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六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6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六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六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六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六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六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六1.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六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六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六1.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选修六1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2.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能够分析某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1)依据:

产生原因。

(2)分类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1.原因

(1)工业生产导致人类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2)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

(3)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2.危害

思考

 

1.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一定会造成环境污染吗?

答案 不一定。

只有当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时才会造成污染。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类型

主要原因

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酸雨污染

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推进

危害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的生长发育;腐蚀建筑物;直接损害人体健康

臭氧层破坏

人类大量排入氟氯烃等物质

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问题

原因

主要危害

植被破坏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

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

部分物种灭绝

水土流失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破坏土壤结构

土地荒漠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能力降低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1)主要特点

①事故带有突发性。

②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2)案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

思考

2.全球变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人为原因:

主要是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破坏植被。

探究点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探究活动

 读“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景观及土地利用图”,完成

(1)~

(2)题。

(1)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景观的变化原因可能有(  )

①开矿 ②人口增加 ③气候湿润 ④过度开垦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④

(2)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景观的变化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  )

①提高土壤肥力 ②气候干燥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土壤酸化 ⑤沙尘暴增加

A.①②⑤B.①③⑤

C.②③④⑤D.②③⑤

答案 

(1)B 

(2)D

反思归纳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引起的。

(1)工业生产的发展

(2)世界人口高速增长

(3)科学技术的发展

探究点二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探究活动

 

(1)人类为什么致力于臭氧层的保护?

(2)我国的酸雨类型以什么为主?

答案 

(1)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减轻紫外线对地球上生物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在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的比重大。

煤炭燃烧会释放大量硫氧化物,所以形成硫酸型酸雨。

反思归纳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问题

区别

联系

含义

产生机制

表现方式

具体成因

环境污染

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农药

都是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式,环境污染往往会导致生态破坏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噪声污染

建筑、娱乐、交通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生态破坏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伐、滥垦、滥牧,使自然植被遭到破坏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等

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等有害气体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和过度捕猎

对点训练一 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结合下面两图,回答1~2题。

1.两图反映的环境问题为(  )

A.资源短缺B.生态破坏

C.环境污染D.全球环境变化

2.该类环境问题的形成主要与人类(  )

A.排放废弃物有关

B.获取自然资源有关

C.农业生产活动有关

D.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左图反映的为大气污染,右图反映的为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2题,环境污染主要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的。

对点训练二 全球性环境污染

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全球变暖B.臭氧层空洞

C.水体污染D.水资源短缺

4.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全球(  )

A.高山雪线上升B.各地降水增多

C.酸雨危害加剧D.陆地面积增大

答案 3.A 4.A

解析 第3题,图中说明北极地区的冰川大量融化,这与全球变暖有关。

第4题,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会使高山上的冰雪融化,雪线上升;全球变暖会影响各地降水的变化,但不会使各地降水增多;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全球变暖不会使酸雨危害增加。

对点训练三 大面积生态破坏

读下列材料,完成5~6题。

①全家老少齐上阵/更招呼左邻右舍/雪亮的尖锄粗暴挺进/而青草被蹂躏/土地在呻吟/那滴滴汗融进血痕/风干后/卷起飘飘沙粒/那一双双眼却毫不在意。

②水源不足,是这地方唯一令人望而生畏的缺陷。

地下水位相当的深,因此井就成了无价之宝。

③山下良田苦不多,耕来山顶做旋螺。

5.材料描述的人类行为,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有(  )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②③

6.材料③描述的人类行为可能造成(  )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

C.土壤次生盐渍化D.地面塌陷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由于人类破坏植被造成的,材料①中的“卷起飘飘沙粒”和材料②中的“水源不足”是关键词。

第6题,“耕来山顶做旋螺”描述的是陡坡开垦梯田的景观。

课时作业

1.下列现象中,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

A.山东的蔬菜遭受寒潮袭击而损失惨重

B.云南发生严重旱灾导致土壤失墒

C.江苏太湖再次暴发蓝藻,居民用水困难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发生5.1级地震

答案 C

解析 江苏太湖暴发蓝藻,居民用水出现困难,是因为工农业及生活排放大量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这是一种水污染现象,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属次生环境问题。

A、B、D三项涉及的环境问题都是自然原因引起的,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读“近300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回答2~3题。

2.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变暖B.人口增加

C.植被破坏D.自然灾害

3.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

A.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

D.水资源短缺得以解决

答案 2.B 3.A

解析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耕地和牧场的面积在增加,而森林和草原的面积在减少,这与人口增加后对农牧产业的需求增加有关。

第3题,森林和草原面积的减少,会使生态环境恶化,河流含沙量增加,旱涝灾害频率增加,水资源短缺更加严重。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4~5题。

4.分析下列生态问题的成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

A.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

B.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

C.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

D.物种减少,水土流失

5.下列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是(  )

①无限制扩大耕地面积 ②退耕还林 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 ④围湖造田 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 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⑤D.②③⑥

答案 4.B 5.D

解析 第4题,矿产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资源枯竭主要是因为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是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第5题,山地缓坡修筑梯田,既可取得经济效益,也可保持水土,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6~8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

(挪威·易卜生)

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秋浦歌》)(注: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上述诗句描述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7.诗句①描述的景色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

A.甲B.乙C.丙D.丁

8.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植被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酸雨

答案 6.C 7.D 8.B

解析 第6题,诗句①描述的是英国与挪威虽远隔北海,但煤烟云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可随西风扩散,形成酸雨;诗句②描述的是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诗句④描述的是气候特征。

第7题,诗句①描述的是酸雨。

甲图表示水资源短缺,乙图表示水污染,丙图表示毁林开荒,丁图表示酸雨。

第8题,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一般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有关全球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加,东半球相反

10.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A.澳大利亚B.西亚

C.北非D.中亚

答案 9.B 10.B

解析 第9题,全球温度升高3℃后,北半球中、高纬度因雨水增多粮食产量普遍增加,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粮食产量普遍降低。

第10题,西亚地区气候干旱,但却因气候变暖成为粮食产量增幅较多的地区,可判定西亚地区有可能降水增幅最大。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对我国保护臭氧层工作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履约要求,2015年前淘汰甲基溴,在2015年冻结含氢氯氟烃、2040年实现全面淘汰,要实现这些国际履约目标,我们的主要任务十分艰巨。

(1)《蒙特利尔议定书》主要是限制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