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20647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年级

册数

五年级上册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数

1

书籍(篇目)名称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复备栏

1.《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学目标:

1.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深情。

2.分析文章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善抓人物特征等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搜集梁实秋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们这一路走来,总少不了老师的相伴,遇到困难时有老师的鼓励,有了成绩时有老师的掌声,老师帮我们排忧解难,老师给我们指点迷津……台湾著名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时隔五十年之后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满怀深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著名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二、读文章,知形像

1.既然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国文老师》,从全文看,文章哪些段落刻画了国文老师的形象?

你认为哪一段写的最为精彩,“惟妙惟肖”?

2.找同学来把这最“生动”的一段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找同学来总结一下“国文先生”都有哪些特点。

相貌——古怪习惯——不好样子----很凶

从全文看,国文老师还有什么特点?

脾气——暴躁,爱骂人

文中哪几个段落写了徐先生骂人?

(3-6四个小节)让学生找到这几节,把描写徐老骂人的这几段自己读一读。

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徐老师骂人形象的?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诵,边读边想象体会)

3.可以想见当时的徐老师是气愤异常,作者为了逞一时之能惹怒了老师,还挨了一顿骂,那么是不是从那以后徐老师对于这样一个敢于顶撞自己的学生就恨之入骨,弃之不顾了呢?

 ” 

  4.正是因为这一次“交手”,“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而作者所说的“收益最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读文章,习手法

1.这样一位令人难忘的国文老师,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刻画的呢?

师生交流,明确:

(1) 欲扬先抑的手法

(2) 善于抓住特征,进行细腻描画

(3)语言幽默诙谐

(4)还有作者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

四、拓展训练

1.想让人物鲜明生动,呼之欲出,就要抓住能够表现人物个性的特征,进行细腻描画。

2.练习:

猜一猜“他”(“她”)是谁?

用100字左右刻画我们班其中一位任课老师的外貌或是有关的一个细节,写好后读给同学听一听,看看同学能不能猜出来。

五、小结

这位徐锦澄先生有幸了,因为他活在自己学生梁实秋的笔下。

演员被观众记住,作家被读者记住,父母被儿女记住,教师被学生记住。

这都是一种幸福!

而今天我们的这些老师能被你们记住,也是我们的幸福了!

 

 

年级

册数

五年级上册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数

1

书籍(篇目)名称

《没有秋虫的地方》

复备栏

2.《没有秋虫的地方》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鉴赏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来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鉴赏文章,理解作者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作者叶圣陶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的处境不同,眼前的景色各异,那么在20世纪二十年代的叶圣陶笔下,秋会是什么样子呢?

他想传递的是什么情感呢?

  提问:

从题目入手,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1.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会没有秋虫?

3.作者喜欢这个地方吗?

为什么?

二、初读文本

1.讨论:

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什么地方?

文章何处写到?

第一节,用语言概括“深夜儿啼人闹弦歌杂作,清晨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地方”

(提示:

紧扣文章,从文章中筛选信息。

2. 为什么会没有秋虫?

(此处不容留秋虫,秋虫也不屑居留。

3.作者喜欢这个地方吗?

(不喜欢,因为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感情。

三、精读文本

(一)探究文本

1.讨论,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①第一节,为什么“不容留秋虫”?

而秋虫也不屑居留于此?

②文章结尾“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

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意味丰富极了。

有什么象征意味?

(二)鉴赏文本

教师提供背景,知人论世:

1923年,叶圣陶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教书生涯,自苏州举家迁居上海。

从宁静的水乡到“丛墓似”(叶圣陶语)的都会,作者感觉到的是枯燥无味,缺乏生机,缺少自由。

所以在文章中,通过对没有秋虫的地方的诅咒和对秋虫自抒灵趣的赞美,热烈而深刻地表达了对淡漠沉寂、枯燥无味的生活的厌倦,对充满生机、自由和谐的生活的憧憬。

(三)本文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生讨论:

对比, 文章从渲染环境起笔,着意将居处儿啼人闹、弦歌杂作、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窒息环境,与清风明白、虫声唧唧、生机勃勃、乡情浓郁的乡村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期盼之情的急切和无奈之心的焦灼,表达了对淡漠生活的厌倦之情和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3.哪些语言你很喜欢,为什么?

