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葛双双31447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6938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葛双双31447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葛双双31447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葛双双31447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葛双双31447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葛双双31447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葛双双314474.docx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葛双双31447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葛双双31447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葛双双314474.docx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葛双双314474

 

课程名称:

景观设计史

论文题目: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

指导老师:

苏阿香

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与班级:

艺术设计1201

姓名与学号:

葛双双3120104474

摘要:

解构主义在现实中的运用越来越多,从生活中的景观区看解构主义,也通过解构主义来设计景观。

以现代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屈米代表作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为例来解析解构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总结出对于我们当代中国设计的启示和设计思想。

关键词:

解构主义,景观,拉·维莱特公园,启示,设计思想

 

目录

第一章解构主义介绍4

1.1解构主义的提出4

1.2解构主义的内涵4

1.3解构主义的发展5

第二章解构主义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6

2.1批判精神6

2.2空间不确定性以及行为诱发6

2.3体系和系统的解构6

第三章景观设计中解构的方法7

3.1对完整的系统的解构7

3.2对中心论的解构7

3.3对功能意义以及价值的解构10

3.4对确定性的解构10

第四章拉·维莱特公园介绍与分析10

4.1设计师屈米10

4.2拉维莱特的诞生11

4.3融入在城市的公园12

4.4公园分析12

4.5主题花园13

4.6人与公园14

4.7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15

4.7.1对传统意义上的解构15

4.7.2对传统布局和构图的解构15

4.7.3对建筑功能确定性的解构15

4.7.4对符号与意义的解构15

第五章中国景观现状反思16

5.1不足16

5.2拉维莱特公园的启发16

参考文献16

第一章解构主义介绍

1.1解构主义的提出

最早提出解构主义概念的是哲学家德里达,他基于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

他的核心改革ian是对于结构本身的方案,他认为符号本身已经可以反映出事物本身的真实性,而且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整体结构的研究更加重要,就相当于注重的是事物的细节,并且由这些细节去构成整体。

图1.1

图1.1为康定斯基的代表作,采用的是解构主义的表现手法。

图中把单独的点线面作为主题,错落的摆布,摆脱了整体结构的束缚,形成节奏明快,具有跳跃性的画面。

1.2解构主义的内涵

解构主义以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这些秩序不仅是社会秩序,还包括伦理道德、人的意识层面的秩序等等。

总之就是把打破的原有的秩序再经过创造成为更加合理的秩序。

图1.2.1aonni矿泉水厂

图1.2.1为aonni矿泉水厂,把建筑原有的方体进行打破,再进行组合,成为合理的建筑形式。

解构主义的从结构主义演化而来的,所以就从形式的组织上,是对结构的破坏,从哲学上讲,也是对于结构的批判,从批判对象中来,即从批判对象中抽取出典型来进行解剖和重组,从而达到新的理解和认知。

解构主义没有结构主义的存在也就不复存在,但同时又是以批判其而生存。

所以结构是解构的基础。

图1.2.2

图1.2.2中的建筑类似常见的建筑,但是又有所不同,他把建筑的外立面打破,进行形状和距离之间的改变,但是仍然不能否认他的建筑外形以及常见的结构形式。

1.3解构主义的发展

解构主义的出现与二十世纪时候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有关系,从哲学的内部发展上看,从康德开始就已经有向本体论发展的苗头,也就是向事物内部的细节发展,探讨事物本质的趋势。

后来哲学家本也对把握宇宙的本体的能力感到怀疑,在人与人的自身本体之间也存在这鸿沟,对于宇宙的本体的理解也充满了疑惑。

在十九世纪的哲学家对于形而上的问题更缺乏兴趣,占统治地位的是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意志哲学。

到了二十世纪的时候形而上的问题基本消失殆尽,从现象的研究方面,人们开始讨论事物的本体问题,当本体结构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于本体研究的兴趣也就大过了对于真理的追求。

在二十世纪的物理学飞速发展时候,人们认识到的关系就取代了实体,关系也就是意识,而不是实体的符号学。

所以解构主义提倡的是世界上没有真理,每个人都可以阐释和确定自己的理想,也就是说解构主义是一种方式,而不是束缚你的结构。

直到今天,解构主义的建筑以及景观等仍然在不断发展,以及出现在我们身边,这是一种个人思想的表达,不受束缚和限制。

第二章解构主义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2.1批判精神

解构主义建筑也和解构主义哲学一样,实质是对传统、固有的理念和思维模式的批判,反对思想观念里形而上学的部分,反对权威以及先验的形式。

在设计的过程中,批判原有的以理性主导的思维模式,强调个性以及从个人出发,追随随机偶然的因素,突破传统的思维,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审美形式以及审美法则,也就是说不再以传统的审美阳光为美,更多的是追求个人的内心世界,创造出更多充满感性的思维和设计。

