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指南.docx
《中国民营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营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指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民营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指南
中国民营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指南
一、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未来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正在或将要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的新焦点。
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于1992年共同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40多个国家于1997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等一系列文件。
当前,国际社会正在加紧开展"后京都时期"减排体制安排的谈判。
在此基础上,联合国相关机构,以及世行、亚行、全球环境基金等机构积极推动并帮助各国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面临这一巨大挑战,中国政府主动承担责任,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中国政府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等一系政策和措施。
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及《千家企业节能减排行动》,《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等相关文件中,中国政府逐步明确了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责任。
这些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的相继出台,为中国企业参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1、政策法律的调整正在改变市场运行的规则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先后签署各项国际公约,正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推行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
中国企业所处的国内法律和政策环境正在发生重要变化。
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实施,正在改变市场运行规则,直接影响财政、税收、投资、价格等政策,导致使用高碳能源或原料、碳排放量高的行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风险。
而率先采取节能减排措施、采取技术创新的企业将获得发展的良机。
2、绿色商业模式正在成为国际的主流
气候变化问题正在催生出绿色商业模式。
绿色商业模式将主导商品的市场准入、国际贸易;绿色商业模式要求众多行业和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产品设计中,采取节能减排和可循环利用的新标准;绿色商业模式将对企业形象、品牌声誉产生重要影响。
但也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良机。
国内企业间通过价值链的传递已经从千家节能试点等龙头企业及进出口企业开始向上下游企业逐渐扩散,源自供应链的传导正在显现出日渐强大的压力。
3、消费者选择意愿的改变正在影响商业格局
在全球范围内,绿色消费理念正在广大的消费者中形成。
消费者正在由注重产品的品质和价格,逐渐转向既注重产品的品质和价格,又注重产品是否对环境友好。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取绿色经营的企业则在提升知名度、建立国际联系、寻找商业机会等方面存在广阔的发展机遇。
4、来自社会对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越来越大
政策制定者、社会公众、行业协会、上下游企业、环境组织、投资方、媒体等利益相关方,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大。
企业的利益相关方通过舆论监督、政策建议、直接监测、培训教育等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政策制定、司法实践、行业标准的修订、消费者习惯的改变,迫使企业更加重视履行环境责任。
三、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原则
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如下原则:
1.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认真遵守国家社会共同签署的有关的公约及文件,认真执行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同时,企业自身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2.循序渐进的原则
中国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及发展阶段,包括企业规模、生产工艺、管理水平、人员能力等情况,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方案。
分解段实施。
3.因地制宜的原则
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应根据中国国情、行业特点及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综合考虑产品特点及市场需求情况,根据企业所在行业和地区环境标准、节能指标等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
并根据企业人员素质进行实施。
4.双赢和多赢的原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平衡原则)
气候变化是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全人类的挑战,必须通过全球的广泛合作和共同努力,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应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在企业运营中将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并重。
与政府、公众、消费者、外资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建立紧密合作,努力实现企业与合作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共赢。
四、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行动
1.努力提高企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水平
通过加强人员培训等方式,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认识。
充分了解国际社会已签署的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公约和新公约谈判的主题与进程,以及中国在这些公约中所作的承诺。
充分理解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出台的各项法规、政策、规划、标准、指标等。
充分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发展趋势,以及这些变化对企业的潜在影响。
充分把握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面临机遇,同时认识到正在或将要出现的各种风险,提高应对能力,制定更为积极的应对措施。
2.加紧进行能源与环境现状评估
开展能效评估。
对企业的能源计量、监(检)测系统和统计状况进行必要的审查;对生产工艺过程的每一环节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必要的测试分析,对各种调查、统计、测试和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查找出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并做出财务和经济评价。
进行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估。
评估企业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
评估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
进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利用系统的方法,衡量在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资源的消耗和环境释放的物质,包括资源提取、原料运输、制造、分销、使用以及最后弃置。
同时识别特别是关于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与某项产品、工序、或业务活动有关联的环境问题。
开展清洁生产审计。
从企业生产原辅材料和能源,管理,员工,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弃物等方面系统进行清洁生产审计。
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开展环境绩效评估。
对企业内部环境与能源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情况进行核实,企业对国家环境治理以及节能等政策的执行情况,企业在环境保护以及节能方面出台的具体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案以及实施情况进行内部核查和评估。
将评估结果纳入企业决策。
在对企业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管理及技术现状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制定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促进企业加强管理,采用环境友好技术。
3.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
实施低碳战略。
分析所属行业特点,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中,使之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导内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打造企业绿色文化,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和建立本企业专门机构,负责环境管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方面的工作;认真研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企业本身的产品和生产工艺状况,制定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方案。
提高节能审计能力,积极参加节能自愿协议,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手段最大限度调动节能积极性。
披露本企业碳排放信息,建立与社会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接受社会的监督。
自愿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主动识别生产活动带来的综合社会影响。
评估企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行业内以及价值链上的其他企业通力合作,分享经验,制定标准/规范,实施联合行动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适应气候变化,识别和强化与缓和气候变化相关的商业机会,通过适当方式定期披露企业的环境行为及实施效果。
建立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与行动方案。
加强供应链管理,向上下游企业施加影响,推动整个产业链的节能环保工作。
通过市场活动和沟通手段鼓励和引导消费者支持企业达成节能减排目标。
积极推动生产产品和所用技术通过节能产品和环境最佳技术认证。
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活动积极促进企业参与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
通过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不同废弃物处理单元形成有机的整体,提高废弃物处理的能力。
强化日常节能措施执行,采用管理和技术措施进行监督、考核、奖惩和全面评估。
加强培训,提高员工节能、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意识,强化员工执行企业目标、制度和行动方案的自觉性。
积极响应政府、国际组织和民间机构的共同努力,参与制定政策和措施,为商业领域建立有关行动框架,带动更多的企业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有效贡献。
4.大力开展技术创新
自主研发、合作研发、率先采用最新的节能环保技术。
更新和改造本企业的生产设施和工艺,降低单位的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更新和改造本企业的产能设施和技术,提高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等清洁能源的比例。
逐步用碳捕获与安全存储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5.积极参与和推进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争取国际金融组织。
政府机构的无偿援助,学习和吸收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清洁发展机制等渠道,发展与全球企业的商业合作,拓宽应对气候变资金渠道,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发达国家 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附件
术语及概念
1、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气候变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把"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
2、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所射出的红外辐射谱段特定波长辐射的气体成分。
除2、N2O和4外,《京都议定书》将六氟化硫(6)、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定为温室气体。
减排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或增加碳汇的人为活动。
3、碳交易
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也就是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
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清洁发展机制()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和减排单位。
4、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技术"为基础的经济。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早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