?

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

找出文中的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三、提纲挈领学习2——4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

   1、指名分段读二三四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①老人及时调整搭石

    ②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

    ③两人相遇,招手礼让;遇见老人,背负过溪。

   3、欣赏第一幅:

读段落想象,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

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讨论后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欣赏第二幅:

听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

配乐感情朗读,读中体会美好情感。

   5、欣赏第三幅: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拿起笔发现美、寻找美。

然后各抒己见。

重点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四、用朗读来理解最后的段落

    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在游戏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想:

  在轻松调侃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关于摘苹果的比赛,通过不断变换比赛对手(“对手”、“老师”、“饥饿的孩子”),让学生逐步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师: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通过测试我想知道我们班哪个孩子最聪明,哪个孩子最可爱。

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三棵苹果树,第一棵树上结了80个苹果,第二棵树上结了100个苹果,第三棵树上结了150个苹果。

现在你来到了苹果树下,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摘的苹果多,我们假设你们采摘的速度一样快,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

(学生谈怎么摘,就知比赛结果)

  师:

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找到了最聪明的孩子。

所以在比赛中不仅要有取胜的强烈欲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竞争是要讲究策略的,决不能想当然的蛮干。

  师:

还想不想再来一题?

再来,请看题──还是这样三棵苹果树,你又来到了苹果树下,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

你和他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

(生谈)

  师小结:

看来,你们不仅很聪明,还有一个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

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苹果,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

如果不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

  二、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

  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生:

(自由读课文)

  师:

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朗读:

“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朗读:

“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朗读: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朗读:

“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教学资源,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想:

在“小钱会感激谁?

”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在心灵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人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师: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

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

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生:

(读课文,思考,讨论)

  师:

是啊,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

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

而这位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

但是,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

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

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师:

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

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

听到了就写下来。

  师:

小钱还应该感激谁?

(出示李博士画像,并介绍)

  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

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

(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师: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

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认生字,写生字

  强调:

  暂是翘舌音

  峡、桂、移、湾、彼、怀、旷、胞、脉左窄右宽

  暂下边的“日”稍扁

 

四年级语文上册:

《卡罗纳》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感。

(3分钟)

   1、师:

一个只读小学3年级的孩子,在他母亲生日那天,献给了母亲一封长达八页纸的信,来深深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信的四周还画上了漂亮的花边。

可是半年后,无限疼爱的母亲竟然生病去世了,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连两腿也站不稳,好象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他万分伤心。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A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B是啊,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爱,可是他却失去了母亲。

    这个可怜的孩子叫-----------点击课件,出示课题:

卡罗纳

   2、师生问好。

(按序发下复印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5分钟

    走进卡罗纳,走进包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

明白吗?

(生阅读,师巡视)4分钟

    看到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感动了,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吧。

(出示生词课件)

    这些生字词大家都会读了吗?

谁来读一读。

生(控制在2-3人)读,师点评。

(A、你读得真好,普通话很标准。

B、准确,响亮,请坐!

C、你读得声音很响亮,这个词语试着再读一遍,好吗?

D、你的声音真美!

希望能经常听到你的声音。

)1分钟

    都能写准确了吗?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6分钟)

   1、可怜的卡罗纳就要来学校上学了,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

“…………….”引读第一自然段老师的话。

   2、自己再读老师的这段话,读着读着,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

画上一些记号。

深入到每一个字词,甚至每一个标点中去。

板书:

庄重严肃热情

   3、老师怀着对卡罗纳的无限同情与热爱,怀着对我们的热切希望说:

“生齐读老师的话…”

  四、围绕第一自然段研读课文16分钟

   1、今天上午,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

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失去母亲的同学卡罗纳的?

    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细细地读课文,用心灵去感受,划出这些句子,圈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找了以后,在4人小组里交流讨论。

5

    生讨论,师巡视,点拨引导。

   2、刚才大家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很专心,可见大家是多么具有钻研精神。

接下去我们来汇报,按照这样的规则:

我们是()对待卡罗纳,我的根据是(读一读课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地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

    点拨,随学生的反馈,出示相关课文段落。

    A、

(1)为什么大家都没有没有说话,都屏息凝神地望着卡罗纳?

2

        (为卡罗纳失去母亲而感到同情。

      

(2)朗读体会。

    B、哪几个动作最能反映我对卡罗纳的同情与关心?

3

      朗读体会,止到“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从我的一个放,一个贴,一句卡罗纳别哭了,让卡罗纳深切感受到同学对他的同情与关切。

    C、朗读体会。

1

    D、

(1)为什么卡罗纳的目光中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为什么卡罗纳的神情仿佛在说:

“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他此时想起了什么?

5

     

(2)为什么这么肯定?

     (3)朗读:

看到我的母亲在等我,看到我扑进母亲的怀抱,卡罗纳的目光里………

        …………….我恍然大悟………….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这也是母亲把我推开,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的用意。

  五、小结4分钟

    当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

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失去母亲的同学卡罗纳的?

    庄重严肃热情

    这庄重严肃,热情包含了我们对卡罗纳的…………………?

    这庄重严肃,热情是老师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我母亲对我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希望,也一定是我们502班每一位同学的希望。

这庄重严肃,热情包含了我们对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深深的爱!

(板书:

爱)

    出示课件,齐读: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

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退的。

    爱,让人间充满温馨。

  六、内化拓展10分钟

   1、写信

    A请您给卡罗纳写一封信,给他以春天般的温暖,让他心头的悲伤早日消退。

    B请您代表卡罗纳,向关爱他的人(选取其中的一个)写一封信,感谢他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和帮助。

     学生选择写信,交流。

   2、出示《爱的教育》,课外阅读《爱的教育》。

  

  板书:

             庄重

          严肃    爱!

             热情 

课文20古诗两首|人教课标教材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重庆市九龙坡区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适用性研究课题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

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

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诗意:

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

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

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

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

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

(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

(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

浥:

悒(yì)湿润。

  客舍:

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

“进”。

  故人:

老朋友。

此处指元二。

  第2题: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

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

(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

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

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

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李秀英执教

山西省太原市教科所任庆世点评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