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4567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

 

考点十九:

内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计

题型示例

考点分析

命题趋势

3年22考,分值72分

2015浙江,3、4,8分

2015福建,9、10,8分

2015山东,11、12,8分

2015江苏,5,2分

2015上海,11、12,4分

2014山东,12,4分

2014江苏,7、8,4分

2014北京,6、7,8分

2014海南,17~20,12分

2014大纲卷,6,4分

2013海南,3、4,6分

2013广东,1,4分

内力作用与地貌类型这一考点,考查的频率越来越大,主要考查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综合试题很少,难度系数0.6左右

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来看;该考点是高频考点,主要以以重大工程建设、地质事件、典型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自然现象等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1】(2015·江苏地理,5,2分)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

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A.沿经线方向发育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图形解读】

【解析】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而形成的。

【答案】1.C

【考点透析】一、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形态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板块运动

示意图

对地貌影响

举例

陆陆碰撞

形成巨大的山脉或高原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

海海碰撞

洋中岛弧、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

陆海碰撞

俯冲角小

海岸山脉、海沟

南美西岸的山脉,智利海沟

俯冲角大

陆缘岛弧、海沟

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

【典型例题2】(2015·浙江文综,5、6,8分)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⑴~⑵题。

⑴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⑵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大理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灰岩       D.安山岩、玄武岩

【解析】第⑴题,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为向斜,从地貌特征看为山岭,即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呈谷地,即背斜谷,故C项正确。

第⑵题,结合题干和图中信息,⑤岩层处于其八层中的中上部,相对较新,属于背斜顶部的岩层,为沉积岩。

中花岗岩、流纹岩都属于岩浆岩;大理岩、石英岩都属于变质岩,安山岩、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

【答案】2.⑴C⑵A

【考点透析】二、地质构造的对比分析及地质构造的应用

1.地质构造的对比分析

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2.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下图所示:

[考点规律揭秘]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

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I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

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

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4.要辩证地认识地质构造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但背斜中并不都储有油;向斜可能成为谷地,也有可能成为山地。

【示例】(2014·山东文综,11、12,4分)下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

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完成⑴~⑵题。

(1)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a)中的

A.①B.②C.③D.④

(2)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顺序是

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Ⅰ、ⅡD.Ⅲ、Ⅱ、Ⅰ

【图形解读】

【解析】第⑴题,结合注记,通过读图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

第⑵题,在图示中获取岩层新老关系的前提下,结合向斜岩层新老关系特点判断图(b)中沉积岩层由老到新顺序。

【答案】

(1)B

(2)B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

[3年高考真题]

(2015·浙江,3、4,8分)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

(2015·福建,9、10,8分)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

4.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

(2015·山东文综,11、12,8分)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完成5~6题。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C

(31°38'13″N,117°50'12″E)

(31°37'54″N,117°50'59″E)

D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S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5.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A.南北方向B.东西方向C.西北-东南方向D.东北-西南方向

6.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2015•上海卷,11、12,4分)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据此回答7~8题。

7.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A.地震和火山B.火山和断裂C.地震和断裂D.火山和褶皱

8.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4·江苏地理,7、8,4分)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

10.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

11.(2014·海南地理,17,3分)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

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P地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12.(2014·大纲卷,6,4分)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2013海南地理,1、2,6分)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完成13~14题。

13.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14.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B.风能C.水能D.太阳能

15.(2013广东文综,1,4分)下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