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5641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docx

《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docx

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

....

.

.

.

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备考策略及分析

华南师大黄牧航教授

一、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考什么

从2005年起,广东省高考开始自主命题。

经过五年时间的实践,广东省的命题组已经摸索出一套较完备成熟的命题思路。

把握好命题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总体来看,广东省的历史科命题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

新课程强调,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不在于培养历史学的专才,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习古而知今,懂得以史为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有明确的表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试卷可以看出,命题者一方面努力回归历史专业,让试题体现出明显的历史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努力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让考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树立起现代的价值观念。

具体分析,以下十个方,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

一是倡导制度创新。

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7题,通过对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

稍为变换了思考的角度,就给科举制度这一古老的话题增添了时代的元素。

二是倡导社会改革。

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以“学习历史·活说改革.展望未来”为主题,要求考生用现代的视角把握四个历史内容——王安石变法与民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改革;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世纪伟人邓小平。

广东卷和江苏卷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宁夏文综卷考查了彼得大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内容;山东文综卷考查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

三是倡导民主共和。

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l6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对民主的追求;宁夏文综卷第42题考查了民主与革命的辩证关系;山东文综卷第34题考查了辛亥革命后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江苏卷第24题通过对比拿破仑和华盛顿,加深考生对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的理解。

此外,不少题目还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提醒学生要正确掌握民主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如全国文综卷二第16题从反面揭露了西方国家标榜的“自由”“民主”的虚伪,第22题指出民主体制的建立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四是倡导理性爱国。

如2008年广东历史卷第27题通过呈现启蒙运动时期、鸦片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等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的变迁,倡导理性的爱国主义,既要反对西方人妖魔化中国,也要冷静地分析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五是倡导生态文明。

如2008年四川文综卷第39题提供了两则令人震惊的材料,一是匈奴时期水草肥美的统万城到了北宋末年已经成为了一片沙漠,二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的危害;江苏历史卷第24题则从维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谈世界遗产保护的迫切性。

六是倡导社会保障。

如2008年上海文综B组第l7题考查了福利国家的概念以及德国的《疾病保障法》、美国的《社会保障法》等内容,分析了福利国家的意义和困境,倡导建立良性的社会保障体系;重庆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英国和美国进行社会福利改革的经验教训;北京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救济内容;山东文综卷基本能力测试第45题考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

七是倡导民族团结。

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9题提供了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详细材料,讴歌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江苏历史卷第l0考查了西藏自治区的历史;山东文综卷基本能力测试第57题考查了汉藏之间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

八是倡导和平与发展。

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第22、23题考查了20世纪以来人类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江苏历史卷第22题考查了中国政府致力发展中日友好的努力;宁夏文综卷第43题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山东文综卷第35题肯定了联合国为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

九是倡导建立有效政府。

如2008年山东文综卷第13题提供了西方政府不堪福利开支重负的材料,隐含了建立有限政府的观念;广东卷第30题源自《课程标准》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一专题。

该专题对今天最大的启示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而是政府与市场之问的关系。

我们到底需要全能政府还是有限政府抑或有效政府,这仍是一个考验人类智慧的大问题。

十是倡导建立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考查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论述;江苏历史卷第23题视野开阔,从中、苏、美、英四国的历史经验全面考查了19、20世纪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纷争;广东历史卷第28题在价值观教育上也是一道好题,学生应该能够从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理想并不过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以上十个方面的价值观引领,都是通过具体的历史史实考查来实现的。

2.从政治史走向社会史

从历史教材走向历史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虽然新课程还没有在全国铺开,但是该理念有助于命题者脱离教材从更广阔的课程资源中去寻找命题的素材,彻底摆脱了死抠教材知识点的命题困境,所以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已经朝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这种观念与历史学科结合后,应该如何操作?

如何把握考试的范围?

就近几年尤其是今年历史科的命题情况来看,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途径是从社会史中寻找命题的素材。

社会史的研究内容似乎无边无际,难以捉摸,其实不然。

首先,社会史学者并非随心所欲地研究所有的社会问题,他们还是有自己的学术取向——从现实问题中寻找研究历史事物的灵感:

从平凡的历史事物中挖掘问题的本质;从多元的角度来揭示历史事物的规律;从地方文献、口述材料、田野调查材料等非正史材料中去考查历史问题。

其次,尽管社会史的研究成果繁多,但中学的历史课程标准毕竟划定了中学教学的大致范围。

同时社会史的好些重要研究内容(如风水史、盗墓史、赌博史、乞丐史等)是较难进入到高考试题中的。

因此,从社会史的角度去学习和备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近几年里,从社会史的角度命制的经典题目不少。

