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2455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

 2010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35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请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注意对准题号。

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汉 字

(10分)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①经典是一种精神,携    五千年浩荡古风,在斑斓中飞扬。

(选自刘汉俊《经典中国》)

②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xiá     想的日子。

(选自王蒙《青春万岁》)

2.下边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则药品广告,用字巧妙,颇有意味。

请你分别说说两个加点字的不同含义。

(2分)

   药材  ①   好,药才  ②   好。

3.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2分)

    ①门可罗     意思:

            ②声名  起  意思:

        

4.汉字具有强大的组词功能,不同的字序组合往往表达着不同的词义。

下列新诗正是利用汉字的这一功能创造出了隽永含蓄的意境,请仿照诗中几对加点词语的组词特点,另选两组同类的词语填写在下边的空格处。

(2分)

我为一些词语后悔/比如年少或是少年/而我躲在另一个词后面/我又感觉羞愧/察觉和觉察/但是我喜欢蜜蜂甚于蜂蜜。

——纳什《蜜蜂》

①        和                      ②        和         

5.近年来,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如日本2008年的年度汉字是“变”,2009年的年度汉字是“新”,这两个字均反映了日本近两年间政坛演变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较强的象征性;中国2008年当选的年度汉字是“雷”,2009年“被”字的拥护者颇多,这两个字具有鲜明的中国网络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民情民意。

请根据你对时事的了解,为今年的中国遴选一个“年度汉字”,并简要说明你遴选的理由。

(2分)

年度汉字:

          遴选理由:

                                                 

 

 阅 读

(60分)

一、领略先贤诗文之芳醇(16分)

[甲诗]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

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乙文]

 百丈山记①

◆朱 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②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释】①百丈山:

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

     ②瀵(fèn)涌:

水同源分流喷出。

6.[甲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填写在答案的空格处。

(2分)

7.请根据[甲诗]“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

(2分)

8.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甲诗]和[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就(  )  殚(  )  若(  )  或(  )

9.纵观[甲诗],有人认为是“望”字统领全篇,有人认为是“夕”字统领全篇,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

10.通读[乙文],说说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

作者以立足点为中心,共写了哪几个方位的景物?

(2分)

11.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2分)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12.翻译下边的句子。

(2分)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13.积累链接:

请默写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颈联。

(2分)

    

二、品味园林建筑之艺术(12分)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

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

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

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

“望”最重要。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

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

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

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

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

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

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

“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

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

“轩楹高爽,窗户邻虚。

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4.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                    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     的要求。

(2分)

15.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那两种功能?

(2分)

16.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2分)

17.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3分)

18.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1分)

19.积累链接:

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

(2分)

三、感受中国大儒之风骨(13分)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李兴濂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

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

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

他回家发愤说:

“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

”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

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

梁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

“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

”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

 

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两句话”:

“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

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

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

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

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

比如没有写上设国家主席,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

设国家主席是一回事,选谁当国家主席合适是另一回事。

现在的‘宪草’偏偏没有设国家主席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

”此论令四座咋舌,寂静肃然,空气凝滞!

   

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

“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

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

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

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以震烁于今!

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

 

 

20.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分)

21.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2分)

一是反对                                        

二是主张                                                                                 

22.请分别解释第④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宪草”:

            “草宪”:

          

23.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梁漱溟所讽刺的这位“文化名人”的低下人格。

(2分)

24.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

(3分)

25.积累链接:

由梁漱溟的人格魅力,可以自然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2分)予独爱莲之                     ,                      。

 

四、欣赏山水文化之和谐(11分)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 兰

   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

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

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

“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

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                    ,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③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

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

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神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