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讲义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6110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下.docx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讲义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下.docx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下

第六讲城市道路广场规划

主要内容提要★城市道路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广场规划

一、城市道路交通概述

•1、城市道路交通概念

–道路与交通

•城市道路的功能

城市内部的交通载体

城市四大功能之一

城市的骨架

城市避难的场所

•交通车流、人流、物流

•各国汽车保有量和普及率的比较

二、城市道路交通分类

•1、按城市道路的等级分: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除主干路外,其它道路又分为Ⅰ、Ⅱ、Ⅲ级,

•2、按城市道路的功能分:

过境道路交通性道路

生活性道路工业区道路

旅游性道路自行车专用路

公共汽车专用路步行专用路

•3、交通系统分类

–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

–货运、客运(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系统大巴、中巴、出租、地铁(轻轨)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基本原则

–交通流畅、快速安全,体系完整

•联系各功能用地

•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决定交通体系

•路网间距

主干路600—1000米,次干路300—500米,

支路200—300米

•道路密度

道路线密度

主干路:

中心区≥4公里/平方公里,一般2.0~3.3

道路面密度

国标:

8—15%,国外:

20%以上

–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废气扩散、抵御寒风

•过境交通的布置减少噪音和尾气污染、加置音障

•将自然、人文景色引入城市对景、借景——专题讲

–结合现状,节约用地

•山区与平原城市的路网不同

山区城市路网应符合地形,不要追求宽大平直

要靠虑地质、水文情况

尽量利用原有设施,避免拆迁量过大

•道路设计要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相协调

纵坡与排水方向一致

管线综合

地下交通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2、城市道路系统基本形式

–方格网式棋盘格式唐长安、纽约

–方向性好、建筑容易布置

–放射式华盛顿

与边缘地区有最短的距离

锐角地区不易建设、方向性差

–放射环形东京、北京

以上二种形式的结合

–自由式青岛

山区、丘陵地区常用

–混合式成都

–人车分行系统

•3、城市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衔接的目的是方便联系,分离的目的是避免干扰

–高速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离开城市,一至数个出入口

–城市内部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低速让高速,次干让主干,生活让交通。

无关路分离

四、城市道路设计

•1、城市道路红线

–定义城市道路用地的界线

与道路的性质、位置、与两侧建筑的关系、街景设计的要求有关

红线内包括车行道(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

不同于建筑红线

–红线宽度

快速干路60—100米

主干路40—70米

次干路30—50米

一般道路20—30米

•2、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一条车道的宽度

快速路:

3.75米,一般道路:

3.5米,路缘:

0.5米

–自行车道宽度

1.0--1.1米/条一般4条以上可以设独立车道

–人行道的宽度

–分车带(绿化隔离带)

–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

•道路横断面类型一块板、二块板、三块板、四块板

•红线宽度的确定性质、流量、形式

•3、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

沿道路中心线纵向所作的垂直截面。

–道路纵断面形式

波浪式、锯齿式

–道路坡度

•机动车最大坡度3%

•非机动车坡度2%

•4、城市平面道路交叉口设计

–交叉口交通分析

–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

•渠化交通和导流布置

•左转弯车辆组织

•环形交叉口

•改善交叉口交通的其它方法

•5、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4000辆/小时以上

–立体交叉的组成

–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

–立体交叉的净空4.5米—5米

–立体交叉的间距

立交尺寸300—500米

交叉与交织交织距离150—200米

交织一次,观察交通标志300—500米

间距1—1.5公里

五、城市广场和停车场

•1、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人流、车流停留的静态场地和枢纽点,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布局的中心之一,是反映城市面貌的重要地区。

–公共活动广场

–集散广场

–商业广场

–交通广场

–纪念广场

•2、停车场库

–停车场的布置

–机动车停车位的确定

六、城市交通规划

•1、城市交通调查

–交通量调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础

•交通量调查的对象

机动车、自行车、人行人均自行车占用面积是公交的10倍

•交通流量调查分析

概念单位时间(小时、日)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的双向车辆数高峰小时交通流量

典型区域、典型时间进行调查

交通量的时间分布

交通量的空间分布

交通量的种类分布

交叉口的流量流向分布

–交通出行调查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交通状况,优化交通

•人流、车流、物流

•出行目的

•交通预测

•2、公共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的种类

公共汽车、中巴、出租汽车、地下铁道(轻轨)

–各类交通工具技术经济指标比较

•2、公共交通规划

–公交系统规划

根据出行调查的分析进行规划

满足市民出行要求

提高服务面积,使流量均匀

开辟直通线路,减少换乘次数

线路平均长度中小城市的直径、大城市的半径

–公交场站规划

•公交车场

•公交枢纽站

–地下铁道规划

–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七、城市道路景观规划

•1、城市道路景观组成要素

–主景城市道路景观中起主导作用的视觉对象

•山景比较独特的山峰、山上的建筑物(亭、台、楼、阁、塔)