2.2空间不确定性以及行为诱发

在建筑空间上,建筑设计师屈米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的本质产生了质疑,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方法——混沌理论,也就是强调建筑的非功能特性,注重的是在建筑空间的运动过程中的活动以及对于事件的诱发的可能性。

他认为没有事件的发生也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也就没有建筑。

建筑不再是以前的功能和形态的建筑,只有在建筑的周围和内部产生发生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唤起建筑内部的活动才能成为建筑,并且要求应当放弃功能和形态。

也就是说建筑的形态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意义的建筑中,应当标新立异,成就新形态的建筑,并且建筑的意义是事件的发生,和活动的存在,也就扩大的建筑所涵盖的范围,不仅仅是传统的建筑,包括有人的行为产生的地方所构造的构造物也可以称之为建筑。

在屈米的设计作品中,他漠视形态和功能上的意义,而是通过建立层次模糊、不确定的空间,通过变形、叠加等方法来强调事件的偶然性以及建筑形体的偶然性,并且不建筑与不确定的事件的诱发和产生交叉在一起,使得建筑成为诱发行为的关键因素,并且存在行为的不确定性,所以建筑的责任就从提供空间的功能向组织社会活动方面转变,强调了现代城市空间中的大众交往行为的发展,以及要为这个行为发展做出改变。

图2.2

图2.2中的建筑左边为常见的建筑样式,但是右侧建筑就在形态上做出了类似随意性的改变,这两座建筑的交叉也是随机性的产生,并且在建筑的外部和内部对于行为的诱发也是具有随机性的,在没有具体规划和控制的前提下,这个空间是人们在主观上可以改变使用情况的空间。

2.3体系和系统的解构

对于传统空间结构体系和形式系统的解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新的美学系统再加上解构主义的裂解、悬浮、消失、分裂、拆散、移位、斜轴、拼接等方法,也确实产生了某种特殊的不安感,或者可以说是内心情绪的兴奋感。

图2.3

图2.3中的建筑采用的就是在解构结构后进行移位、拼接等,给人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并且与其他的建筑区别很大,能够充分吸引人的眼球。

第三章景观设计中解构的方法

3.1对完整的系统的解构

在解构主义出现之后,景观设计就成为了一种即兴创作,也就可以随意拼凑,是一种在搬运中被损坏的模型,以及一种支离破碎的古怪堆积。

解构主义是对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形式系统的解构,把完整变为不完整,在通过各种组织,把这种不完整重新构造成为一个怪异的整体。

并不是因为怪异或者支离破碎而不完整、不和谐,反而恰恰是通过这种残破或者扭曲来造成一个新的完整性。

图3.1迪士尼演奏厅

图3.1中为洛杉矶的迪士尼演奏厅,演奏厅外部的扭曲与后面建筑的规整显得与众不同,同时也是通过这种奇怪的组合构造出了一种新的和谐。

3.2对中心论的解构

在传统的景观设计中,无论是住宅区还是建筑群等等,设计师都会在其中设计一个中心点,或者说是要求被设计出一个中心点,在这个中心中,产生一盒聚焦的空间,也就是空间的等级划分。

这种空间划分是不合理的,因为空间是具有可变性的,空间的活动以及事件的诱发因素也是不确定解构主义建筑也和解构主义哲学一样,实质是对传统、固有的理念和思维模式的批判,反对思想观念里形而上学的部分,反对权威以及先验的形式。

在设计的过程中,批判原有的以理性主导的思维模式,强调个性以及从个人出发,追随随机偶然的因素,突破传统的思维,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审美形式以及审美法则,也就是说不再以传统的审美阳光为美,更多的是追求个人的内心世界,创造出更多充满感性的思维和设计。

在建筑空间上,建筑设计师屈米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的本质产生了质疑,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方法——混沌理论,也就是强调建筑的非功能特性,注重的是在建筑空间的运动过程中的活动以及对于事件的诱发的可能性。

他认为没有事件的发生也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也就没有建筑。

建筑不再是以前的功能和形态的建筑,只有在建筑的周围和内部产生发生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唤起建筑内部的活动才能成为建筑,并且要求应当放弃功能和形态。

也就是说建筑的形态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意义的建筑中,应当标新立异,成就新形态的建筑,并且建筑的意义是事件的发生,和活动的存在,也就扩大的建筑所涵盖的范围,不仅仅是传统的建筑,包括有人的行为产生的地方所构造的构造物也可以称之为建筑。

