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三十五篇中俄地缘关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9355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5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5三十五篇中俄地缘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35三十五篇中俄地缘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35三十五篇中俄地缘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35三十五篇中俄地缘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35三十五篇中俄地缘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5三十五篇中俄地缘关系.docx

《35三十五篇中俄地缘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三十五篇中俄地缘关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5三十五篇中俄地缘关系.docx

35三十五篇中俄地缘关系

  三十五篇中俄地缘关系

 

从地缘的角度看,中、俄同为五大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区”之一,前者为“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区”,后者为“欧亚大陆中心地带”。

由于双方均属于强势地缘区,因此接触面越长,爆发地缘冲突的机率也就越大。

  事实上无论是对于这五大“地缘政治区”来说,无论是哪两个相邻都会爆发激烈的地缘冲突。

这其中只有美国由于孤立于欧亚大陆之外,两面靠洋,才能独善其身。

这也就是它能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主极”的地缘原因。

而其他四个地区由于均位于欧亚大陆,不可避免的会互相牵制,因此在没有相互之间找到解决办法的时候,只能成为美国之下的四个副极。

  对于相邻的两个重要“地缘政治区”来说,在合适的山川河流上寻找战略平衡线是一个选择(比如中印边境,中俄东北过境)。

但如果双方的接触面过长,仅靠这点就不够了。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中间建立缓冲国,双方或能对其施加比例相当的影响力,或干脆将其非军事化(永久中立)。

这是让双方互相达成信任的地缘基础。

  让我们从下面这张图里看看,欧亚大陆的这四个最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区”之间的地缘关系吧:

  图:

亚欧大陆地缘关系图

作者:

鄙视抢沙发的 回复日期:

2009-10-05 23:

17:

58 

 

  在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中俄这间没有中亚(主要是哈萨克期坦)与蒙古作为缓冲国。

中俄之间漫长的边境线根本无法让双方感觉到安全。

这种基于地缘上的不安全感,对于纬度较低的中国来说尤盛。

在很长一段时间,尽管中俄之间有的蒙古作为缓冲国。

但由于俄国对蒙古的实际控制。

中国必须在整个东北——西北边境全线承受俄国的地缘压力。

这让中俄之间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互信关系,在基于意识形态而达成的短暂蜜月期后,双方的对抗是必然的。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自我保护的需要。

  其后的形势逐渐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或者说是逐渐有利于双方达成地缘上的平衡。

俄国吐出了中亚,并由于实力的衰弱减弱了对蒙古的控制。

而中国的势力得以进入这两个地区,并与俄国在这两个地区的影响力达成平衡。

双方在东部的边境对于中国来说,并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

毕竟那里距离俄国的政治中心距离过远。

而俄国目前也并不会担心中国会借机夺取这一地区,中国目前并无这样的实力和意图。

由于双方开始有可能进行新的地区合作。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有一天真的强大到可以用武力夺取蒙古(或蒙古“主动回归”)。

那么说明俄国已经衰弱到了不足以保有西伯利亚地区。

蒙古只是一个桥梁,中国的那时的目标只可能是整个西伯利亚。

对于退守东欧成为一个二流国家的俄国来说,选择与西欧全面和解并融合,是唯一的选择。

这个时候的亚欧洲大陆的地缘格局就演变为东西两个边缘地区的直接对抗了,乌拉尔山是双方所能达成战略平衡的地缘标志。

  这种可能性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就是我们的有生之年)出现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也就是说目前的地缘平衡并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无论中国自身多么强大,不可能单单为了“蒙古”而冒风险。

使“外蒙古”的喀尔喀蒙古人突然如很多人所愿,自愿要求“回归”中国,在没有做好充分的战略准备之前,中国也不会接受。

  mark

作者:

鄙视抢沙发的 回复日期:

2009-10-05 23:

27:

06 

 

