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5627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docx

《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docx

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

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焦点——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之间矛盾的思考,得出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判断;并且认为,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观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进而,在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过较为系统、深入的阐述后,以之为指导,对当前我国出现的经济过热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最终的结论是:

建立“人本经济”、“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字:

非均衡性科学发展观投资过热人本经济

一、现实引发思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走过了长达2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

其间虽然经历过93-96年的通货膨胀,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严峻考验,但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际经济地位日益提升。

表-1中国历年GDP总量及增长率

年份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

总量

增长率

年份198********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总量

增长率

年份2000200120022003

总量

增长率

注: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3》及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

表中增长率按照可比价格计算。

表-2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中的排位

年份199********82000

总量38787002946210798

排位11876

注:

资料来源:

《世界经济年鉴》。

但与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极不协调的另一现象——贫富差距,也在我国不断加剧。

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深层隐患。

基尼系数是用来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统计指标。

我国的这一指标从1978年的,迅速上升至2000年的,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的警戒线。

并且收入不均衡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已在现实中得到了显性表现。

表-3我国近二十年来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对比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份198********019911992199319941995

绝对数

年均增长率%%%%%%%%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绝对数

年均增长率%%%%%5%%%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份198********019911992199319941995

绝对数

年均增长率%%%%%%%%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绝对数

年均增长率%%%%%%%%

注: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3》及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

表中年均增长率的计算未扣除物价变动因素,仅供。

表-4我国部分年份基尼系数

年份199********92000

基尼系数

注:

资料来源:

《从基尼系数看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黄继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这两大焦点之间的关系呢?

笔者认为:

贫富差距的拉大是与“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相悖的。

首先,从经济发展的含义来考察。

经济发展,不同于仅仅偏重于数量方面的经济增长。

它是个既包括数量,又包括质量的内涵较广的概念。

比如由增长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等,以及广大人民物质福利的改善,环境质量的提高等。

可见,备受国人推崇的GDP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量度指标,却无法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的程度。

而以基尼系数的节节攀升为标志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则表明了当前收入分配结构存在的严重弊端。

这无疑会影响国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从深层次上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来关注这种“悖论”的表现。

最直接可感的就是经济的名义增长与相当部分国民实际生活的无惠。

当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时,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的人们还看不上电视,喝不到自来水,更不必说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和教育服务。

这种让人尴尬的现实,暴露出我国发展的成果还没有惠及到全体人民。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曾经长期奉行“以农养工”的产业政策,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为工业的发展筹集资金,提供廉价原料;在城乡发展政策上也倾向于城市。

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便造成了近年来日益凸现的城乡畸形发展背景下的贫富差距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从更加抽象的层次上考察上述问题,不难发现:

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健康因素集中体现为“不均衡性”。

这种不均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群体发展的不均衡。

具体讲就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这体现的是城乡发展的不协调。

2、区域发展的不均衡。

一般概括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也可以区分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差异。

3、时期发展的不均衡。

即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取向上的不合理。

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两高一低”的特征——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

很多人已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GDP数字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人的利益取得的。

有限的资源储备注定不能长久地支持这种高投低产的增长模式。

在这些矛盾日益加剧之际,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从战略的高度上于2003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现实问题,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它强调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其内容概括地表述为“五个统筹”,即在经济建设中,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下面,我们对这五个方面逐一进行简要解读。

统筹城乡发展。

城市和农村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两者之间又存在紧密联系。

作为资金、人才和信息的中心,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农村为城市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的劳动力、原材料和市场,也是后者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

但现实是我国典型的二元城乡结构:

不仅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距明显,而且诸如户籍制度,劳动力就业保障制度,居民观念等一系列体制、意识障碍的存在,还正在加大这种差距。

要改变此种局面,必须统筹兼顾——将农村和城市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尽快转变二元结构,协调两者之间各种资源交互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良性互动中形成城乡一体、彼此促进的发展格局。

2、统筹区域发展。

从上文中城镇、农村居民收入的比较能够认识到,收入水平的差异性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发展战略的负面影响之一。

然而,从邓小平“两个大局”的发展观,到1999年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标志的区域发展政策的转变,表明决策层对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今后的工作是:

要结合各地方具体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资金人力特点,充分发挥地区间的协作分工优势;在政策导向上,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发展,予以更多的财政倾斜;改善其基础设施建设,为沿海省市和国外企业到内陆投资创造条件。

同时,鼓励东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存在重视经济发展却忽视社会发展的片面性问题。

在持续高速的GDP增长下,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医疗、保险、教育体系的不健全,政府机构的效率低下,国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法制观念的淡薄。

这些说明,需要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

笔者认为:

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程度又是社会整体发展阶段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从这层意义上讲,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或者也可以说: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导向。

为此,要努力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力争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进步。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合理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但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却是伴随经济增长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及近枯竭和生态系统失衡。

所有这些不仅将威胁后代人的生存权利与发展条件,而且也已经损害到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和宏观经济的运行。

尽管我国早在90年代初就肯定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要贯彻这种发展观,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今后,要切实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把增强发展能力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相结合,把经济效益的增加与社会效益的创造相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都是不可缺少的。

最好的例证就是,前两年当我国内需严重不足时,逐年扩大的出口为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不过,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当前60%的对外依存度除了说明中国经济与世界融合的程度在加深,也提醒着我们要重视对经济发展安全性的考虑。

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的毁灭性冲击是要引以为诫的。

因此,应该始终坚持把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将积极争取国际市场定位为辅助的外部动力;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过程中,始终以增强自身实力为前提;全面建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进一步扫除资源流通障碍,完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同时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各种挑战,积极扶植名牌大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理念,促进自身的强大。

五个统筹,表述的是发展中的不同方面。

但应该看到,这些方面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它们共同体现着对矛盾原理和全面观点的运用,体现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哲学依据。

通过归纳总结,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人本、全面、协调、持续”四个原则,并且“发展”的思想贯穿始终。

  四、科学发展观的运用——对当前投资过热的分析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现实中的很多经济现象。

下面我们就把当前投资过热的问题,置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框架内进行简要分析。

目前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已屡见报端。

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以投资需求过旺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为标志的经济过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经济已处于过热状态,目前的问题不是争论过热的问题,而是采取何种政策来调整经济的问题。

”而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我国终于走出了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的困境,开始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目前不能轻言过热,必须保护企业和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采取措施克服伴随高增长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继续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笔者认为,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搭配关系来看,当前中国经济为局部过热而非全面过热。

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1978年到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是%,平均物价上涨幅度是%。

将2003年及2004年一季度的数据与之相比较,不难发现,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物价涨幅,2003年及2004年一季度的数据都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值。

(见表-5)

表-5近两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

2002年123456789101112

指数值99100

2003年123456789101112

指数值103

2004年1234

指数值103

注:

资料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网上数据;

指数值的计算以上年同期为100。

其次,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还相当严峻,远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地步。

第三,消费领域刚刚有所升温。

最后,商务部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只有138种,占23%;供过于求的商品却达462种,占77%。

应认识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好的,当前经济运行中突出的问题是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

2004年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为8799亿元,同比增长了43%,增长速度令人吃惊。

从统计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