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6250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4.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4.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4.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质量检测4

专题质量检测(四)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以“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为标题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

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答案 B

解析 “人民大宪章”意指具有宪法的作用。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故选B项。

2.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选举代表正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C.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D.人民行使选举权,选举各级人大代表

答案 D

解析 由“1953年”“选民证”可知,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人民行使选举权,选举各级人大代表,故D项正确。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B两项错误;1998年之后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C项错误。

3.“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绿叶扶”“万紫千红”等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C项。

4.1957年周恩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适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

历史发展给了我们民族合作的条件,革命运动的发展也给了我们合作的基础。

这一论述(  )

A.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权

C.旨在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我国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答案 C

解析 “中国适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表明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可行的,“历史发展给了我们……合作的基础”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故选C项。

其他三项说法错误。

5.中共八大提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前提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共同纲领》的规定

答案 A

解析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剥削阶级被消灭。

因此,中共八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

故选A项。

6.“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倡党政职能部门分开和废除干部任用的终身制,并大力支持有能力的年轻干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

邓小平的这些做法(  )

A.以平反“冤假错案”为出发点

B.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C.贯彻落实了“依法治国”方针

D.以新修订的共和国宪法为依据

答案 B

解析 邓小平的这些做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故选B项。

7.“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人民民主原则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D.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材料“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可知反映的是依法治国,故选B项。

8.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的七十年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

它们(  )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都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

C.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

D.都表明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答案 C

解析 材料列举的1912年到1982年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故C项正确。

1912年《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宪法,不能体现人民民主原则,B项错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结果,不能体现A、D两项。

9.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我们有“一国两制”,也有“九二共识”。

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有(  )

①均以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基础②均由中国中央政府提出,发展为法律文件③均以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④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历史上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现实中两岸还未实现统一,“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都尊重这一历史和现实,故①正确;“九二共识”是两岸民间组织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的,故②错误;它们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故③正确;它们提出的一个中国的原则已经在两岸达成共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践,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10.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承认:

“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但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这是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英国“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中国领导人高超的外交技巧和不妥协的态度

C.“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英国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

答案 A

解析 弱国无外交,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是香港问题能够得到顺利解决的根本原因。

故选A项。

11.在厦门曾经流传着一副对联:

“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打炮。

”对联中的局面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

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答案 B

解析 《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并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

该文献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故B项正确。

12.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调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当时国民党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让出了南下的航线。

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

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A.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理念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与共产党的根本利益一致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通过台湾海峡……国民党海军……没有阻拦”“马英九……促成两岸直接三通”可知,台湾国民党当局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国共双方结盟,B项错误;“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晚于“1974年”,C项错误;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13题20分,14题20分,共40分)

13.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

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

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

……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中反映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的实践一例。

(6分)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

以宪法为例,说明新中国法制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8分)

答案 

(1)特点:

中国古代法律的原则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家天下的体现,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维护君主专制下的等级秩序;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工具。

(6分)

(2)不同:

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为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

(4分)

实践:

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2分)

(3)成就:

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1999年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写进宪法并确定下来。

(8分)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一“法自君出……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即可看出中国古代是人治高于法治,法律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

(2)问,材料二中“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体现了人民主权、法治的特点,孙中山对此的实践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注意答题角度“以宪法为例”。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 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简称“海交会”,是由国台办、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贸促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商务部作为支持单位的海峡两岸合作规模最大的经贸展览会之一。

海交会从1999年开始,每年5月18~22日在福州市举行,内容涵盖两岸合作、区域协作、商品交易、项目招商、经贸研讨、文化交流等方面,是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对台经贸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窗口。

材料四 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台湾民众及媒体对此不幸事件极度关心。

台湾民众及团体也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台湾企业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期待能透过种种的关怀抚平灾民心中的痛。

凡此种种除了凸显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外,更彰显了两岸间的同胞感情。

(1)请分别说出材料一中这两面旗帜所代表地区的名字及它们回归祖国的时间。

(4分)

(2)请说明材料二中诗人离愁别绪产生的历史原因。

(4分)

(3)联系材料二、三、四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4)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前景的认识。

(8分)

答案 

(1)图一代表的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于1999年回归祖国;图二代表的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7年回归祖国。

(4分)

(2)国共内战,蒋介石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