在屈米的设计作品中,他漠视形态和功能上的意义,而是通过建立层次模糊、不确定的空间,通过变形、叠加等方法来强调事件的偶然性以及建筑形体的偶然性,并且不建筑与不确定的事件的诱发和产生交叉在一起,使得建筑成为诱发行为的关键因素,并且存在行为的不确定性,所以建筑的责任就从提供空间的功能向组织社会活动方面转变,强调了现代城市空间中的大众交往行为的发展,以及要为这个行为发展做出改变。

图2.2

图2.2中的建筑左边为常见的建筑样式,但是右侧建筑就在形态上做出了类似随意性的改变,这两座建筑的交叉也是随机性的产生,并且在建筑的外部和内部对于行为的诱发也是具有随机性的,在没有具体规划和控制的前提下,这个空间是人们在主观上可以改变使用情况的空间。

对于传统空间结构体系和形式系统的解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新的美学系统再加上解构主义的裂解、悬浮、消失、分裂、拆散、移位、斜轴、拼接等方法,也确实产生了某种特殊的不安感,或者可以说是内心情绪的兴奋感。

图2.3

图2.3中的建筑采用的就是在解构结构后进行移位、拼接等,给人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并且与其他的建筑区别很大,能够充分吸引人的眼球。

在解构主义出现之后,景观设计就成为了一种即兴创作,也就可以随意拼凑,是一种在搬运中被损坏的模型,以及一种支离破碎的古怪堆积。

解构主义是对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形式系统的解构,把完整变为不完整,在通过各种组织,把这种不完整重新构造成为一个怪异的整体。

并不是因为怪异或者支离破碎而不完整、不和谐,反而恰恰是通过这种残破或者扭曲来造成一个新的完整性。

图3.1迪士尼演奏厅

图3.1中为洛杉矶的迪士尼演奏厅,演奏厅外部的扭曲与后面建筑的规整显得与众不同,同时也是通过这种奇怪的组合构造出了一种新的和谐。

在传统的景观设计中,无论是住宅区还是建筑群等等,设计师都会在其中设计一个中心点,或者说是有一个重点部分,那么将这个空间定为一个具有具体意义的空间就存在问题,空间未来的改变是不可预期的,那么是否成为中心也是设计师不能估量的,所以要中心空间的出现又有什么意义?

打破固定的空间思维,组建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更加富有弹性的空间组织形式是解构主义对于空间的目的,并且要完全发挥空间的多元化,不能局限空间的形式以及空间的活动,由空间的自组织行为去发展和充实空间。

3.3对功能意义以及价值的解构

在传统的意义中,建筑是作为服务和提供人们居住的概念,并且给人们提供空间以及对于空间的分割。

居住的观念也就意味着慢慢成为了习惯,而这些习惯是人们希望从设计师那得到的东西。

换言之,只要建筑满足了人们的习惯和需求,建筑就是好的,一旦对于习惯产生了疑问,那么就会打破平衡。

对于空间的习惯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建筑提供了空间,这个空间逐渐使人们习惯,但是一旦空间改变,人们会不习惯,但最终也会从不习惯逐渐适应。

也就是说,这个设计师的设计可以让人们去习惯自己原来的习惯,也可以创造出一个适应空间的习惯而让人去适应。

图3.3园盖瑞大楼

图3.3为瑞士的园盖瑞大楼,大楼的空间中有人的存在和行为的发生,所以人会逐渐适应这个空间,并且产生习惯,也就是说哪怕是再不传统的建筑,人都可以随之去适应。

3.4对确定性的解构

从建筑的非功能性,对建筑的确定性以及传统性本质提出质疑。

同在某一空间中发生事件的关系和他和空间本身的关系是等量的,空间的功能意义上具有交换性和不确定性。

因为这个的存在,所以在景观设计中,要有存疑的思想,也就是不能过分强制空间发展因素。

第四章拉·维莱特公园介绍与分析

4.1设计师屈米

屈米是著名的建筑评论家和设计师。

他出生在瑞士,毕业与苏黎世科技大学,具有法国和瑞士以及美国三重国籍。

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著名的设计项目包括拉维莱特公园、东京歌剧院、德国Karlsruhe-媒体传播中心以及哥伦比亚学生活动中心等。

伯纳德·屈米有着自己的建筑思想,是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包括非熟悉性的科技、城市冲击的调和、解结构、重迭、交叉性的规划以及事件的转换点。

