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pdf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12827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99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pdf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pdf(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pdf

附件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试行)2014年10月i目目次次第一章总则.11.1编制目的.11.2适用范围.11.3编制依据.11.4术语与定义.21.5指导原则.31.6组织编制单位.3第二章工作内容和流程.42.1工作内容.42.2工作流程.5第三章地下水环境调查.73.1第一、二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73.2第三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7第四章修复(防控)目标确定.84.1修复(防控)目标确定原则.84.2修复(防控)目标确定方法.8第五章修复(防控)技术筛选及方案制定.105.1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筛选.105.2修复(防控)方案确定与比选.13第六章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及施工.186.1修复(防控)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186.2修复(防控)工程设计.196.3修复(防控)工程施工.22第七章修复(防控)工程运行、维护及监测.257.1运行、维护及监测内容.257.2运行、维护及监测方案.257.3运行、维护及监测实施.29第八章修复(防控)终止.32ii8.1修复(防控)工程验收.328.2修复(防控)系统关闭.338.3场地清理.358.4场地恢复.358.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编制.35附录A(资料性附录).36表A.1常见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36表A.2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评价参数表.40附录B(资料性附录)t检验.42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方案报告大纲.44附录D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大纲.451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增强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文件,编制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因堆积、储存、处理、处置或其它方式造成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

(2)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过程中需遵循的指导性原则、程序和技术要求。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8537饮用天然矿泉水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6889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2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修复(防控):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工程或非工程措施与方法,固定、转移、吸收、降解或转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使其含量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修复(防控)修复(防控)目标:

目标: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防控)终点。

自然衰减:

自然衰减:

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自然发生的,能够使污染物数量、浓度、毒性、迁移性、体积降低或减少的作用过程。

3制度化控制制度化控制:

通过非工程化的管理措施来限定地下水的使用,限制人群暴露。

工程化控制:

工程化控制:

采用隔栅或其它固定、覆盖等污染控制措施,确保修复(防控)行动的有效性,消除各种污染介质的潜在暴露途径。

1.5指导原则

(1)规范性原则:

采用程序化、系统化方式规范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过程和行为,恢复地下水使用功能。

(2)可行性原则:

针对污染场地环境条件和污染特征,综合考虑地下水使用功能、修复(防控)目标、修复(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修复(防控)时间、修复(防控)成本、修复(防控)工程的环境影响等因素,合理选择修复(防控)技术,科学制定修复(防控)方案,使修复(防控)工程切实可行。

(3)安全性原则: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的实施应注意施工安全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对施工人员、周边人群健康以及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和二次污染。

1.6组织编制单位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组织,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起草编制。

4第二章工作内容和流程2.12.1工作内容2.1.1地下水环境调查地下水环境调查地下水环境调查包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等三个阶段。

通过三个阶段的调查,确定地下水污染范围、程度、特征参数和受体暴露参数等。

具体过程参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开展的地下水环境调查,为确定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识别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的主要参数、制定设计修复(防控)工程方案提供依据。

2.1.2修复(防控)目标确定修复(防控)目标确定根据地下水环境调查结果,选择适用或适合的技术标准作为修复(防控)目标。

对于尚无适用或适合要求的目标污染物及其含量的技术标准,则基于风险制定修复(防控)目标。

目标确定需兼顾地下水使用功能和技术经济可行性。

2.1.3修复(防控)技术比选及方案确定修复(防控)技术比选及方案确定根据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分析不同地下水修复(防控)技术的适用性与经济性。

利用列表分析法、评分矩阵法等方法,初步筛选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

通过技术可行性评估,确定适宜的修复(防控)技术。

针对确定的修复(防控)技术,进行修复(防控)方案比选,确定详细的修复(防控)方案。

52.1.4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及施工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及施工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初步设计内容包括初步设计说明书、初步设计图纸和工程概算书。

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设计图纸和工程预算。

工程施工涉及场地准入条件和许可、工程施工服务与监理、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施工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等。