①第二节写乡间的虫鸣,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风明月之下,听取虫声一片”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清新、富有生机的生活的向往。

与第一节的枯燥无味形成对比。

②第三节“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

语言很整齐,使文章有一种音乐美。

③第五节“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地醒不如热烈地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追求有味道的生活的愿望。

四、总结

 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年级

册数

五年级上册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数

1

书籍(篇目)名称

《蜂》

复备栏

3.《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快看他是谁?

(出示蜜蜂图)

谁知道小蜜蜂每天都在忙什么呢?

唐代诗人罗隐创作了一首描写蜜蜂的诗。

板书题目:

《蜂》,并指读。

二、初读古诗

1.介绍作者。

2.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也不丢字。

3.同桌互检。

4.找个别学生读。

三、了解诗意诵读古诗

1.轻声自读,思考,蜜蜂都去哪采蜜?

你是从哪句知道的?

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2.边想象蜜蜂采蜜的情景,边读前两句诗。

体会蜜蜂采蜜的辛苦。

3.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

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4.作者用创作诗的方式来赞美小蜜蜂,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美小蜜蜂吗?

(1)个别学生展示读。

(2)有必要的话听范读。

(3)自己练习诵读。

(4)展示读。

 5.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人罗隐为我们记录了小蜜蜂勤劳、辛苦的一生,后来人们为这首诗普了曲,下面让我们听一听唱一唱。

(1)看视频边听边学。

(2)唱给同桌听。

(3)展示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和同桌两个人一起唱。

三、巩固练习

蜜蜂最爱劳动。

它一年四季都不闲着。

酿的蜜多,酿的蜜甜,可自己吃的有限。

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

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此时你想对小蜜蜂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蜂

  苦                                      甜内容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年级

册数

五年级上册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数

1

书籍(篇目)名称

《荔枝蜜》

复备栏

4.《荔枝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过程和倾注了一腔深情的原因,加深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从而表现和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参观养蜂场,是以什么为顺序展开描写的。

教学难点:

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从而表现和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荔枝蜜》(板书),这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作者杨朔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象蜜蜂那样辛勤,给我们“酿造了很多象蜜一样香甜的抒情散文”。

可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作家,在十年内乱中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于一九六八年八月三日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终年才五十五岁。

粉碎“四人帮”后新编的《杨朔散文选》已出版。

二、检查预习课文的情况,引导学生清理全文的线索,初步了解全文的结构

(一)问:

作者对蜜蜂看法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要引导学生准确地引述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教师归纳后板书:

①不大喜欢蜜蜂

②想去看看蜜蜂

③赞赏蜜蜂

④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二)教师进一步阐释,作者是以自己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描写、安排结构的。

分段时要考虑到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全文可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第二段包括2至3自然段,第三段从第6自然段起至“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止,最后两个自然段是第四段。

在对全文概貌有了初步了解后,还要进一步去理解各个段落写些什么,怎样为表现全文的中心思想服务。

怎样读懂各个段落呢?

要弄清它的层次,读懂一些重要的语句。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指定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大段。

要求其他同学听朗读后思考讨论:

先前作者为什么“总不大喜欢”蜜蜂。

请用概括的语言说说原因。

同学发言后教师归纳:

因为小时候被蜇。

被蜇后不是恨死它而只是“不大喜欢”。

问: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大人告诉我“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

也活不久了”。

因而可怜它、原谅它了。

不过感情上还没有完全转过来,还是“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二)讲读分析第二大段:

从“总不大喜欢”变为“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的原因是什么?

同学讨论后教师归纳:

直接的原因是喝了香甜的荔枝蜜。

吃蜜想蜂,动了情,因而想去看看。

那为什么还要写荔枝林的茂盛、荔枝果的鲜美呢?

(三)进一步引导同学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语句和写法:

1.请一同学朗读第2自然段,听读后请同学思考讨论:

为什么把荔枝林写成“黑黝黝的小山”?

2.请一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听读后请同学思考讨论:

怎样写荔枝果的鲜美?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作者这种心情呢?

“偏偏”,“等不及”。

惋惜了情深、想吃之意就更切。

事实是吃不上,这就为喝蜜动情作了充分的渲染。

3.请一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听读后请同学思考讨论:

从哪些方法来介绍荔枝蜜?

四、回顾所学:

1.背诵第一大段,流畅朗读第二大段。

2.口答:

为什么写荔枝蜜香甜之前要先写荔枝林的茂盛和荔枝果的鲜美?

 

 

年级

册数

五年级上册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时数

1

书籍(篇目)名称

《黄河颂》

复备栏

5.《黄河颂》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

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2.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