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老师《从新结构经济学看改革开放的曾经及未来》讲座速记.pdf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1786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5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毅夫老师《从新结构经济学看改革开放的曾经及未来》讲座速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林毅夫老师《从新结构经济学看改革开放的曾经及未来》讲座速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林毅夫老师《从新结构经济学看改革开放的曾经及未来》讲座速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林毅夫老师《从新结构经济学看改革开放的曾经及未来》讲座速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林毅夫老师《从新结构经济学看改革开放的曾经及未来》讲座速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毅夫老师《从新结构经济学看改革开放的曾经及未来》讲座速记.pdf

《林毅夫老师《从新结构经济学看改革开放的曾经及未来》讲座速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毅夫老师《从新结构经济学看改革开放的曾经及未来》讲座速记.pdf(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毅夫老师《从新结构经济学看改革开放的曾经及未来》讲座速记.pdf

从从新结构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看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的曾经跟未来曾经跟未来的的发展发展前景前景主持人: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林毅夫教授,他刚从国外飞回来,然后就参加我们的十周年的聚会,给大家带来演讲。

然后晚上林老师还要再飞走。

所以是非常非常的繁忙。

林毅夫教授:

我记得十年前,国内国外普遍关心中国的经济问题是,能不能够摆脱1998年东亚经济金融危机以后的那个余波荡漾,关心的是中国能不能够克服通货紧缩的压力。

而且在2003年的时候,我们还遭遇到非典的冲击。

那么接着又汶川大地震。

2008年又遭遇到从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后最严重的一场国际金融经济危机。

所以不管从外部的环境,只要我们国内自己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说这十年是挑战最大的十年,但是现在反过来看,这十年也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

我刚才在做演讲之前做了一个简单的预算。

从2003年到2012年的这十年的时间,我们平均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10.4%,比从1979年到2012年平均每年平均每年的经济是9.8个百分点。

超出0.6个百分点,虽然高的只是0.6个百分点。

但是十年按照复利计算的话,那么它的差异是非常显著。

可以讲说,在外部冲击跟内部挑战的这么多的状况之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对我们国家来讲确实是了不起的事情。

那我相信这十年对各位来讲也应该说是最辉煌的十年。

我跟大家谈谈我从世界银行回来以后,一直推动的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

而它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并且根据这样一个新结构经济学,来看看我们改革开放曾经跟未来发展的前景。

大家知道发展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当中,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一个领域。

它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许多原来的殖民地或是半殖民地的国家摆脱了殖民、半殖民的地位。

开始追求他们自己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出现。

那么第一波的发展经济学的思潮,被称为结构主义。

当时这些发展经济学家所看到的是发达国家民富国强。

那么发展中国家当然收入水平低,那么国家的实力也逊。

那么会造成这种财富跟实力上的差距,当时的认识是发达国家有现代化资本技术非常先进的产业,那么发展中国家他们普遍是传统的农业或者是资源型的产业,那么只有这种产业结构的差距反映了这是劳动市场力水平的差距。

因为你要有比较高的收入水平你就必须有资本技术很密集的产业。

然后你要国家的实力强,那么国家实力强相当于霸主,船坚炮利也是要有现代化的大产业作为支撑。

因此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的看法是说,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要变成一个现代化的、消费水平高的,国家实力强的国家,那么就应该加速去建设发达国家所拥有的资本技术非常密集的现代化的大产业。

那么想法上面有点像我们在50年代所谓发展中国家他们是普遍的传统农业或者资源型的产业,这种产业上的差距反应劳动水平的差距,你要想有比较高的收入水平,要国家的实力强,想当大的船坚炮利,也要有现代的产业制成,因此发展经济学的看法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变成现代化收入水平过的实力国家,应该加速发达国家拥有的那些现代化密集的产业。

想法上有点像我们在50年代的所谓,十年朝因十五年版本强大。

我想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当时的看法是说,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他为什么不能发展起跟发达国家一样的那些现代化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大企业。