总结起来说就是运用科技、解构主义、构造方法来发现事件转换点,并且以此解决城市之间的冲突。

图4.1东京歌剧院

4.2拉维莱特的诞生

拉维莱特公园所处的位置在巴黎的东北角,并不是在繁华的都市中心,而是在比较僻静的远离城市中心的的城市外围。

但是这里人口比较多,并且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是一个民族相融合的区域。

于是政府就建议在这个地方建立一座大型的科技文化以及音乐城市、公园相结合的一个巨型工程,并且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这个项目也被列为巴黎兴建的九大“总统工程”之一。

1982年,在总统的提一下,法国的文化部门举办了拉•维莱特公园的国际设计竞赛,并且大赛的评审主席是世界著名的巴西景观设计师布雷•马克斯。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来,法国对于这个公园的设计的重视程度,并且有来自世界各国著名的设计师当评审也可以见得这是一场公正的大赛。

在来自37个国家的471件作品中,最终建筑师屈米胜出,成为了公园的总设计师,也就有了现在的拉•维莱特公园。

图4.2.1图4.2.2

图4.2.1为当时屈米的公园设计草图,从中也可以看出屈米的设计风格的随意洒脱。

图4.2.2位公园的全景平面图,拉维莱特公园的单身正是法国园林复兴运动的初期,所以屈米所追求的也是与传统园林截然不同的效果,在这个公园的设计上,他把这个空间以建筑物为骨架,以人工化的自然要素为辅助,自然景观相互穿插的景观设计方法,采用了独立性很强的、非结构化的布局方式,也就是解构主义的表现手法,公园中,点线面的三个体系是相互分离的,但是在园林中又是相互重叠,显得十分严谨和紧凑,又形成了另外一个和谐的整体。

4.3融入在城市的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面积大约4.4公园,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

图4.3

从图4.3可以看出园址上两条运河,这是开挖与十九世纪初期的运河,东西向的乌克尔运河的开挖主要目的是为巴黎的输水以及排水的需要,他将整个园林风格成为了两块,也就是南北两部分。

北区是国家科技展览馆,展示了可以与未来的景象。

南区是玻璃大厅以及音乐城,主要是以渲染艺术氛围。

另外一条运河则是未来水上运输的需要而兴建的,他从公园的西侧流过。

这两条运河成为了公园与这个城市相融合的枢纽和焦点,同时自身也成为了公园的一景,也是这个公园中线性景观的构成要素。

整个公园在城市中,通过运河的连接成为整个城市的一部分,并且通过形态上也融入进了城市中,拉维莱特公园可以吸引很多的游人或者居民,在生活上也是不可分割的,这也可以表明整个公园是融合在城市中,而不是格格不入。

4.4公园分析

图4.4.1

图4.4.1是公园中的点线面系统以及那些疯狂物。

点线面是公园的三大构成要素,其中运河上的环形园路和其他流线型的道路也是线性构成的一部分,其他还包括长廊、林荫道等。

长廊打破了轴线的僵硬感,使得长廊成为各个主题公园的连接线。

面包括10个不同的主题花园以及不规则的草坪组合而成,以满足人们游览的需要。

点,最突出的就是那些采用钢结构的红色建筑物,这些建筑物被成为疯狂物,他们给全园带来了明确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且与草地周围的建筑产生十分强烈的对比,显得十分突出。

这些疯狂物在形态上各不相同,并且空间的事件诱发也不尽相同,但是在颜色和思想上的统一使得这些疯狂物成为既变化又统一的一个效果。

图4.4.2疯狂物

4.5主题花园

与凡尔赛宫的小林园一样,在拉维莱特中最有趣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这些主题花园。

首先,这些主题花园满足了不同需求的人,比如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人的需求。

图4.5.1

图4.5.1是公园中不同的几个主题花园,可以看出,因为主题的不同,所以在植物配置、地面铺装以及一些建筑上都是有差异的,这不仅仅可以提高人们的游览兴趣和趣味性,这也使得整个公园更加具有层次性也游览路线的丰富性。

图4.5.2

图4.5.2是主题公园中的镜园,镜园中的植物主要为欧洲赤松以及枫树林,在颜色上是比较统一的,在这些植物中,树立这20块整体的石碑,在石碑的一侧贴有镜子,所以在镜园中,镜子内外的景色相映成趣,人在其中也可以感受镜子内外的景色真假,使人留恋其中。

图4.5.3

图4.5.3是龙园中的一景,也就是以龙为主题的一个花园,在这里可以看到高大、精致的构造物,充满童趣和欢乐。

4.6人与公园

公园的目的是吸引人的到来,成为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如果公园里没有人,那么公园只是一座冷冰冰的雕塑,就没有生机活力。

