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十载历史越千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911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五十载历史越千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春秋五十载历史越千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春秋五十载历史越千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春秋五十载历史越千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春秋五十载历史越千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秋五十载历史越千年.docx

《春秋五十载历史越千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五十载历史越千年.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秋五十载历史越千年.docx

春秋五十载历史越千年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春秋五十载,历史越千年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赶上好时代,向幸福出发

2016年05月10日12:

57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

孔繁志

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鄂温克族猎民1965年定居至今迎来华诞五十年。

五十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中共根河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敖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鄂温克猎民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经历了从游猎到定居、从狩猎到多种经营,从饲养驯鹿到旅游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变化。

在世界上很难找到比鄂温克猎民人口更少的独特民族,1950年仅136人。

最新调查鄂温克猎民有290人,可以说是个微型群体,是我国最后使用驯鹿的狩猎部落。

直到2003年才放下猎枪,饲养着我国的1200余头驯鹿,世代传承着独特的使鹿文化。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具有人口较少性、社会形态原始性、驯鹿唯一性、文化独特性、影响国际性。

从古至今备受关注,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驯鹿之乡”。

在鄂温克猎民定居敖鲁古雅五十年之际,总结鄂温克猎民走过五十年的历程无论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还是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变化,铸造了民族的辉煌。

一、社会制度的变化:

解放初期,鄂温克猎民赶上好时代,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彻改变了被奴役、被剥削的历史,成为新中国的主人翁。

参与国家大事,管理本民族事务,当家作主。

有了自己的乡长、副乡长,各级人代会、政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历数坤德衣万、尼格来、拉吉米、玛利亚索、巴拉杰依、古新军、阿来克、达玛拉、布冬霞等等。

二、鄂温克猎民队伍的变化:

鄂温克猎民从单一的猎民身份从事狩猎,不断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工作,在今天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越来越多,从事传统产业的猎民已经专门从事饲养驯鹿,成为牧民。

三、生产方式的变化:

鄂温克猎民从2003年放下猎枪,结束了狩猎生产,传统的驯鹿饲养业,成为民族经济的主业,完成了从狩猎业到驯鹿畜牧业转变。

四、生活方式的变化:

    衣:

传统服装和现代服饰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食:

从完全肉食饮食习惯转为以粮食为主的饮食习惯。

    住:

从住简陋的“撮罗子”,经过木刻楞、砖房到住上楼房和别墅。

    行:

改变了骑驯鹿、乘桦皮船的传统习惯,利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出行。

    山林家园过上现代生活,展示民俗有撮罗子,住在帐篷、活动板房里,电灯、电视走进猎民点,搬家用上拖拉机。

五、医疗卫生的变化:

    彻底改变了深山无医无药的落后面貌,靠萨满跳神治病成为历史。

早在民族乡成立之前就成立了卫生院,负责鄂温克猎民的疾病治疗,小药箱送上山猎民点,疑难病症及时转入上级医院就诊。

六、教育的变化:

解放前鄂温克猎民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学校,解放后根据鄂温克猎民的意愿1953年就成立了民族小学,8-25岁青少年免费入学。

现在根河民族小学就是敖鲁古雅学校的发展。

培养出本民族的中专生、大学生几十人,更可喜的是还有了自己的研究生。

七、民族文化的变化:

鄂温克猎民是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挖掘整理,鄂温克驯鹿习俗、萨满舞和桦树皮之最记忆3个项目被列为国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敖鲁古雅鄂温克婚俗、桦树皮制作工艺、驯鹿文化等14项传统民俗与手工艺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位鄂温克猎民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建立博物馆,开展各种活动,抢救和保护民族语言和优秀口头传承文化,举办民俗培训班,保留本民族最原始、最本质的文化精髓。

2010年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2011年敖鲁古雅乡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使鄂温克猎民的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八、社会环境的变化:

定居改变了鄂温克猎民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的生活。

一个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商粮贸游全方位的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

九、国际影响的变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鄂温克猎民走过了悠悠岁月,比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出丰富的森林文化、狩猎文化、驯鹿文化、居住文化、兽皮文化、桦树皮文化、萨满教文化是生活在当代的古老民族。