当时的理解是说,由于市场失灵,如果让市场来配制资源的话,那么在发展中国家这些现代化的大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就要永远落后。

因此就主张用政府干预的方式直接动员资源,实行像我们国内讲的叫做众多优先发展,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讲的叫做“进口替代战略”。

也就说过去发展中国家是从发达国家进口那些现代化的产品,那么出口农业产品和食品产品的交换。

那么现在他们国内自己要去发展些跟发达国家一样的那些产业产品,所以他做进口替代。

人们对进口食品要求政府用干预的方式极力的动员支援来配置资源。

那么这种方式的推行结果叫发展中国家通常会有五年、十年的投资拉动的快速经济增长。

在这个过程当中,现代化的产业也可能会建立起来。

可是经过五年、十年以后,这些发展中国家又出现了经济的停滞。

然后接着就危机不断,并且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不是在逐渐缩小。

我们我知道任何经济理论,都是用来解释现象、认识世界,然后改造世界。

第一波的发展理论似乎是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因为确实你要是没有现代化的稳定。

那你的收入水平、你的国家实力必然会和发达国家有差距。

从这个角度来讲,似乎它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但是根据这个认识所做的改造却是事与愿违。

因此到70年代末以后,整个国际经济学界便开始一场反思,那么反思的结构就出现了发展经济学的第二波思潮,叫做新自由主义。

当时的看法是说,为什么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进行了那么多的努力但是跟发达国家佳的差距是越来越大呢?

当时的看法就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太多,造成了政府的失灵。

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的体制,因此资源配置没有效力。

而且政府的干预就造成了很多诸如这种寻租与腐败这些现象的出现。

那么新自由主义就提出了改革方案是什么呢?

就是所谓的“华盛顿共识”。

人们要求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来消除政府的干预,建立有效的市场。

我想这样的第二波发展市场的思潮,从用意上来讲也算好的,是希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能够经济绩效提高而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那么他的分析似乎也有道理,如果政府有很多干预、有很多扭曲,那么当然会造成资源配置无效力。

那政府的干预会造成由行政干预所造成的租金,那就会有寻租,那是经济学的术语。

用我们一般说的的话,那就是没有腐败的现象,会有贪污的现象。

那这样的开放之下,我们经济发展是什么呢?

但是问题是说,那些按照“华盛顿共识”所要求的改革方案来进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国家。

它实际的经济发展的是绩效。

在80年代90年代,这20多年的发展绩效。

偏偏在60年代、70年代取代结构主义时期的那样的发展绩效来比的话。

那么从平均经济的增长速度,80年代、90年代比60年代、70年代还慢。

不仅经济发展速度还慢,而且危机发生的频率还高。

那么推行“华盛顿共识”改革的国家普遍遭遇到的是经济的崩溃,经济的危机不断。

照我前面讲,理论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显然的这第二波的发展经济学的思潮,新自由主义。

也没有真正的实现希望发展中国家在政策的指引之下,缩小跟发达国家差距的这个目标。

实际的差距还是远的。

那么在这段时间里面,倒是有一些国家有些经济体,它的经济发展的趋向是“老”。

也比如说在50年代、60年代,亚洲出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被称为“东亚的经济奇迹”。

从80年代到我们开始进行改革以后,我们到现在连续30多年的时间取得的每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是9.8。

在人类历史上,是最快速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发展绩效。

但是这些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推行的政策从当时的主流的发展理论来看都是错误的。

比如说在50年代、60年代结构主义盛行的时候,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缩小跟发达国家的差距,应该迎头赶上直接性发展的发达国家的那些产业。

该推行的应该是“进口替代产业”。

但是东亚这些发展比较好的经济体,不管是日本还是“亚洲四小龙”,他们推行的是“出口导向战略”,然后他们在产业发展上面不是一下子就发展现代化的大产业,而都是从传统的、劳动力很密集的、而且规模不大的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开始。

那么这样的一个发展造成了这些国家会有很大的竞争力,然后出口非常多,积累的话要积累资本。

然后才逐渐的一步一步的产业和技术升级。

这个政策在50年代、60年代,从当时主流的结构主义来看的话是一个错误的政策,认为他们太不长进,你要赶上发达国家去发展那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怎么能赶上发达国家呢?