拉维莱特公园在建造的初期,他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二十一世纪充满魅力的与众不同并且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公园。

他既要满足人们锻炼身体以及放松精神的需要,也要成为体育、娱乐、生态、科技文化以及艺术相结合的开放性景观。

公园的开放性以及周围人群的密集,同时还要公园设计的合理和优美性使得公园中每时每刻都充满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的游人。

图4.6

图4.6可以看出公园的受欢迎程度,起码从人流量上来说,他是被认可的,并且他的设计也是被大家认可和相互学习、模仿的。

公园中有很多的娱乐设施以及休息区的设置也是非常合理的。

在尺度上,哪怕是草坪的边缘效应也充分利用起来,显得非常怡人。

4.7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

4.7.1对传统意义上的解构

屈米突破了传统园林和城市绿地概念的局限,把整个公园的设计当做是一个综合体来考虑,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功能的复合性以及大众的行为方式。

拉维莱特是多种文化的汇合点,实现了都市化、身心愉悦以及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4.7.2对传统布局和构图的解构

抛弃了原来设计中以某一点为中心的设计方式,抛弃了传统的等级观念,通过点线面的不同系统的对立统一来处理复杂的地段,使整个设计具有伸缩性和可塑性。

4.7.3对建筑功能确定性的解构

拉维莱特中的公园建筑,最主要的就是那些红色的疯狂物,但是屈米并没有设定这些建筑物的具体功能,所以在功能上他们具有不确定性和交换性。

每一个的造型都很特别,消散了传统构筑物的结构形式以及功能的互换性。

功能与形式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一个公平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不限定功能,而是在人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建筑的功能。

建筑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构图或者功能的表现,而是在这些建筑的空间中会产生诱发事件,随之填充整个空间,并且对他造成内涵和意义。

4.7.4对符号与意义的解构

屈米摒弃了历史要素的符号意义,专注与文化的分歧性和事件的偶发性,他反对整体的协调一致,鼓励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内部分解带来的和谐。

第五章中国景观现状反思

5.1不足

反思中国现代的城市园林设计,更多的仅仅是停留在城市绿地的观念上,园林的形式和表现手法都显得十分陈旧和单调。

在园林和城市的关系的处理上,不像西方那样一城市建筑作为园林的参照点,使得园林能够和城市融合在一起,我们采用的更多的是回避、遮挡的处理手法,寻求园林与城市的格格不入,在园内另外建造建筑来寻求与园林环境的协调,而不是与城市的协调。

我们更多做的是把一个园林围合起来,最好不要看到现代城市的景观,也不能让园外的人看见园内的美丽风景。

这是一个封闭的私人的空间,而不是融合的情况。

我们中国的园林更多的也是在沿袭从古到今的园林创作手法,一味的模仿和抄袭,没有自己的创造力,这种处理的手法难以满足创建现代城市景观的需求。

其实在中国的学习方法中就奠定了中国人一样的思维方式,凡事都有的标准,以及以同一种知识为蓝本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突破自己的思维模式。

5.2拉维莱特公园的启发

拉维莱特公园采用的是解构主义的方法构造理论,不仅仅是解构主义,包括立体主义等等其他设计方法,我们学习和运用的程度也比较低,所以我们要学习更多的方法,而不是一味传承中国的古典主义。

在传统的园林中,我们在设计时会规定层次,比如哪些是主要园路,哪些是主要的景观建筑,也就是高潮地段,这也就局限了我们的游览路线,对于园林的观赏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路线以及情绪,没有自己的主观性,缺乏一定的趣味。

而且我们的园林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并且很多都是不对外开放的,也就是收费,与城市想脱离。

我们更多的是把我们的园林艺术当做是一种设计,而不是艺术,也没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从拉维莱特可以看出来,我们要做的更多是吸引人的到来,建造公园,设计景观和园林更多的是为了方便和服务人民,而不是为了限制人们的到来而强制收费。

从建筑上说,中国的园林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对于文化的传承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在艺术层面可以说是停滞不前的。

我们要更多的学习以及自身的创造来表现景观。

 

参考文献

[1]朱建宁.探索未来的城市公园———拉·维莱特公园[J].中国园林,1999

(2):

74.

[2]龙斌.解构主义与景观艺术[J].山西建筑,2004,30(16):

13-14.

[3]屈米.拉·维莱特公园[J]建筑设计,1988(3):

4.

[4]尚东.巴黎维耶公园:

解构一切传统[J].中国房地产报,2005,29(70):

88-89.

[5]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伯纳德·屈米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8-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