2.1.5修复(防控)工程运行及监测修复(防控)工程运行及监测修复(防控)工程设施建成后,需进行长期的运行、监测及维护工作,确保修复(防控)工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主要包括修复(防控)工程的运行和维护、修复(防控)效果的监测与评价、修复(防控)目标可达性评估等内容。

2.1.6修复(防控)终止修复(防控)终止通过对修复(防控)工程的监测和效果评估,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评估审查,关闭和清理修复(防控)系统。

2.1.7修复(修复(防控)防控)过程中的责任分工过程中的责任分工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程序中涉及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污染责任方以及第三方实施单位。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污染责任方承担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的义务,负担有关费用。

由于历史原因不能确定地下水污染责任人的,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负责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并负担有关费用。

受委托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的机构应该遵守相关的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

2.2工作流程本指南总体工作程序包括地下水环境调查、修复(防控)目6标确定、技术比选及方案确定、工程设计及施工、工程运行及监测、终止等环节。

具体工作程序见图1。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调查识别和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污染物性质及污染程度超过标准/可接受风险水平第三阶段调查补充调查,满足修复(防控)方案设计的需求是否结束修复目标确定修复(防控)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设计、及监测系统建设施工修复(防控)工程运行及监测系统运行、监测、维护修复(防控)终止效果评价、场地清理和场地恢复修复(防控)技术筛选及方案确定技术筛选、可行性评估、备选方案比选、方案确定否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是否有适用饮用水标准以适用饮用水标准作为修复目标基于风险评估(按饮用途径)制定修复目标其他区域是否有适用标准以适用标准作为修复目标基于风险评估制定修复目标是是否图图11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修复(防控)工作程序工作程序7第三章地下水环境调查3.1第一、二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参照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工作指南。

3.2第三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基于第二阶段环境调查结果,针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超标(由人为污染原因引起的)或风险不可接受的区域,开展第三阶段的地下水环境调查。

获得满足识别调查对象及周边区域的特征,界定迁移转化过程,确定受体,提供满足修复技术筛选和工程设计的数据。

具体包括:

(1)确定地下水污染的性质和范围,包括污染源、关注污染物、污染羽的范围和体积、污染羽迁移可能性;

(2)调查区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

受影响含水层、岩性、深度、含水层类型、地下水流向、地下水排泄位置(如地表水、湿地);(3)确认是否存在非水相液体(NAPL)及其位置。

地下水环境调查的具体工作要求参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

8第四章修复(防控)目标确定4.1修复(防控)目标确定原则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确定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合理性原则综合考虑修复(防控)周期、成本、修复(防控)技术可行性以及对人群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科学合理制定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

(2)功能适宜性原则考虑不同地下水使用功能制定修复(防控)目标,并考虑用途,包括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居民住宅用地、建筑用地及其他商业用地等。

(3)安全性原则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的设置应确保修复(防控)后不产生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

4.2修复(防控)目标确定方法4.2.1地下水饮用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和应急水源,在建或规划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水源地保护区及其补给径流区等。

选择适用标准作为修复(防控)目标。

适用标准选择按照以下优先顺序:

(1)适用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中类标准。

9

(2)相关适合标准:

如果地下水修复(防控)后用于饮用水使用,且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中缺乏目标污染物标准时,可参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及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或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相关饮用水质量标准。

(3)若无相关标准,按照饮用地下水的暴露途径计算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4.2.2其他其他区域区域

(1)具有农田灌溉、矿泉水等功能区域地下水,采用相关的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制定修复(防控)目标。

地下水污染影响了地表水环境质量,由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采用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结果,计算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

(2)不具有饮用、灌溉等地下水使用功能且不影响地表水环境功能的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区域,采用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基于风险的修复(防控)目标。

风险评估模型可采用场地风险评估导则和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指南中的模型。

根据以上所确定的场地参数、污染物毒理学和暴露参数等,由污染物可接受风险水平推算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

推荐单种污染物可接受的非致癌危害商为1,可接受的致癌风险水平为10-6。

10第五章修复(防控)技术筛选及方案制定5.1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筛选5.1.1技术筛选原则技术筛选原则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筛选遵循以下原则:

(1)技术有效性原则选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