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2762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docx

《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docx

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

教育05级学校心理卫生学专题: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卫生问题

报告人:

任平

第一部分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概述

人作为一个整体,其身体与精神是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所以,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要搞好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可维持40~50分钟,超过这个限度,注意力就开始下降。

现在每节课40~50分钟,就是根据心理运动规律决定的。

在一节课的45分钟里,学生的心理运动也不呈直线状态,而是呈马鞍形发展的。

一般说来,开始5分钟内,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的初始阶段,呈上升状态;5~10分钟的时间内,学生维持兴奋状态;15~2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心理处于疲劳波谷,注意力下降;25~2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心理再度疲劳,注意力下降。

根据学生心理的这种变化规律,我们在教学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心理的两个兴奋区间,也要注意克服学生的心理疲劳,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构建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学气氛主要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和课堂秩序。

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指那种课堂情境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相融,形成了满意、愉快、互助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根据教学情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情绪高,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消极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之间不融洽,同学之间不和睦,产生不满、敌对、紧张、焦虑、厌恶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气氛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学生的理智活动下降,机械、重复、混乱的反应增多,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帕特里克的实验证明:

压抑的气氛会使学生产生忧郁、恐慌、怨恨等不良情绪体验,从而阻塞学生的理智活动,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构建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重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疲劳程度以及学习能力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这不仅是教学的原则,也是教学中的卫生原则。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1)教学内容背景化。

教材具有高度浓缩、抽象的特点,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宏观层面上系统地掌握知识。

(2)教学内容过程化。

教学活动不仅要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得出有价值的学习结论,而且还要注重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结果可以做出较精密的规定,而过程则具有复杂性和易变性。

正因为如此,注意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受体验,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同时也能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所展开的生命运动,从而使外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因此,侧重过程的教学应视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策略。

(3)教学内容新颖化。

当今社会旧的知识浩如烟海,学不胜学,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应接不暇,所以,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贴近现实生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4)教学内容应用化。

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现成的知识,知识如何来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在工农业生产中有什么应用,很少涉及。

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提炼出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知识点,展开讲,深入讲,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应用价值。

(5)教学内容精炼化。

教学内容的少而精,是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项有效措施。

教学内容不在多,而在于精,评价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在于教学内容的量,而在于它的质。

所以,课堂教学应避免“满堂灌”、“疲劳战”,应取其精华,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预防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科的性质以及教学内容等因素选择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不仅传输的时间更快,且能激发和增强认识的兴趣,提高大脑工作效率,使信息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有关实验证明:

同样的信息量,用语言介绍,其识别的时间是2.8秒;用线条图描述,其识别时间是1.5秒;用黑白照片介绍,识别时间是1.2秒;用彩色照片介绍,识别时间是0.9秒;直接看实物,其识别时间是0.7秒。

人们是通过各种感官来接受外界信息的。

有人推测,人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来自视觉的占83.0%,来自听觉的占11.0%,来自嗅觉的占3.5%,来自触觉的占1.5%,来自味觉的占1.0%。

通过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信息各有不同特点,它们之间难以互相替代。

感觉通道的利用程度还会影响对学习材料的短时和长时记忆的效果。

据研究,通过听觉学习材料,3小时后保持率为60%,3天后的保持率为15%;仅通过视觉学习材料,3小时后保持率为70%,3天后为40%;而当视觉、听觉并用时,3小时保持率上升至90%,3天后保持率上升至75%。

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运用各种视听媒体。

当然,各种视听媒体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向学生提供多种感官信息,教学效果并不一定最好。

它们的组合也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教师要博采众长,达到教学方法运用的最优化。

同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是一种探索,一种创造,也是一门艺术。

_第二部分课堂教学中的缺陷及措施_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然而,审视当前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

时代呼唤新型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需要一场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通过课堂生活的重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本文拟以现代教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对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分类问诊,并提出针对性的矫治策略。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关于课堂教学的缺陷已有许多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1)从“特殊认识说”出发,认为其主要缺陷是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2)站在课堂教学“生命活动”的高度,认为其根本缺陷是把丰富复杂的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认识活动,从而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连传统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难以有效完成。

(3)从教学病理学视角把教学缺陷归纳为教学失衡、教学专制、教学偏见和教学阻隔等几个方面。

这些观点和研究各有特色和合理之处,对进一步研究起到了拓展思路、丰富知识的作用。

这里,在综合吸纳国内外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有效性缺失

造成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重要方面。

1.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

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有人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课文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课文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习困难学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

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上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是当前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差

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体时间的比例。

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特殊密度。

在一般密度中,属于教学合理运用的时间不仅包括学习新材料所用时间,而且包括了组织教学、复习旧教材等其它环节所占用的时间。

特殊密度则指学习新教材所用时间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例。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尽量提高一般教学密度,又要适当掌握特殊密度。

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在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谓动作等现象。

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提高特殊教学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

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

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出现教学密度量大质差。

题海式学习便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

更为复杂的是,在学生差异较大的班级中,如果教师过多追求高层教学目标,部分差生就会跟不上,出现个体密度量小的情况;如把过多时间用于低层目标,对优生而言,又会出现教学密度质差的情况。

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中小学课堂教学没能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3.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

现代教学理论根据教学水平的高低把课堂教学分为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性水平三种类型。

记忆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性。

理解性教学主要强调系统地理解、记住讲授内容,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嚼烂后的被动性理解,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思维性水平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积极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表现为“学大于教”,实现知识结构的迁移。

我们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大多数课堂教学停留于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浅露性和缓慢性的特点。

这与我国学者调查得出的传统型、改革型、自主创新素质型课堂教学分别占整个中小学课堂教学的50%、40%和10%的结论大体相符。

(二)创造性缺失

创造性缺失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学生整日沉浸于各种符号的逻辑演算中,单调乏味的理性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全部内容,儿童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使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

“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要点燃这颗火种,仅有认知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2.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现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采用了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事先套装的教育课程和方法,甚至包括一整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体系。

这种大规模机械复制的逻辑与创造性发展逻辑是格格不入的。

可以说,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使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气的泯灭,既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也使所学的知识几近无用。

3.在教学方法上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归纳思维

现代心理学指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样,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但是,现行课堂教学重逻辑分析而轻直觉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阅读教学法的步骤常常是先解词释义,再分段分层,最后归纳中心,但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的把握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双基”和分析思维训练有益,但由于教学中相当长的时间用于研究细节,最后才将学习材料归纳为完整的概念,因而学生在相当长时间中往往是处于见枝不见树的状态,好像被老师领着走迷宫。

这显然会阻碍学生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