如广东卷2005年第27题提供了一份民国期间的民意测验表,表明了当时中国的老百姓对世界大事的看法;2006年第26题提供了周代饮食生活的材料,表明了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关系;2007年第26题提供了《醒世恒言》、《金瓶梅》等小说材料,表明了明代妇女的婚姻观。

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社会史试题,具有材料新、角度新、生动有趣、以小见大等特点。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试题来看,同样包含了大量社会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八个方面:

第一,家庭史。

如2008年广东历史卷第26题考查内容为汉代农民家庭的生产方式以及年收入和支出的情况:

山东文综卷第27题考查内容为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家庭伦理观念的变迁。

第二,商人史。

如2008年海南卷第26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到近代商人地位的变迁;江苏历史卷第21题提供了宋代商人种类的材料;天津文综卷第17题提供了中国近代工商业阶层兴起的材料。

第三,人口史。

如2008年天津文综卷第l9题考查了l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日本东京人口的变化;海南历史卷第21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科技人员向内地迁移。

第四,教育史。

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7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比较;北京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天津文综卷第37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近代新式学堂和德国近代大学的兴起:

广东卷第l3题考查了建国后教育方针的变化:

海南卷第25题考查了建国后我国高校的院系大调整。

第五,生态史。

如2008年江苏历史卷第24题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谈世界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宁夏文综卷第34题提供了珠海成为联合国确认的宜居城市的材料;四川文综卷第39题提供了中国古代和美国两个因生态环境变化而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例子。

第六,抗灾赈灾史。

如2008年北京文综卷第14、15题考查内容为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和太平天国的抗灾意愿:

重庆文综卷第37题对比了自然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和唐太宗对待百姓的不同措施。

第七,社会结构变迁史。

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37题提供了科举制度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的材料;全国文综卷二第17题提供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迅速城市化的材料;第20题提供了l9世纪初英国农、林、渔劳动人口比例的变化材料:

宁夏文综卷第25题提供了中国唐朝政府打击宗族势力的材料。

第八,从社会下层人们的角度看历史。

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第20题提供了的19世纪末日本儿童用lo种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的材料;全国文综卷二第l9题提供了法国热月政变后巴黎街头人们相互称呼变化的材料;北京文综卷第19提供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口号变化的材料;江苏历史卷第6题提供了l9世纪中叶后中国民间对男性医生为孕妇接生看法的材料;天津文综卷第24题提供了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纽约、莫斯科和哈瓦那市民反应的材料;宁夏文综卷第40题提供了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问社会回复到物物交易状态的材料:

四川文综卷第17题借用胡适的话表述了20世纪20年代整个社会对待“科学”这一概念的态度;山东文综卷第ll题提供了我党宣传标语的材料,第29题提供了近代以来西方事物影响了中国日常语言的材料。

从全国各地的试题来,应该说,传统史学的研究内容,诸如政治制度史、经济制度史、外交史、民族关系史、科技史等仍然是命题的主要内容,但是,社会史的逐渐渗透已经成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这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结果(历史新课程本身就包含了不少社会史的内容),第二方面是史学研究进步的

必然结果,第三方面是高考命题摆脱旧的模式、寻求新的突破的结果。

大量社会史的内容进入到历史科高考命题中,可以扩大中学师生的资源视野、拓宽中学历史的教学思路、完善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从传统史学到现代史学

综观近三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历史试卷,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努力体现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

历史学科的专业性,指的是学生必须通过系统的训练才能够掌握的历史知识、观点和思维方法。

历史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高考命题要体现历史知识的传承,也要体现历史学科的进步,所以要处理好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关系。

传统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突出对基本文史知识的考查。

强调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强调对文史知识和既有研究成果的继承,是传统史学的特点之一,也是目前历史高考的主要特色。

如全国文综卷一考查了中国古代地名中“阴”的方位,文综卷二则考查了“阳”的方位;北京文综卷考查了北京正阳门的历史变迁;广东历史卷考查了中国古代祠堂的牌匾;江苏历史卷考查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宁夏文综卷考查了十二_地支和十二生肖的概念;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考查了中国古代鼓励人们奋发有为的名言名句;上海历史卷提供了元朝的疆域地图;广东历史卷提供了宋代主要农业区地图。

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学生的识记来传承。

二是重视基本史料的作用。

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史料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史料教学是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

今年全国的历史试卷对史料功能的发掘作出了莫大的努力,材料内容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材料呈现方式灵活多样、美不胜收。

首先是史料的来源。

历史学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历史学家运用不同的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

这在今年的试卷中有充分的反映:

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如全国文综卷二第37题根据《清实录》提供了乾隆皇帝接见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后给英方的回信。

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如上海卷第37题提供了l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及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的《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的部分材料。

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如:

