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卷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4932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检测卷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检测卷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检测卷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检测卷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检测卷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检测卷二.docx

《专题检测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检测卷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检测卷二.docx

专题检测卷二

专题检测试卷

(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曾主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

“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

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这段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

A.商品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自然经济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可以判断,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鸦片战争以后,素有“衣被天下”美誉的松江、太仓地区因洋布充斥市场而很快萧条。

这种现象说明中国东南沿海局部地区(  )

A.土布市场消失B.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当地人崇洋媚外D.生产土布的原料枯竭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洋布涌入松江、太仓地区,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3.“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生,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棉纺织技术的下降B.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C.洋货的涌入D.人民生活的贫困化

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后,洋货涌入,物美价廉,对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构成冲击,故C项正确。

4.(2019·定海学考评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

A.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B.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D.贸易中心转移到上海

答案 A

解析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选A项。

5.(2019·金华学考加餐练)鸦片战争后不久,“洋布既美,其价又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以上材料表明(  )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③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④手工业生产难以与大机器生产竞争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鸦片战争后,洋货充斥中国市场,使中国的传统棉纺织业受到冲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①不符合当时的实际,②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还没有产生,③④符合本题题意。

6.(2019·金华学考满分加餐练)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贸易中心的转移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D.买办和买办化商人开始出现

答案 B

解析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7.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类文明演进”,在19世纪中叶,人类文明的主要潮流是资本主义文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不仅带来了侵略和奴役,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近代的文明,即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8.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这一现象造成(  )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在下降,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推动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9.《湖北工业史》载,1861年俄国茶商李凡诺夫在汉口开设顺丰砖茶厂。

到1873年将原来的手工制作砖茶改为用蒸汽机器压制,从而成为湖北使用机器生产的第一家近代企业。

这表明(  )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已合法化

B.部分民族企业由手工工场转化而来

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列强入侵客观上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改为用蒸汽机器压制”和“第一家近代企业”可知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D项正确。

10.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间出现了以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民族工业。

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集中在机器制造领域

B.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C.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D.大多在沿海开放口岸

答案 A

解析 中国的民族工业从一开始就是发展轻工业,而A项中的“集中在机器制造领域”中的“机器制造”是典型的重工业。

11.(2019·绍兴高一检测)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种新的经济成分。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

A.资本主义性质B.私人经营

C.使用机器生产D.产品完全投放市场

答案 C

解析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是采用机器生产,故选C。

洋务企业是国家经营的封建企业,产品不完全投放市场,A、B、D错误。

12.(2019·衢州期末)“自1869年至1894年,商办企业只有50多个,资本共有500余万元。

虽然数量很少,实力甚微,但它却是一种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

”属于这一“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的近代企业是(  )

A.轮船××局B.发昌机器厂

C.江南制造总局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企业数量少和资本额度少可以判断描述的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轮船××局和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故A、C项错误;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项正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一五”计划期间创办的企业,故D项错误。

13.史书记载:

1873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答案 A

解析 “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说明这一企业是近代工业,“侨商陈启源创办”说明是民族工业,而不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故A项正确,C项错误;“行销于欧美”说明产品面向国际市场,而材料未提及产品运往国内市场的信息,故无法得出B项;“雇女工数百人”说明有了雇佣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D项错误。

14.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

A.“清王朝自救运动”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D.“民族工业的春天”

答案 B

解析 地图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民用企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些企业都采用机器生产,属近代工业,因此答案为B项。

A、C、D三项时间不符。

15.“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

”材料中“中国富农大贾……仿造洋机器制作”产生了(  )

A.洋务派的军用工业

B.外商在华的近代工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企业

答案 C

解析 中国的富商大贾受到了洋务企业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而兴办了一批近代民族工业,即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C正确。

16.从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

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

这一现象(  )

A.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原棉的出口增加和机制纱的大量进口,加剧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耕织分离,进而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A项正确;“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并不会加强工业国的产品竞争优势,故B项错误;中国的原料大量出口,运进大量的机制纱,这样并不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项错误;在此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故D项错误。

17.(2019·金华学考满分加餐练)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直接目的是(  )

A.抵制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

B.缓和阶级矛盾

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D.发展中国的民族产业

答案 C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要支付大量的赔款给日本,为了扩大税源,故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8.(2019·杭州市学军中学)下表是1840~1913年间,外国列强在苏州设厂的数量和资本情况,其中1894~1913年间大幅增长是由于(  )

时间(年)

工厂数(家)

资本额(千元)

1840~1870

7

2802

1870~1894

16

4829

1894~1913

136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103153

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转变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处于劣势

D.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势力大增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甲午战后,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A项正确;题干是列强在华设厂,不是中国民间设厂,故B项错误;题干未体现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比较,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买办等群体的变化,排除D项。

19.(2019·舟山高一检测)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

“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

”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答案 A

解析 注意时间信息“1898年”。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

20.分析“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继昌隆缫丝厂是这一时期民族企业的骄傲

B.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法令促进了纺织业发展

C.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D.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片中的标题“民国初年”及纱锭数量、织布机数量的柱状变化,可以得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的结论。

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于19世纪七十年代,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B项错误;我国民族工业在近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错误。

21.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出现过一个特殊的阶段,被人称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却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该“经济奇迹”出现的关键机遇是(  )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