鄂温克猎民具有古代北方民族的代表性,反映了许多北方民族的生活情状,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宝库。

从上个世纪初国内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专家学者就开始从民族、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研究鄂温克猎民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大批文学艺术、电视电影、音乐舞蹈、民间故事、报道专著面世,大型歌舞剧《敖鲁古雅》走向世界,成功地召开了世界驯鹿养殖者大会。

今年5月22日,国际驯鹿养殖者协会创办者尤汉和国际驯鹿养殖者协会中心主任安德森来到根河市,就驯鹿文化保护和传承以及驯鹿种群繁衍等事宜到根河市进行交流访问。

十、思想观念的变化:

解放后,鄂温克猎民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变化,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思想解放,认识提高。

解放后,鄂温克猎民从反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思想上也得到彻底解放,觉悟不断提高。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加深,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珍惜新生活,接受新生事物,感恩之情越来越强。

猎民说:

“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没有什么不好,即使是让我的族人自豪的放养驯鹿的技艺,也只有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才能越来越好。

”“过去的时光缥缥缈缈,现在的生活美满幸福,今后的日子充满阳光。

鄂温克猎民作为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小少民族,自有她自强的成功之道。

鄂温克猎民始终生活在森林里,人口少,社会结构古老,自然环境艰苦、恶劣,生产方式单一,生活方式单调,信仰神秘的萨满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不仅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品质,而且有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承。

从历史的昨天到现实的今天做出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巨大贡献。

一、鄂温克猎民的环保理念自古而然,坚持“敬畏自然而遵从自然”的原则。

"大山是我们恋守的家园。

我们的根在这里,生死相依的精神在这里。

"这是老猎民达玛拉的话。

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猎民保护森林,爱护树木成为常态。

常年烧火做饭取暖需要大量木材,从不用活立木,只用站杆、倒木。

用火后用水浇灭,防止死灰复燃。

改变抽旱烟袋的习惯,发明了口烟,吸烟不用明火。

驯鹿小道成为森林通风道,为驯鹿沤蚊烟消灭森林病虫害。

为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在防火方面鄂温克猎民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鄂温克猎民的意识中,火是由神来主宰的。

所以到解放时,还盛行着对火的崇拜和保存火种的遗风。

认为野火是由火神燃放的,目的是为了驱除恶魔,为人间“造福”,人是不能扑灭的,不然就会冒犯“神明”。

历史上也出现过“烧荒引兽”“放火寻角”的狩猎方式,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

在50代曾发生过一百多起森林火,党和政府在鄂温克猎民中成立了防火组织,帮助猎民提高对防火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不扑火的观念,发现火情及时扑灭。

鄂温克猎民把猎区,变成防火责任区。

“乌力楞”的社会组织即猎民点,就是最基层的防火组织;“乌力楞”的新玛玛楞就是防火组长;出猎的指挥长就是防火小组长。

从此在鄂温克猎民的猎区从没发生过火灾,发现自然火全力扑救,涌现出防火模范,英勇扑火好青年(古革军、古永军、金长江、金波涛4人),在他们游猎的几千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曾多次受到林业部、铁道部以及各级政府的表彰。

保护大兴安岭的碧水青山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因为鄂温克猎民的家园就是大兴安岭。

几百年来,鄂温克猎民保护了绿色的大兴安岭。

在国家需要开发大兴安岭时,鄂温克猎民把一座金山银山,毫无代价的交给国家。

在开发大兴安岭时,鄂温克猎民给测绘队当向导,给建设大军用驯鹿驮运物资,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在国家实施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原始森林保护后,鄂温克猎民主动撤出,搬迁到过伐区,进一步提高原始林区的原生态,为保护绿色大兴安岭做出新的贡献。

鄂温克猎民珍惜环境、热爱自然、爱护野生动物,维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关系,保护着养育自身的生态环境,创造出灿烂的使鹿文化,提醒人们充分认识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在游猎时代,以狩猎为生的鄂温克猎民即猎取动物,又保护野生动物,顺从自然规律。