但是他们反而是唯一的少数几个,经济体持续增长,不断缩小跟部分发达国家的差距,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然后变成高收入经济体的少数几个成功的案例。

到了从70年代末、80年代、90年代,中国在进行改革开放,那么该讲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改革开放,给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改革开放。

我前面谈到,当时主流的思潮是说,应该按照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华盛顿共识”,而且应该用“休克疗法”的方式一次性的把这些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所要的这些制度安排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同时推行。

那么当时中国所推行的大家知道,是一种所谓“渐进的双轨制”的改革方式。

在80年代、90年代,不管是国内理论界还是国内学术界,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这个认识当然是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这是我们所看到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但当时还没有一个基本上接近共识,也就是说最糟糕的经济是像中国推行的那样的“渐进的双轨制”。

这在当时国外学术界普遍接受这个看法,那国内学术界也有很多人在接受这个看法。

但是我上面谈到,我们改革开放这30多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是9.8%,是人类经济史上经济增长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时间。

而且经济是稳定和持续的高速增长。

不仅中国是这样,像越南、像柬埔寨这些在转型过程当中经济发展上推行的也多是这种渐进的增长。

而且不仅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像中国、越南、柬埔寨这些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实这种“渐进的双轨制”,最早推行的是在非洲一个小国,而且是位于太平洋一个很小的岛国叫毛里求斯。

在70年代之前推行的也是按照结构主义所讲的“进口替代产品”,而且效果很不好。

那么从70年代开始,他们开始进行改革,他们改革推行的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渐进的双轨制”。

一方面继续解决产业持续保护,把方便的开放对新的产业执行,那么这个政策在当时相违背的,可是毛里求斯它当不起社会主义国家,它是希望的这种信奉民主的国家。

它现在是非洲发展绩效最好的国家,人民收入已经接近一万美元。

实际上讲起来,这些成功的国家、成功的经济体制,它们推行的政策跟当时的主流发展理论来看正好都是相违背的。

我前面讲,理论的目的是是为了认识世界、为了改造世界。

如果理论不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或者是根据理论所借助的政策所做的选择不能达到运行的目标的话,那我们就应该进行对这个理论的反思。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提出了发展经济学第三波思潮叫“新结构经济学”。

在提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新结构经济学”的时候。

我在各种场合提到我们应该回到亚当斯密。

但是当我说回到亚当斯密的时候,我并不是想说回到“国富论”,而是回到亚当斯密研究“国富论”的方法。

也就是“国富论”的前身。

所以国民财富的性质跟决定因素的研究,那如果我们研究发展,我们就应该知道经济发展的性质是什么?

它们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当然经济发展它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那么收入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但是什么决定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知道这是因为从革命以后,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各种基础设施跟各种制度安排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是经济发展的形势。

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是想赶上发达国家,那么发达国家为什么劳动生产力水平那么高?

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水平比较低?

全面讲做一个小分析:

认为发达国家它的生活水平高是因为劳动生产力水平高,而劳动生产力水平高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有资本技术和资本密集的产业,而发展中国家没有,但是什么因素决定发达国家有这种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

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在“新结构经济理论”我提出了实际上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程度,它产业技术结构的差异,它实际上是决定于这个国家的当时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

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它们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

那发展中国家,我们正好是相反的,资本相对短缺,劳动力或是自然资源相对丰富。

这种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实际上就决定一个国家它产业的竞争或者比较优势的差异。

发达国家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那么这样发展中国家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就是说它的要素生产成本会比较低,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必然就资本相对比较密集,或者技术相对比较密集。

反过来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相对丰富、相对禀赋、资本相对昂贵。

那么发展中国它在生产过程中成本会比较低的当然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

这样一个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就决定了一个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