北京文综卷第l8题提供了北京正阳门箭楼的图片和历史沿革材料。

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如江苏卷第24题提供了法国人康斯坦《回忆拿破仑》的材料。

其次是史料的呈现方式。

今年的试卷都力图采用更多样的方式来展示历史信息,在这方面做得最突出的是上海卷,除了传统的文字史料和地图史料外.还提供了漫画作品、诗歌作品、考古壁画作品、曲线图、示意图等等。

此外,全国文综卷用表格的方式、重庆文综卷用柱状图的方式来呈现史料也引人注目。

三是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

传统史学认为历史学家与侦探家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只要掌握充足的证据、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就可以发现历史事物的真相。

2008年广东卷第4题是最具争议的选择题之一。

160个字的文字量就包含了从理解史料到根据史料作出推断再到得出合理结论的完整思维过程,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极高:

2008年广东卷第26题的四个问则完全是历史学家做学问的思维方法,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导致满盘皆输。

现代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摆脱了传统史学过分重视民族国家政治史的倾向,把研究的领域扩展到经济、制度、外交、教育、医药、宗教、地理、家庭、人口等各个方面,拓宽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内容。

表现在高考上,就是试题涉及的领域与范围大大拓宽。

如2008年江苏卷第21题直接引用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名言:

“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进而提供了中国古代的商人、戏曲和民间生活的素材。

二是借鉴了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丰富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与其他学科联姻,现代史学极大地丰富了方法论的内容。

今年不少试题的命制都借鉴了计量史学的方法。

如2008年广东卷第26题通过展示“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与支出情况表”的具体材料,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把从书本上看到的“古代农民赋税负担很重”的认识具体化了;宁夏卷第30题呈现了l870--1910年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的数据表,四川文综卷第37题呈现了大量的关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数据,天津文综卷第l9题呈现了l800--1950年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的数据。

这些题目都说明了由于数学思想的进步和统计工具的发展,我们可以更方便准确地从量的角度去分析史料,从而加深对历史事物的认识。

三是突破了传统史学宣扬的绝对客观主义的束缚.承认历史研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我们过去的认识,认为对历史事物的解释只有唯一的答案,对历史事物的评价也有一个终极的标准。

但现代史学认为,由于时代和立场的不同,对历史事物的解释和评价也会发生变化,解释的多样化和评价的多元化是历史学研究的趋势。

体现在高考题上,一是提倡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历史:

二是可能出现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开放题。

如2008年广东卷第10题提供了美国《时代周刊》的一段对蒋介石的报道文字,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蒋介石在美国人笔下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的形象;第27题提供了启蒙运动时期、鸦片战争以后和20世纪50年代等三个历史阶段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给西方人截然不同的印象。

由此可见,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既有共通点也有很大的差异。

立足于历史的传承,我们需要继承传统史学的宝贵遗产;立足于历史的创新,我们需要利用现代史学的思维方法。

从今年全国的历史试题来看,既体现了传承,也体现了发展。

我们也应以相同的取向去复习和备考。

4.从采点打分到采点采意相结合打分

自从2004年新课程改革开始以后,高考的命题改革就成为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就历史科而言,问题的焦点又集中在主观题上面。

历史科的主观题具有阅读量大、分值高、评分操作难等特点,如何保证考试的科学客观、公平公正,主观题的命题改革和评卷改革是关键。

先谈主观题的命制。

从2007年开始,广东率先在主观题的题型设置上取消了材料解释题和问答题的分类,主要的原因是原有的材料题和问答题功能不明确。

传统材料题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创设新情境,让学生根据该情境回答教科书的内容;二是让学生从新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论证问题。

前一个功能意义不大.效果跟问答题差不多;而后一个功能则被抨击为是考查语文科的阅读理解能力。

传统问答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学生的背书能力,这种低要求的命题取向早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在新课程改革省区,由于教科书已经实现了一纲多种,更使得传统问答题在答案设置上陷入困境。

以上的新问题都要求主观题的命制从题型到立意都急需实行改革。

2007年广东取消材料题和问答题的界线后,就尝试一种新的命题思路——提供一个学生不太熟悉的历史事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个历史事件。

从今年的考试结果来看,这种思路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和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历史主观题的命制闯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所谓解释.就是参照已知的事物来说明未知的事物,从而使未知的事物变得可以理解。

高考试题中的“未知事物”只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对于命题者来说,当然是已知的事物。

命题者希望通过考试来检验考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解释这些“未知事物”。

如2008年广东历史卷第27题,材料营造了一个新的问题情境——l7、18世纪西方对中国推崇备至,认为那是一个道德之国,而到了l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印象迅速恶化,认为那是一个“鸦片帝国”。

我们知道,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为什么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会产生天壤之别呢?

