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pdf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1013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DF 页数:77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pdf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pdf(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pdf

120120188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学习笔记)2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第一节燃烧条件燃烧条件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第二节第二节燃烧类型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

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

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第三节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燃烧方式与特点一、气体燃烧:

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二、液体燃烧:

闪燃、沸溢、喷溅。

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三、固体燃烧:

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

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第四节第四节燃烧产物燃烧产物不完全燃烧产物:

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

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

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志不清等症状。

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它能够阻碍人体血液中氧气的输送,引起头痛、虚脱、神志不清等症状和肌肉调节障碍等除毒性之外,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定的减光性。

烟气在火场上弥漫,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视线,使人们难以辩别火势发展方向和寻找安全疏散路线。

同时,烟气中有些气体对人的肉眼有极大的刺激性,使人睁不开眼而降低能见度。

3第二章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火灾基础知识第一节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二、火灾的分类根据不同的需要,火灾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一)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为A、B、C、D、E、F六类。

A.类火灾:

固体物质火灾。

B.类火灾:

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

C.类火灾:

气体火灾。

D.类火灾:

金属火灾。

E.类火灾:

带电火灾。

F.类火灾:

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二)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

特别重大火灾:

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重大火灾:

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较大火灾:

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一般火灾:

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

注:

“以上”包含本数;“以下”不包含本数。

三、火灾的危害危害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第二节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雷击第三节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一、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热量的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

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

二、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在火场上,烟雾流动的方向通常是火势蔓延的一个主要方向。

建筑物发生火灾,烟火在建筑内的流动呈现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且两种流动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一般,500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的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起火。

(一)烟气的扩散路线烟气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温度和流动方向有关。

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小。

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大。

(二)烟气流动的驱动力烟囱效应、火风压和外界风的作用。

(三)烟气蔓延的途径孔洞开口蔓延、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闷顶内蔓延、外墙面蔓延。

三、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

通常,轰然的发生标志着室内火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火灾衰减阶段是从室内平均温度降到其峰值的80%时算起。

第四节第四节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一、冷却灭火水喷雾灭火系统;二、隔离灭火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4三、窒息灭火用二氧化碳、氮气、蒸汽降低空间的氧浓度,从而达到窒息灭火。

此外,水喷雾灭火系统实施动作时,喷出的水滴吸收热气流热量而转化成蒸汽,当空气中水蒸汽浓度达到35%时,燃烧即停止,这也是窒息灭火的应用;四、化学抑制灭火干粉和七氟丙烷。

第三章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爆炸基础知识第一节第一节爆炸的概念及分类爆炸的概念及分类二、爆炸的分类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

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

(一)物理爆炸是指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

如蒸汽锅炉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

(二)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各种炸药的爆炸和气体、液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的爆炸都属于化学爆炸。

(1)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2)粉尘爆炸的特点。

连续性爆炸;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

(3)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颗粒的尺寸。

颗粒越细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中悬浮时间越长,爆炸危险性越大;粉尘浓度。

空气的含水量。

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的最小引爆能量越高;含氧量。

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可燃气体含量。

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

第二节第二节爆炸极限爆炸极限

(一)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浓度)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

通常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

除助燃物条件外,对于同种可燃气体,其爆炸极限还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1)火源能量的影响。

引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2)初始压力的影响。

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3)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

初温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4)惰性气体的影响。

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宽,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

(二)可燃粉尘的爆炸(浓度)极限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粉尘的质量(g/m)表示。

三、爆炸极限在消防上的应用物质的爆炸极限是正确评价生产、储存过程的火灾危险程度的主要参数,是建筑、电气和其他防火安全技术的重要依据。

控制可燃性物质在空间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是保证安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基本措施之一。

具体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火险类别的依据,也是选择电气防爆型式的依据。

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前室压力走道压力房间压力。

三、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选择1.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当前室或合用前室45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其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

当前室的加压送风口的设置不符合上述规定时,防烟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3.当防烟楼梯间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时,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设施,前室可不设机械加压送风设施,但合用前室应设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与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5.地下室、半地下室楼梯间与地上部分楼梯间均需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宜分别独立设置。

6.地上部分楼梯间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通风时,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当地下室层数为3层及以上,或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时,按规定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并设有机械加压送风,其前室为独立前室时,前室可不设置防烟系统,否则前室也应按要求采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措施。

7.自然通风条件不能满足每5层内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0,且在该楼梯间的最高部位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00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封闭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封闭楼梯间位于地下且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应在首层设置不小于1.20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门。

8.避难层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或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C类防火窗。

9.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应竖向分段设计,且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

10.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建筑,当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井(管)道确有困难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多点部位送风的方式,送风口之间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1/2。

(2)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应按计算值或按表3-10-1中的送风量增加20%。

(3)加压送风口不宜设在影响人员疏散的部位。

11.人防工程的下列部位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的前室。

12.建筑高度大于32m的高层汽车库、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大于10m的地下汽车库,应采用防烟楼梯间。

四、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3.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30m/h计算。

避难走道前室的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的疏散门的总断面积乘以1.00m/s门洞断面风速计算。

4.人民防空工程的防烟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不应小于25000m/h。

当防烟楼梯间与前室或合用前室分别送风时,防烟楼梯间的送风量不应小于l6000m/h,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送风量不应小于l2000m/h。

(三)风压的有关规定及计算方法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1.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Pa30Pa。

2.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Pa50Pa。

3.当系统余压值超过最大允许压力差时应采取泄压措施。

为了促使防烟楼梯间内的加压空气向走道流动,发挥对着火层烟气的阻挡作用,因此要求在加压送风时,防烟楼梯间的空气压力大于前室的空气压力,而前室的空气压力大于走道的空气压力。

(四)送风风速当采用金属管道时,管道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采用非金属材料管道时,不应大于15m/s;当采用土建井道时,不应大于10m/s。

加压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五、机械加压送风的组件与设置要求46(三)送风管道1.送风井(管)道应采用不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