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生态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385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docx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景观生态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docx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摘要:

通过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概念的理解,以此归纳出其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本文主要着重于介绍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道路,将土地利用运用于可持续发展之道,讲述了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特点及其评价指标,并结合国营南华农场为例说明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与可运用性。

最后总结出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和规划新思路。

关键词:

乡村景观;规划;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广大的乡村,在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大背景下,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更加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使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及不断改变着区域内的景观格局,加剧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

时空格局的改变使小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已无法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1.1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目标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

从地域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构成上来看,乡村景观是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上来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以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景观。

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建立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1]。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健康、安全、舒适。

1.2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能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个层次的功能。

景观生态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证人口承载力并且又维护生存环境。

生态环境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

从空间布局而言,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贯彻以下原则[2]:

(1)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

(2)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

(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

(4)工程建设要节约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相协调的景观。

2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2.1乡村景观规划主要内容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其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乡村景观规划基于对景观的形成、类型的差异、时空变化规律的理解。

其次,乡村景观规划是对景观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其规划的依据是乡村景观的内在结构、生态过程、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类的价值需求,这就要求在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景观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人口问题,还要进行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

在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强调充分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景观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注重发挥当地景观资源与社会经济的潜力与优势,以及与相邻区域景观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协调,提高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决定了乡村景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3]:

(1)景观生态要素分析 这是对景观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特征及其作用的研究,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植被、水文及人类建(构)筑物等。

乡村景观规划中,强调人是景观的组成部分并注重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景观生态分类 根据景观的功能特征(生产、生态环境、文化)及其空间形态的异质性进行景观单元分类,是研究景观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基础。

(3)景观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 主要景观单元的空间形态以及群体景观单元的空间组合形式研究,是评价乡村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协调合理性的基础。

(4)景观生态过程研究 这种研究是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的基础。

(5)景观综合评价 主要是评价乡村间结构布局与各种生态过程的协调性程度,并反映在景观的各种功能的实现程度之上。

(6)景观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 包括乡村景观生态中的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规划(农、林、牧、水、交通、居民点、保护区等)、生态过程的设计,环境风貌的设计,以及各种乡村景观类型的规划设计,如农业景观、林地景观、草地景观、自然保护区景观、乡村群落景观等。

(7)乡村景观管理 主要是用技术手段(如GIS、RS)对乡村景观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对规划结果进行评价和调整等。

2.2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

乡村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的维持与景观的结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乡村景观是由自然和人类经营斑块所组成的嵌块体[4]。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根据土地资源状况和适宜性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或专项安排,一般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设计[5]。

2.2.1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特点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不仅涉及到时间因素,还涉及到空间尺度。

持续性是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

土地适宜性是一种现状的评价,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一块土地在更长时期内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

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要在未来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未引起明显的或永久性的土地退化,通常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可持续的。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需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综合考虑,但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侧重点不同。

从地块—地段—地方—区域—国家—全球,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主要约束因素可能以此为农业技术—微观经济—生态因子—宏观经济和社会因子—宏观生态因子。

2.2.2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

  为使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实现定量化,需要根据一定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在对指标确定数值、权重的基础上,通过一定定量化方法量化表示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能力[6]。

此外,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度量指标应该具有时间序列性、空间敏感性、客观性和综合性,能显示趋势性和可预测性,有参照值或阈值,能表达逆转性和可控性,能正确地进行数据转化,能方便地采集和使用数据[7]。

然而,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为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8]。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主要有生态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

2.2.2.1生态指标 

生态的持续性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基础。

通常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资源、立地条件、生物资源等。

更应强调土地利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2.2.2.2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经济资源、经济环境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

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近期和未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在满足了经济评价指标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生态和社会评价,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生态和社会上的可行性与可接受性。

2.2.2.3社会指标 

主要包括宏观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的承受能力,社会的保障水平,公众参与程度等。

通常利用专家判断法、调查评价法,比较分析和定量评价土地利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因素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

2.2.3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法

土地利用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种种制约,又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进行系统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土地利用和其他经济活动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总体来说,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生态、经济、技术、社会、空间、人与自然的协调、世代伦理等方面[9]。

根据不同斑块的自然环境不同和生态因素的影响,在乡村可以进行不同植被的种植,同时也可以进行不同植被之间的混种等。

这样不仅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也在景观上达到了一种美化效果。

以国营南华农场为例:

参照国内常用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依据农场土地利用现状和经营目的,将林网化景观区域划分为二级系统[4]。

第一级:

依据土地利用性质将其分为生产性用地和非生产性用地。

第二级:

对生产性用地,依据经营目的、外貌特征和经营种类划分为8种斑块类型;对非生产性用地划分为3种类型。

即:

生产性用地:

(1)橡胶林:

橡胶—防护林带经营模式,以生产乳胶和用材为经营目的。

(2)甘蔗地:

甘蔗—防护林带经营模式。

(3)用材林:

桉树/竹—防护林带经营模式。

(4)热作地:

热带经济作物单作用地,包括胡椒(PipernigrumL.)、菠萝(Ananscomosus

(L.)Merr.)、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咖啡、茶等。

(5)间作地:

指在橡胶林(包括幼林和成熟林)内间种、套种热带经济作物,如砂仁(AmomumvillosumLour.)、益智(AlpiniaosyphyllaMiq.)、菠萝、甘蔗、咖啡、茶等。

(6)果园:

水果种植地,主要品种包括山桦李(PrunussalicinaLindl.)、芒果(MangiferaindicaL.)、香蕉(MusananaLour.)。

(7)庭园地:

指庭院周围农户的生产生活用地,包括菜地、自留地、牲畜园和苗圃。

(8)空地:

已开垦可利用,当年尚未种植作物的土地。

非生产性用地:

(1)居民点:

指场部、加工厂、生产队居民居住用地。

(2)水域: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水体,包括河流、水库、坑塘。

(3)荒地:

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指荒石子地。

2.3乡村景观规划重点

针对我国乡村建设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活贫乏、聚落凌乱等主要问题,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生态规划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

(1)乡村景观意象设计 从乡村景观意象规划的目的来看,重点关注乡村景观的可居性、可投入性和可进入性,体现现代乡村作为居住地、生产地和重要的游憩景观地的三大景观功能。

(2)产业适宜地带的规划 产业适宜地带的规划,是在对乡村景观进行要素分析与景观整体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依据景观行为相容性而进行的景观生态规划。

根据景观行为相容性程度分级,建立景观相容性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适宜地带规划,以确定合理的景观行为体系。

(3)乡村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依据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与乡村可持续景观体系建设的原则将乡村景观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是乡村景观保护区、乡村景观整治区、乡村景观恢复区和乡村景观建设区。

这4个大景观区域的划分,标志着人类活动对景观的不合理利用程度、景观区域存在的主导矛盾、景观区域在乡村景观中的价值功能所在。

(4)田园公园规划设计 田园公园是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游憩地建设过程中的一种主题园,是以乡村景观为核心形成的自然、生产、休闲、康乐的景观综合体。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10]。

将田园公园规划好,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来发展经济。

(5)乡村聚落为核心的景观生态规划 以乡村聚落为核心的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乡村聚落景观意象、性质和功能规划,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平衡,聚落形态及扩展空间景观生态规划,聚落规模与功能区规划,聚落体系与乡村聚落风貌塑造,乡村道路系统与交通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绿地系统与生态景观环境建设规划,景观区划与区域景观控制规划,自然景观灾害控制等规划内容。

2.4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新思路

生态规划必须满足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需求。

此外,乡村规划还必须具有整体性原则、重要的生态资源首要保护原则、保护与发展协调原则以及景观生态学原则[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