这就需要考生运用所掌握的l7—19世纪中国和西方的历史知识来解释了。

同样的命题思路被运用到第29题。

学生都知道近代以来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如果这只是一个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它并无多大的意义,但当它被运用来解释一个新材料的时候。

其意义就彰显出来了——在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前,刚开始的时候北美殖民地人民只反英国议会,并不反英国国王,而发展到后来,则把斗争的矛头直指英王。

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这就需要从英王和英国议会的权力分配来进行分析了。

在阅卷中我们发现,能够成功运用知识的学生都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相反,有扎实知识基础的学生却不一定能够成功地运用知识。

就历史学科而言,这种命题思路的运用将给高考命题改革带来较大的冲击。

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主观题功能定位不清的尴尬局面,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水平。

再谈主观题的评卷。

主观题的评价,历来存在采点评分和采意评分之争。

采点评分的优点在于培训和操作简便,阅卷教师只需按图索骥就可以进行,缺点在于粗暴野蛮。

答案公式化、操作机械化。

采意评分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答卷,缺点在于受阅卷教师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大。

要把握好采点评分与采意评分相结合这个度,就需要有一套合适的评价工具。

一般认为,文科试卷的评价从采点走向采意是必然趋势,而在大规模的阅卷中,又必须分层评价的方法控制采意评分的随意性。

分层评价方法的运用在全国高考中早有先例,如1996年美国人施兰评价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材料题就是采用层次评分方法的。

但真正把层次评分的方法上升到理论层次,再运用到实践中始于2006年。

2006年广东省历史科高考命题率先使用了SOL0分类评价法.紧接着2007年和2008年上海市的高考命题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SOL0分类评价法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的评价方法。

该理论认为可以把学生回答某个问题的呈现结果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前结构层次:

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单点结构层次:

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多点结构层次:

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关联结构层次:

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抽象拓展层次:

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

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SOL0分类评价法在我国高考中只实验了三年。

但命题的思路和技术已日渐成熟。

今年上海卷第37题就是依据这一理论命制的一道较典型的题目。

该题提供了两则材料,一是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二是l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的《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然后要求考生评价l789年《人权宣言》。

这是一道全开放的题目,无法也不应该运用采点评分来评价,而SOL0评价法就能够较好地区分开学生的思维层次(以下提供答案的部分内容):

前结构层次:

只有结论而没有证据。

单点结构层次:

只能够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论证问题。

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指出了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

多点结构层次:

能够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论证。

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指出了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列举了人的不受侵犯的权利内容。

关联结构层次:

能够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但为什么出现一个《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呢?

这表明人权宣言本身还是有缺陷的。

抽象拓展层次:

能够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和评价人权宣言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以及其内部矛盾。

由此可见,SOL0评价法在答案设置上分为两部分,一是把学生的思维划分为五个层次,根据层次的高低来打分;二是为了方便阅卷教师理解,每个层次都提供答题的范例,教师可以在评卷过程中灵活操作。

该理论的意义在于把过去我们分层评分的实践理论化,从而能够在学理上论证清楚实行层次评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摸索出层次评分的规律,让命题者、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掌握共同的考试规则。

许多同学不注意高考阅卷时是怎样打分的,总觉得这是老师们的事,与己无关。

不对,高考怎样打分,表明了主考当局是如何评价考生的答案。

我们的复习和备考就必须以此为标准,判断我们的学习是否符合高考的标准。

如果不符合,就要及时调整。

二、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怎么考

2010年的考试方案,虽然取消了历史单科考试,但文综历史的命题基本思路和单科考试比不会有大的改变,从近五年广东省自主命题的经验来看,我们相信命题将延续既有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大幅度地调整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比重

在过去的高考中,政治史的比重是非常大的,经济史和文化史只占很少的分量。

从2005年开始,这种局面有了彻底的改变。

全卷中政治史为69分,占46%的比例;经济史为50分,占33%:

文化史为31分,占21%。

这是与高中课程标准中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并列的情况相对应的。

在2006年的高考题中,政治史的内容67分,占44.7%;经济史的内容44分,占29.3%;文化史的内容39分,占26%。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大体保持了各占l/3的比例。

因此,在今后的复习和备考中,向政治史一边倒的情况必须予以调整,应该更加关注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学习。

2.从考查历史知识的广度向考查历史知识的深度转变

这种转变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淡化了历史的学科体系。

旧课程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而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个体系,教师和学生都花费了很大的工夫。

但在新课程中,这个完整的学科体系被打破了,新课程的内容组织逻辑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由若干个历史专题组合的整体。

具体而言,就必修模块来说,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主题,下设25个专题。

这25个专题就是整个高中阶段学习历史必修课的全部内容。

这25个专题之间,虽然也存在着或多或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