•水景独具特色的水面及水中的岛屿、岛上的建筑物等

•树木古树名木,比较突出的绿化群

•建筑物文物建筑、标志性建筑

–配景城市道路景观中对主景起衬托作用、创造环境气氛的视觉对象

•山形在景观构图中形成背景轮廓线

•水面在景观环境中作为借景对象

•绿地成片的绿地和花卉作为景观环境的背景

•雕塑在街道景观环境中起呼应、点缀作用

•2、城市道路景观的组织设计方法

是城市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道路选线利用景观环境

北海大桥改造

–利用道路营造景观

城市入口处、道路节点

–道路空间尺度

道路宽度与建筑高度的关系

第七讲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主要内容提要★城市居住问题★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城市居住用地的选择★城市居住用地指标★城市旧居住区的改建

一、城市居住问题

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居民的生活是城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

城市生活居住体系包括两个层次:

住宅(家庭生活单元)、居住区(社区、多个家庭的组合、社交活动)

•1、城市居住问题

–我国城市住宅发展情况

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

50年代197819851990199219942000

4.3M2/人3.75.06.87.17.5>10

1986年第一次全国房屋普查结果表明,全国1/4位缺房户、无房户、生活不便户(人均小于4M2、老少三代同堂、成年未婚男女分不开等)。

我国住宅建设投资比例的发展

1949—1978年1979—198919912000

0.78%1.0%3.67%>5%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正常投资比例为5%,小于3%时,是会出现住宅问题的临界点。

–国际居住标准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孙中山

•最低标准:

每人一个床

•文明标准:

每户一套房

•舒适标准:

每人一个房间

•豪华标准:

每人一套房

现在我国正朝着舒适标准努力,争取每户一套房,每人一间房。

–住宅制度的改革

二、城市居住用地组成

•1、城市居住区的类型

–按所处位置分类

•城市型居住区

城市功能用地的一部分,相对集中的居住用地,与城市其它功能用地相连,不含居住区以上级公共设施

•独立工矿型居住区

独立性较强,与城市其它功能用地距离较远,含有部分居住区以上级公共设施(医院、商业服务、公园等)

–按建设条件分类

•新建居住区

按照规划标准进行建设的新型居住区

•旧居住区

城市内部原有的、相对集中的居住用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2、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聚居地

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具有一定人口规模、配有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住宅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用地平衡表

•3、居住用地的分类R

–一类居住用地R1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R2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R3

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的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四类居住用地R4

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城市居住用地选择

城市居住用地市城建设用地中比例最大的部分,又是城市居民直接使用、关系最密切的部分。

•1、自然地质条件

•不能存在地震、洪水、滑坡、崩塌、沙土液化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应尽量选择通风和向阳的坡面

•应当尽量少占高产农田和不占基本农田保护区

•2、周围环境

–自然环境

•接近水面、森林,将人文景观组织到居住区中

•与城市主导风向的关系

–功能用地环境

•与工业区的关系

•与对外交通的关系

•与公共设施的关系

–建筑环境

•城市小气候

•高层建筑群

•3、与旧城区的关系

•新建居住区应充分依托旧城区,利用原有设施

•尊重城市原有结构,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文物建筑

•4、可持续发展

•为城市规划期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为城市发展准备绿色空间

•与其他功能用地发展的关系

四、城市居住区规划结构

•1、城市居住区的布置

–集中布置

城市规模不大,自然条件较好,有足够的用地的城市中

•可以节约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费用,充分发挥其效能,可以密切各部分在空间上的联系。

–分散布置

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或在城市总体布局为组团式布局时

•分散布置的基本原则应使居住用地与工作地点接近,使组团内的居住与就业基本平衡,尽量减少、城市交通。

•不能机关大院内建宿舍

•2、居住区的组织

–按小区理论进行组织

•邻里单位理论为基础

•以小学、托幼、商店为中心布置住宅群

•现在逐渐向外向发展

–按均衡布置公共设施进行组织

以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公共设施为中心,按不同服务半径布置——市级、地区级、居住区级、小区级

–按环境区组织

•强调选择自由、交通自由,改变邻里单位概念

–我国居住区的一般组织方式

•居住区规模

•居住区规划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4、城市居住用地的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用地面积•建筑基底面积•建筑密度•建筑总面积•容积率(建筑面积毛密度)•绿地率•人口毛密度•平均层数

•5、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

五、城市旧居住区

改建

•1、旧居住区改造的必要性

–城市新区占用大量农田而耕地已经人均不足一亩

–旧居住区的条件不适应现代生活

•2、旧居住区的一般问题

–城市布局不甚合理功能混杂,污染工业在其中

–城市道路不成系统道路狭窄弯曲,过境交通穿城

–建筑密度高,质量差有些已成危险房屋

–城市基础设施缺乏给排水、通讯、燃料、供暖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教育、商业、医疗等

–公共绿地极少

•3、旧居住区改建的原则和内容

–注意保护城市基本格局历史名城、历史街区

–合理调整土地功能布局经济杠杆,搬迁工业

–改善城市交通,增加绿化

–逐步改善居住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