  放下中俄之间的地缘关系后,我们可以把视角抬得更高些,看看其他几个重要的“地缘政治区”之间是否达成了平衡。

  先看看俄国和西欧之间,对于“欧亚大陆西边缘地区”来说,最为接近的政治标签是“欧盟”,军事标签是“北约”。

后者由于加入了北美的力量,所以显得不那么准确。

不过由于欧洲目前主要以北约为组织,与俄国展开战略对抗,所以我的图上还是以“北约”为这一区域的代号。

作者:

鄙视抢沙发的 回复日期:

2009-10-06 00:

03:

09 

 

  整个欧洲的地理特点就是,从西欧到东欧都为平原地带,仅在北部的斯堪第纳维亚半岛与地中海北侧有两条大的山系。

这使得西欧与东欧之间无法找到合适的地理屏障,来做为双方的战略平衡线。

占据西欧核心地区的日耳曼人与占据东欧平原的斯拉夫人,更多的只能在中间建立一些小国来做为双方的缓冲(比如那个悲情的波兰)。

不过没有地缘特点的缓冲国同样难以生存,无论哪一边的力量强大时,都希望将缓冲国直接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

很多时候这种力量是来自双方的,就象二战前德苏对波兰的瓜分那样。

  因此你会看到,俄国和西欧的矛盾象是永远无法调合。

最新的进展是,西欧取得了暂时的胜利,融合了原属俄国控制的缓冲区。

在俄国不得不拿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作为新的缓冲国后,西欧仍然希望继续东进。

所以大家会看到俄国在对待白、乌两国的问题上那么敏感。

问题的根源在于,在这一两方主要的接触区,由于没有明显的地缘特征作为平衡线,事实上很难存在真正的缓冲国。

  

作者:

鄙视抢沙发的 回复日期:

2009-10-06 00:

07:

30 

 

  欧亚大陆主要山系(山脉)

作者:

鄙视抢沙发的 回复日期:

2009-10-06 00:

31:

41 

 

如果能够理解缓冲区对于大国之间的重要性,那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为什么印度一直对中国无法完全放心了。

究其根源就是双方之间缺乏必要的缓冲地带,尼泊尔和不丹这两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并不足以让印度感到安全。

特别是新德里距离中印边境的地理距离过短。

这些都让印度最初的构想是将西Z建为缓冲国(实际上是英国人的想法)。

当然俄国基于地缘和实力上的优势可以将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做为双方的缓冲国。

在中印关系中,具有相同优势的一方却是中国。

因此中国非但没有将西藏做为缓冲国,反而将其直接消化为国土的一部分。

  我可以理解印度人的不安,如果他们能在新J和西Z之间插入一棵钉子(阿克赛钦),也许会有利于印度与中国在陆地上达成平衡。

不过可惜的是,中国并不希望减弱他在陆地上的地缘优势,相反中国仍然希望将地缘优势继续扩大至喜马拉雅山的南侧(藏南),尽管这一要求很可能只是为了换取中国在阿克赛钦的法律地位。

  即使按照现有的中印实际控制线划定边界,印度依然无法感觉到安全,换句话说中印之间仍然无法从对抗走向合作。

这对双方来说,并不是好事。

不过中国对于印度洋航线的倚重,提升了印度在海上的地缘优势。

尽管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能够拥有全部的地缘优势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这一事实客观上却有利于双方达成地缘上的战略平衡。

  美国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并从容的游走于欧亚大陆各政治力量之间。

很大的因素是由于他在地缘上的孤立性,这使得他不会直接和其他重要的“地缘政治区”发生直接冲突。

而中国或其他几个地区,如果要想提升自己的战略地位,前提必须和周边的“地缘政治区”达成和解。

从这个角度看,俄国的衰弱和印度的战略地位提升,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同样的作用。

  今天就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今天主要结合中俄总理的这次会晤,分析一下其中的深意。

昨天有朋友说普京在签约时摔了笔,我没有找到那段视频。

不过不管是电视还是照片,的确没看到这位俄罗斯曾经铁腕人物笑过。

  的确,也许晚年的普京会后悔,为什么当年没有在俄罗斯依靠高油价而看到中兴希望时急流勇退。

正如我并不认为李鸿章要为中国当年的衰弱承担全部责任,但做为签字的人,却永远是最容易容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现在来判断俄国是否就此会衰弱下去,还为时过早。