“我们跟大自然非常亲近,过着自己的生活”,总结出候物猎法,把一年划分六个季节。

什么季节打什么野兽,为满足需要而打,老弱残兽首当其冲,有利于野生动物的休养生息。

比如,“打鹿胎的时候”(是春季),“打鹿茸的时候”(是夏季),“打狍子的时候”(是中午),“打犴子的时候”(是早晨)“打大不打小,打公不打母。

”等一系列狩猎原则,成为大兴安岭生物链中的一环,天人合一。

三、鄂温克猎民饲养的驯鹿,为中国保留了一个物种。

在中国只有鄂温克猎民饲养驯鹿,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

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民族记忆的特殊贡献。

野生驯鹿的驯化,存在于鄂温克猎民的民族记忆中。

鄂温克猎民把野生驯鹿称为“索格召”,在古代是鄂温克猎民的主要猎取对象。

饲养野生驯鹿的过程,传说古代祖先有8个猎民在山中打猎,捉住了6头野生驯鹿。

放在栅栏内,用苔藓喂养而成为家驯鹿,称为“奥仁”。

其它家养牲畜,比如牛马羊至今尚未见到是哪个民族记忆驯养而成。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驯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后消失,惟独在鄂温克猎民中得以延续。

四、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本领,展示了生存智慧。

自古以来,鄂温克猎民回归自然的理念永生。

他们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下生存,把自己融入到自然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顺应自然,用则取之自然,废则回归自然,自然循环,原汁、原味、原生态,循环往复自然重生,守护绿色,形成了生态和谐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们衣食住行都依赖森林,依靠其天然物产,鄂温克猎民吃兽肉、穿兽皮、住撮罗子,而同森林环境则处于高度统一的组织系统之中,一直延续到解放前。

最有生命力的是住的撮罗子,在今天住进别墅的人也在住宅旁搭建 “撮罗子”。

像这样的生活本领,俯首皆是。

如:

双肩背夹、小饭桌、石板烤肉、桦皮桶煮肉、骨筷、木碗、桦皮制品举不胜举。

五、关于民族的起源在民族记忆中也有具体的描述。

在始祖神话传说中说,世上还没有人的时候,有个留辫子的鄂温克人,在一条大河附近的山里发现了一个大湖(LAAMU)。

从这个大湖的岸边望去,离太阳似乎很近,太阳好像从对岸升起。

这里冬天很暖,但是一过大湖就很冷了。

大湖里长有许多好看的水草,水面上漂着荷花。

这个大湖,有大小八条河流入。

在大湖的日出方向有个河口,河水很深,里面住着一条从天而降的大蛇。

大蛇,身长十五庹,头上长着两只犄角。

这条大蛇,是鄂温克人的始祖神,也是萨满的主神,只跟萨满通话,不跟人说话。

在这个大湖周围有很多大山,山上树木不怎么多。

山顶有个大洞,洞口冒出大雾,雾大雨就大。

世人最初在这一带生成,这里就是鄂温克人的起源地,也是萨满教主神(SEWENKI)即始祖女神的发源地。

六、在鄂温克猎民的原生态社会自治中,“乌力楞”没有法权,也没有强制,整个社会秩序由一种叫做“敖教尔”的传统习惯所调节。

这个“敖教尔”的意思就是“祖先传下来的习惯”。

在评价这样一种社会制度时,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律法或没有权威的制度,对于一个大规模的、分工协作的社会将意味着什么。

但在敖鲁古雅,它确实存在着。

因为这种祖先传下来的习惯,极适合于这片森林生活。

也因为这些森林之子,熟知自己生活的环境,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七、鄂温克猎民自古形成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反压迫、反剥削,打击侵略者,自古而然。

历史上和雅库特的斗争,反抗沙俄的侵略,存在鄂温克猎民的记忆里。

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剥削,引起了鄂温克猎民的反抗斗争,集中表现在阿牙苏克伏击战。

八、放弃狩猎生产,发展驯鹿畜牧业。

鄂温克猎民早在奇乾时,猎民尼格来就认为,狩猎生产的前途是有限的,将来单靠狩猎不成。

鄂温克猎民定居敖鲁古雅后,森林不断开发,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