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1213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内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内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内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内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docx

《中医内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docx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1.胸痹:

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2.感冒:

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3.眩晕:

弦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4.咳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若咳与嗽分别言之,则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般痰声多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5.中风病: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6.厥证:

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7.中脏腑:

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中脏则必有神昏或昏馈,并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等症,中腑、中脏合称中脏腑。

8.哮病:

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9.中经络:

中络系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者;中经则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中络、中经合称中经络是无神识昏蒙者。

10.喘证:

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11.头痛:

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12.肺胀:

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

13.不寐:

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14.郁证:

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15.肺痈:

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

16.痴呆:

多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

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或举动不经,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

17.痿证:

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18.痫症:

指脏腑受伤,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所致,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

19.心悸:

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例分析题:

1、某男,60岁,干部。

病史:

10年前因受凉后咳嗽。

诊断:

咳嗽(痰湿蕴肺型)

分析:

因外感后调摄不周,肺卫受损,卫外功能不固,故易感受外邪而反复咳嗽;子盗母气,脾气亏虚,运化失司,痰浊内生,上壅于肺,肺气不利,故见咳声重,痰多色白质粘,胸闷气粗;脾不升清,则大便溏泄;气血生化乏源,故饮食减少,形体日渐消瘦,体力日渐减退;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蕴之征。

治法:

健脾燥湿,止咳化痰。

方药: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半夏7g茯苓12g陈皮6g甘草3g苏子10g白芥子7g莱菔子10g苍术10g厚朴10g党参15g白术10g日一剂,水煎服。

2、患者,男性,19岁,工人。

病史:

5天前因衣着过少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之症。

诊断:

喘证(实喘--表寒肺热证)

分析:

本证由于外感风寒而得。

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肺气上逆,因而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热灼津液为痰,故咳而不爽,痰吐粘稠;热为寒郁,因而有发热仍形寒,烦闷,无汗,身痛;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为表证未除,又见里热之象。

治法: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方药:

麻杏石甘汤:

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先煎30g炙甘草6g黄芩10g日一剂,水煎服。

3、患者,男,25岁,1999年7月20日初诊。

病史:

病患心中惕惕而动,面色苍白,形寒肢冷一年。

诊断:

心悸(水饮凌心证)

分析:

病久体虚,心阳不足,心失温养,神不守舍,故心中惕惕而动,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入夏以来,因冒雨涉水,水湿内侵,停于心下,则心悸加重;脾为湿困,则胸脘痞闷,形寒肢冷;清阳不升,则头目眩晕;水湿不化,而浮肿尿少;舌淡,苔白滑,脉弦滑为水饮内停之象。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15g桂枝8g白术12g甘草6g制附子先煎8水煎服每日一剂

4、患者,男,60岁。

1996年4月10日初诊。

病史:

两年前诊为冠心病,心前区经常疼痛,每月发作十余次,每次疼痛1~2分钟

诊断:

胸痹心痛(心脉瘀阻证)

分析:

气滞血瘀,血流不畅,则胸部刺痛不移;阴血凝滞较甚,故胸痛发作较频。

情志不遂,气机郁结,常觉心中郁闷,两胁胀痛;心血瘀阻,神不守舍,而夜寝不安。

舌质紫暗,脉沉涩属气血瘀结之象。

治法: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剂:

血府逐瘀汤化裁:

柴胡9g桃仁10g枳壳12g当归12g生地15g

川芎9g赤芍10g桔梗6g红花5g牛膝10g甘草6g元胡10g郁金12g水煎服每日一剂

5、林某,女,农民。

病史:

五年前冬受寒后发病,以后每遇天冷则反复发作,

诊断:

哮病(发作期-冷哮)

分析:

寒痰留伏于肺,为外邪所触发,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故呼吸急促,胸满憋闷,喉中漉漉如水鸡声;痰气相击,肺气不利,故轻咳;寒为阴邪,故咯痰色白粘而不爽,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为外感风寒而内有痰湿之象。

治法: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

射干麻黄汤:

射干10g炙麻黄8g细辛3g制半夏10g生姜3片

紫菀10g款冬花10g甘草5g五味子5g杏仁12g白芥子6g水煎服每日一剂

6、王某,男,23岁,职员。

病史:

剧烈运动之后汗出当风,次日出现鼻咽痒,轻微流清涕,

诊断:

感冒(风热犯表证)

分析:

