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78755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docx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docx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基本概念

第一节病害、症状的定义

一、植物病害(plantdisease)的定义

1.概念:

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植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影响,在生理、细胞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的过程,引起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腐生菌;豆科植物的根瘤;茭白感染黑粉菌;观叶的甘蓝;黄化矮化的植物等是否为病害?

2.要点:

病原,病程,症状,损失

2.1病原

Ø定义:

导致病害产生的原因

Ø原因:

由外因引起的

寄生物(生物因素)

不良环境(非生物因素)

◆病原与遗传变异的区别:

遗传变异:

由内因(自身与外界因素)导致基因改变,具有遗传性,个别性,不传染。

病原:

具有群体性、传染性和流行性。

2.2病程

Ø定义:

生理和组织结构的病变过程

Ø原因:

病原物吸收寄主的养分

产生毒害

◆病程与外界伤害的区别

外界伤害:

在机械力量作用和害虫咬伤下导致细胞和组织结构损伤,具有快速显征和不扩展、不传染的特点,无病理变化过程。

病程:

具有逐渐显征,逐步扩展和传染的特点。

2.3症状

Ø定义:

感病的植物外表呈现的不正常现象

Ø原因:

寄主生理和组织结构受到破坏。

◆免疫植物与感病植物症状的区别

免疫植物:

受病原侵染,不扩展,不传染。

感病植物:

病斑快速扩展,可作为再传染中心。

2.4损失

Ø定义:

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Ø原因:

生长受到影响以及波及到周围的生态环境

◆病害的损失与生病的区别

生病:

具有病原、病程和症状三个特点,但无损失,即有病无害。

植物疾病对作物的影响

Ø有害影响:

产量降低;品种变劣

Ø有益影响:

促进生长;使农产品品质变好;生物除草;矮化果树。

二、症状

概念:

植物染病后外表呈现不正常的现象。

●病状(symptom):

植物染病后本身呈现的不正常的现象。

●病征(sign):

病部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

症状外形特点

1.病状

Ø变色:

叶片失去原有的色泽

Ø坏死:

局部细胞组织死亡,原有组织轮廓可见

Ø腐烂:

器官坏死崩溃,看不出原有组织的轮廓

Ø萎焉:

萎垂枯死

Ø畸形:

植株全株或局部比例失调

1.1变色

Ø明脉:

叶脉呈透明状

Ø条纹和条点

Ø花叶和斑驳:

叶片出现颜色不同的斑块界限明显为花叶,反之为斑驳

Ø红叶和黄叶:

花青素含量升高

Ø褪色和黄化:

叶绿素含量降低

1.2坏死

A叶枯和叶斑

B炭疽:

病部凹陷,上面常有黑色小点

C疮痂:

病部较浅,中部稍突起

D溃疡:

中部凹陷,周围组织增生和木栓化

E立枯:

幼苗近土表的茎组织坏死,整株直立枯死

F猝倒:

突然倒伏死亡

G叶烧:

水孔较多的部位枯死

H顶死

1.3腐烂和萎焉

A干腐:

腐烂发生较慢,水分可即使挥发

B湿腐:

腐烂发生较快

C软腐:

整株性的腐烂

D流胶:

细胞组织分解的产物

1.4萎焉:

地上部缺水而枯萎

萎焉原因:

根系障碍;导管输水障碍;输水组织坏死

1.5畸形

A矮缩和徒长

矮缩:

植物各器官的生长成比例地受到抑制。

徒长:

病株显著高于健株。

B丛簇和丛枝

C肿瘤:

局部组织非正常地增殖形成瘤状物

D蕨叶:

叶片变小、变细

E卷叶:

沿着主脉方向翻卷或内卷

F皱缩和缩叶

G变叶:

花的某一部分变为绿叶状

H果实畸形

H果实畸形

2病征种类

A粉状物:

真菌

B霉状物:

真菌

C粒状物:

真菌,线虫

D点状物:

真菌,线虫

E盘状物:

真菌

F索状物:

真菌,寄生性种子

G脓状物:

细菌

第二节植物生病的原因

一、植物病原的种类

◆生物病原:

是寄生物引起浸染性病害

◆非生物病原:

即逆境引起非侵染性病害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诊断

1.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病的诊断依据

(1)田间分布

传染性:

由点→到发病中心→再扩散开来

非传染性病:

刚开始就成片发生

(2)侵染有无:

传染性有渐进过程

(3)宏观病征有无:

传染性病有宏观病症,非传染性病无。

2.各大类病原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

(1)从病状上区分

病毒:

常为畸形和花叶,少数细菌也引起黄化和丛枝。

丛簇和丛枝

真菌:

叶斑、叶枯、炭疽、疮痂、腐烂

细菌:

叶斑、叶枯、溃疡、软腐

(2)从病征上区分

Ø真菌:

粉状、霉状、粒状物、索状、点状和盘状物

Ø细菌:

脓状物

Ø线虫:

