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86830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

冶炼金属、金属锈蚀、酿酒、杀菌消毒、XX燃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物理变化:

活性炭吸附、蒸馏、蒸发、过滤、灯泡发光放热、利用干冰人工降雨、XX挥发、

水的三态变化

二、微观解释

化学变化:

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

(即原子的重新组合)

物理变化:

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变,改变的是分子的距离和排列方式。

三、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比较各火焰层温度: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

两端先碳化;结论:

外焰温度最高

(2)检验产物H2O:

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3)熄灭后:

有白烟,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4)罩在烧杯内的高低两支蜡烛高的先熄灭,原因:

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温度高,密度小,在烧杯中由上而下聚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四、水是由__水分子____构成的,每个水分子由_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五、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二)测体积--量筒(一般能精确到0.1毫升)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仰视:

读数偏小;俯视:

读数偏大

(三)测质量--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

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中称量。

★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时:

指针右偏,应增加药品。

指针左偏,应减少药品

(四)实验热源--酒精灯

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3。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

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用嘴吹。

不用酒精灯时,要盖好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无法点燃。

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应及时用湿抹布盖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距试管口1/3处(或试管中上部)。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

用手拿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固体放在广口瓶中,液体放在细口瓶(或滴瓶)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节约原则:

如没有说明用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②“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直接拿;不能品尝;不能直接凑近瓶口闻试剂

(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③剩余药品处理原则:

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3、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药品:

用药匙或纸槽②块状药品:

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直接倾倒: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

标签应朝向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

②滴管滴加:

a、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

b、使用过程中,不能将滴管平放或倒放,以免被试剂腐蚀

c、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用冲洗)

(二)气密性检查

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后用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说明装置不漏气;或松开手掌,导管内有水柱上升,也可说明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试管受热时应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向上倾斜450,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

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

(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

(1)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

(2)玻璃棒下端紧靠滤纸三层处(3)漏斗末端的尖口紧靠烧杯内壁

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有:

①滤纸破损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过滤速度太慢的原因:

①不溶性固体杂质太多②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5)蒸发例如:

提取食盐水溶液中的食盐,选择蒸发的方法。

(6)蒸馏例如:

提取食盐水中的水,选择蒸馏的方法。

除去可溶性杂质。

(提纯程度最高)

(七)洗干净的标准:

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试管洗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一、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电源:

直流电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2H2O通电2H2↑+O2↑

检验:

O2---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

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原子的重新组合)。

物理变化的实质:

分子的种类(体积、质量、数量)不变,

改变的只是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3)氢气燃烧方程式:

2H2+O2点燃2H2O现象:

淡蓝色火焰

注意:

氢气在点燃之前要验纯。

(4)分解反应特点:

“一变多”

化合反应特点:

“多变一”

2、水的净化

(1)天然水净化成自来水的步骤:

沉降、过滤、(吸附)、通氯气

沉降剂是明矾(作用是加速沉降)、

吸附剂:

活性炭(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

(2)硬水与软水

A.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

用肥皂水,泡沫少有浮渣的是硬水,泡沫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

工业:

蒸馏生活中:

煮沸

二、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很小;不停运动;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要能分别举例)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例如:

保持水化学性质不变的微粒是水分子。

保持汞化学性质不变的微粒是汞原子。

注明:

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就是保持它化学性质的微粒。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

物质由元素组成

      原子:

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

物质 构成 离子:

NaCl、KCl等,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分子:

其他大多数物质。

如H2、O2、N2、蔗糖、酒精。

       混合物:

由多种物质组成

分类        单质:

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纯净物   化合物: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

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纯净物:

如:

液氧、液氮、冰水混合物、金刚石、氯化钠、水

混合物:

如:

空气、碘酒、澄清石灰水、XX溶液、矿泉水、稀有气体、煤、石油、天然气

单质:

如:

金刚石、液氧、铁、氧气、氢气

化合物:

如:

氯化钠、冰水混合物、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X化X、X酸X

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结构:

 

 

 

例如:

在分子、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微粒中选择:

(1)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2)可以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3)带正电的是(4)带负电的是

(5)不带电的是(6)质量最小的是

(7)原子中微粒数目相等的是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

三个“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的是原子核(或质子和中子)

化学性质相似:

(1)稳定结构的化学性质相似。

例如和化学性质相似

 

(2)非稳定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化学性质相似。

2、元素

(1)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

质子数不同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与O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

一定不是化合物

注明: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2)元素符号

a、能按顺序默写前20号元素名称与符号

如O:

氧元素

表示某种元素

一个氧原子

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b、意义

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C、Si(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

表示3个氧原子

(3)元素周期表

同周期:

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同族:

原子最电外层电数相同(He例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

排列规律

稀有气体元素:

如He、Ne最外层电子数=8(He为2)

(4)分类

(5)元素之最:

地壳:

O、Si、Al、Fe、Ca空气:

N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Al2O3)

3、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粒子的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4、数字2的含义:

如:

Mg2+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2Cl—2个氯离子

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2Fe2个铁原子

+2+2

Mg镁元素显+2价CuO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

四、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成为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

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成为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例如: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硬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吸附性等

第三单元溶液

一、溶解的过程

1、溶液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固、液、气

溶剂:

通常为水(汽油、酒精)

(4)溶于水温度升高的三种物质:

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氧化钙(生石灰)

溶于水温度降低的物质:

硝酸铵

2、洗洁精等洗涤剂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

而酒精、汽油对油污是溶解作用。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在 一定温度下,在 一定量的溶剂 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不饱和溶液  。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溶质为Ca(OH)2时除外)

①  增加溶剂  ②  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 增加溶质② 减少溶剂③降低温度 

(3)当溶质、溶剂、温度不完全相同时,浓溶液不一定是 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当溶质、溶剂、温度完全相同时,饱和溶液比 不饱和溶液要浓。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溶质质量分数=

×100%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