感受风寒,郁而化热,邪热犯于肺卫,卫表失和,则发热,汗出,微恶风寒;风热上受,肺失宣肃则鼻塞浊涕,咳嗽痰稠,咽喉疼痛;热伤津液,故口干;舌质红,苔簿黄,脉浮数为风热袭表之象。

治法: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

银翘散加减:

银花12g连翘10g荆芥10g薄荷后下6g芦根12g

牛蒡子10g浙贝母10g黄芩10g桔梗8g甘草6g水煎温服微汗为宜每日一剂。

7、黄某,男,45岁,2001年10月初诊。

病史:

患者一周前到北京旅游,归来即感身热恶风,微咳。

诊断:

咳嗽(风燥伤肺)

分析:

风燥犯肺,肺失清润,故咳嗽,咳甚胸痛,痰少而粘,不易咯出;燥邪伤络,则痰中时带血丝;燥胜则干,故鼻燥咽干;舌尖红少津,苔薄,脉细数为燥邪侵袭上焦之征。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加味:

桑叶9g杏仁10g贝母9g南沙参15g梨皮12g栀子9g麦冬12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8、韦某,71岁,退休干部,2000年12月就诊。

病史:

患者有四十年吸烟史,十年前就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肿心病。

诊断:

喘证(虚喘-肾气虚)

分析:

年高久病,肺肾俱虚,肾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逆气上奔,发为喘促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下元亏虚,根本不固,故小便常因咳嗽而失禁;形体失于温养,则面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为肾气虚之象。

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制附子先下8g桂枝6g熟地12g淮山15g

丹皮9g茯苓18g泽泻12g胡桃肉12g人参12g蛤蚧10g萸肉9g水煎服每日一剂

9、覃某,男,35岁,干部。

病史:

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及辛辣煎炒之品,不慎受邪之后出现发热恶寒,自服维C银翘片。

诊断:

肺痈(成痈期)

分析:

感受外邪,入里化热,加之平素嗜食辛辣厚味,体内痰热偏盛,内外合邪,熏灼于肺,热壅血瘀,蕴毒成痈,肺气不利,则咳嗽气急,胸痛胸满,咳吐浊痰,色黄浊,有腥臭味;热毒内盛,蒸迫津液,故壮热不寒,汗出烦躁;灼伤阴津,故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蕴结之象。

治法:

清肺化痰消痈.

方药: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芦根15g冬瓜仁15g桃仁10g薏苡仁15g黄芩10g黄连4g黄柏6g银花12g鱼腥草15g栀子9g水煎服每日一剂

10、李某,女54岁,干部。

病史:

素体虚弱,半年来自觉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诊断:

心悸(心阳不振)

分析: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心阳不足,心失温养故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血运迟缓,肢体失于温煦,故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舌苔白,脉弱无力为阳虚不振之象。

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桂枝9g炙甘草9g生龙齿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黄芪18g人参12g制附子先煎9g水煎服每日一剂

11、覃某,男,54岁,干部。

病史:

平时喜食肥甘厚味,嗜酒,形体较肥胖,有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史已三年。

诊断:

胸痹(痰浊闭阻证)

分析: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心脉痹阻,故左胸部闷痛而气短;痰浊困脾,脾失健运,故咯吐痰涎,倦怠乏力,纳呆便溏,恶心;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内阻之象。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

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栝蒌壳12g薤白12g半夏10g厚朴10g

枳实12g茯苓15g砂仁6g丹参15g橘红10g陈皮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12、李某,男,56岁,干部。

病史:

诉心前区闷痛反复发作三年余。

每逢劳累则诱发,但自服“消心痛”等药可缓解。

诊断:

胸痹(气阴两虚)

分析:

年过半百,肾气渐虚,肾阳虚衰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发为胸部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心中动悸;心气不足,机能活动衰减,故神疲懒言,倦怠乏力;卫外不固,则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脉虚细为气虚,气血不充之象。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

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人参10g黄芪30g炙甘草10g桂枝9g

丹参12g大枣10g当归9g麦冬15g五味子6g陈皮10g川芎10g熟地15g茯苓10g赤芍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13、

雷某,女,36岁,11月5日初诊。

主诉:

头痛1天。

病史:

发病前因不慎着凉,突然出现头痛,痛剧拘紧,痛连项背,遇寒尤剧

诊断:

头痛(风寒头痛)

分析:

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脉,清阳之气被遏,清窍不利,故头痛,其痛连及项背,遇风尤剧。

因感受外邪所致,以邪实为主,故头痛起病突然。

寒主收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