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周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2262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周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周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周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周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周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周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周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周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周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周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三中高三第一学期第八次周考

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1、单选题: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

他旨在强调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B.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D.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2、《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

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

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

这一经济思想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3、钱穆说:

“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足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

”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待点

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4、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5、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双方约定:

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

这个盟约的签订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 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6、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

“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 男子服带犀玉, 妇人涂饰金珠, 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

材料说明宋代

A.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B.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

C.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7、《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8、明代《织工对》记载:

“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

‘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材料表明在明代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己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己失效

9、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

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10、中国古代主要流通钱币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纸币如交子、会子、宝钞,金属货币白银、铁钱、铜钱,铜钱如半两钱、五铢钱、通宝钱,以下关于货币出现的先后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①白银②交子③五铢钱④开元通宝⑤咸丰通宝

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②①⑤C.③②④①⑤D.③①②④⑤

11、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

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

”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12、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海上丝绸之路开通B.美洲白银大量进入中国

C.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本草纲目》翻译成外文出版

1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与“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14、有学者说,“西周时,人们的观念是‘庶人不议(政)’。

西周灭亡后,取西周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

此变化

A.说明新社会秩序已建立B.反映了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

C.是社会急剧变革的体现D.是不同流派思想融合的体现 

15、明朝有学者言: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7、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1

18、据说,宋朝哲宗皇帝曾听程颐讲道并赐茶。

皇帝当时折断了一截枝柳。

程颐遽起谏曰:

“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哲宗虽面露怒容,但只是“掷枝而走”。

这表明

A.两人哲学立场不同                   B.宋哲宗善于纳谏

C.程颐具有人文精神                   D.当时政治环境宽松

19、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20、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

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

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

21、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

”“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

”这折射出顾炎武

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          

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

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            

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

22、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美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23、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人相于秦”。

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

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

由此可知秦国立法

A.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B.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

C.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D.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

24、《通典》记载:

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

到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

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

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完善B.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监察

C.汉代官僚队伍廉洁高效 D.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25、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陏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26、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車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材料表明

A.唐代皇权受到极大削弱B.政事堂负责最终行政决策

C.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D.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明性

27、《宋史·职官志》说: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对以上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削弱地方财权,强化中央财权B.调整中央官制,强化财政管理

C.皇帝直管财政,以防封建割据D.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帝权力

28、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

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权力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地方监察

29、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部分最可能是

第六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菩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燔诗书而明法令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30、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

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

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

 

2、非选择题:

(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西德为首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

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

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整理自2011年10月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973年加入欧共体的原因。

(6分)

 

材料二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

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欧元区。

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

“疑欧派”的观点是:

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

英国纳税人每年要拿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