不过如果正形势无法朝着有利于俄国的方面逆转的话,也许这一次中俄总理会晤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先上图:

中俄总理签署多项文件

日期:

2009-10-15 20:

38:

13

  图

  

日期:

2009-10-15 20:

54:

06

  粗看下来,这次一共签定了多达12件协议(其实13件),有共性,也有不同的针对点。

如果从积极的意义来看,喻示着双方将要进行的合作是全方位的。

从高新技术到军事互信,甚至文化领域都有涉及。

但如果具体分析下来,这其中的天平无疑是向中方倾斜的。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就现在的国际环境来说。

任何双个国家之间,都很难签订殖民时代那种显失公平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中俄这样的大国之间)。

更多的都是基于双方的共同的利益,和不同的诉求点所达成的平等协议。

  这次协议的签署对于中国来说是更多的是战略意义上的,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换句话说,中国已经可以向俄罗斯,特别是远东地区全面渗透。

对于俄国来说,事实上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

日期:

2009-10-15 21:

05:

09

  坦白说,我曾经预料到这次金融危机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机会。

但我并没有想到西方(包括俄国)的衰弱是如此明显,正如我相信未来西伯利亚的机会是属于中国的,但并不认为机会就在眼前一样。

事实上不光是我,相信中南海的政治家们也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他们还未来得及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韬光养晦中调整过来。

历史的机遇就摆在了眼前。

  让我们分别对这次所签署的协议做个分析:

  首先《中俄总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纪要》、《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纪要》这三个文件是属于格式性的文件,本身并没有特别具体的的含义。

当然如果这一次所签订的其他文件,最终真的能够让中国获得全面性的优势,那么《联合公报》本身会在历史上成为标志性的文件。

日期:

2009-10-15 21:

27:

26

  在分析其他几个文件之前,我们需要全面审视一下中俄两国之间的各项指标对比。

不可否认,在30年前,俄国相对中国的优势是全方位的。

这其中不仅包括地缘上的优势,亦包括军事、经济、国际影响力。

等等,甚至在体育、文化等软实力方面,俄国也是全面压倒中国的。

  而又一个三十年过去了,当我们站在第三方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

突然发现,俄国相对中国的优势已经所剩不多了。

  这一切都有赖于中国的高速发展,当然务实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市场经济”的同时,也适时的阻止了政治上的崩溃。

无论你是否认为中国现有的政治经济格局,是否能一直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没有人能够否认,在这三十年当中,中国所极力维护的稳定局面,可以让中国人更加务实的将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上。

你并不能因此而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利字当先,对政治缺乏敏感度的民族。

事实是中国人在此之前,已经用二十多年的代价,让全民族在一场场连续的政治运动中充分“享受”了自己的“政治权利”。

无论这种所谓的“政治权利”与西方人的理解有多么大的出入。

但物极必反是一个基本的自然规律,中国人的确需要有一个同等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考虑一下更为现实的问题了。

  至于俄国在此期间所走过的道路,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重点,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更多的是结果。

我们可以盘算一下,俄国究竟还在哪些大的方面,对中国保有优势。

日期:

2009-10-15 21:

49:

11

  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尽管俄国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了。

但所谓“烂船也有几斤钉”,依靠苏联留下的遗产,俄国最起码在航天技术、核材料的运用(军用和民用)、以弹道导弹为首的军工产品上仍对中国保有优势。

另外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源,虽然谈不上是对中国的优势,但也正是中国所急需的。

也就是说,俄国对中国的实用价值,目前也就集中在这几点上。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仍想继续扩大自己的优势,就必须针对上述几点与俄国展开合作。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果俄国想与中国抱成团,以阻止它的进一步衰退,所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上述这些东西。

日期:

2009-10-15 22:

05:

49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2010-2012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纲》

  、《关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框架协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关于推进上下游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原子能公司关于田湾核电站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这三项协议都是针对俄国的优势项目所展开的合作,包括未列入这12项的《中俄合作建设中国示范快堆预先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