粒状和点状物

Ø病毒

第二章植物病原学

第一节植物病原真核菌类

一、分类地位(细胞生物分为7界)

Ø真核生物类:

植物界;动物界;

Ø原生界

真菌界

色藻界

Ø原核生物类:

细菌界;

古菌界

二、真核菌类的一般性状(营养体、繁殖体及其生活史)

◆概述:

营养体多为丝状,以吸收为营养方式,孢子繁殖,种类多,分布广,水、土壤和地面上的各种生物,大部分腐生,少数共生和寄生,园艺作物病害80%以上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种类多且危害大。

◆营养体:

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

◆繁殖体:

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时期时,真菌就开始转入繁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产孢机构)

(一)真菌的营养体(类型与变态)

1.营养体的类型

Ø原生质团:

根肿菌营养体,无细胞壁。

Ø菌丝:

单根丝状体。

管状,由孢子萌发而来,分为无隔菌丝及有隔菌丝。

菌丝的集合体为菌丝体。

菌丝每一段存在生长能力。

是真菌获得养分的结构。

2.营养体的变态

Ø菌组织:

菌丝体一般是分散的,但有时可以密集形成菌组织。

•疏丝组织:

疏松的菌组织

•拟薄壁组织:

比较紧密的菌组织

Ø菌组织体变态类型

菌核、菌索和子座等

营养体的变态

•菌核:

由菌丝紧密交织而形成的休眠体

•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形状:

似绿豆、鼠粪或不规则状

•颜色:

初为白色或浅色,后期为黑色,坚硬

•功能:

抵抗不良环境

•子座:

由菌丝在寄主表面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

•形状:

不规则状

•功能:

形成产生孢子的结果,也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

•菌索:

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

•形状:

外形与植物的根相似

•功能:

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萌发菌丝或子实体。

(二)真菌的繁殖体

1.生殖方式

Ø无性繁殖(asxualreproduction)

指营养体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孢子。

繁殖方式:

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

Ø有性生殖(sexualreproducion)

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繁殖方式。

其后代称为有性孢子。

繁殖体的形态(产孢机构)

Ø子实体:

特殊产孢机构

Ø孢子果:

复杂的子实体

2.无性繁殖(无性孢子类型与分生孢子果)

•无性孢子类型

游动孢子(zoospore)

形成于游动孢子囊内。

游动孢子囊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

游动孢子无细胞壁,具1-2根鞭毛,释放后能在水中游动。

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

形成孢子囊(sporangium)内。

孢子囊于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分生孢子

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顶生、侧生或串生,形状、大小多种多样,单胞、双胞或多胞,无色或有色,有细胞壁,无鞭毛,不可游动。

成熟后孢子梗上脱落;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还着生在分生孢子果

3.有性繁殖(有性孢子类型、子囊果与繁殖特点)

Ø有性孢子类型:

卵孢子;接合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接合子:

两个游动配子交配形成的具细胞厚壁,萌发时发生减数分裂释放出单倍体的游动孢子。

卵孢子(oospore):

卵孢子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内的卵球中,与卵球内的细胞核进行核配,最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厚壁的二倍体的孢子。

萌发前减数分裂。

接合孢子(zygospore):

由两个配子囊以配子囊接合的方式融合成一个细胞,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厚壁孢子。

接合菌的有性孢子。

萌发前减数分裂。

子囊孢子(ascospore):

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接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后在子囊内形成的单倍体子囊孢子。

•子囊菌为有性孢子。

•每个子囊中一般形成8个子囊孢子。

•子囊通常产生在具包被的子囊果内。

担孢子(basidiospore):

担子:

通常是直接由“十”、“—”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以后双核菌丝顶端细胞膨大成棒状。

若细胞壁加厚形成冬孢子。

担孢子:

在担子内的双核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最后在担子上产生4个外生的单倍体的孢子。

(三)真菌的生活史(lifecycle)

Ø生活史:

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孢子的过程。

Ø典型生活史(两个阶段):

无性阶段;有性阶段

•无性阶段

菌物的营养菌丝体产生无性孢子,无性孢子萌发形成芽管,芽管继续生长成新的菌丝体,这是无性阶段,在生长季节中通常多次循环,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

有性阶段

生长后期从单倍体的菌丝体上形成配子囊,经质配形成双核阶段,再经核配形成双倍体的细胞核,最后经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核,这种细胞发育成单倍体的菌丝体,这为有性阶段。

一般在植物生长或病菌侵染的后期产生,其作用除了繁衍后代外,主要是渡过不良环境。

非典型生活史

☐不是所有的菌物其生活史都有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

半知菌的生活史只有无性阶段,而一些高等担子菌则只有有性阶段。

☐不是所有菌物的有性阶段都是在营养生长的后期才出现。

有些同宗配合的菌物,它们的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可以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同时并存,在营养生长的同时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不是所有的都是单主寄生

单主寄生:

多数植物病原菌物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转主寄生:

有些菌物则需在两种不同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

三、植物病原真核菌的主要类群

主要类群

Ø原生界根肿菌门

Ø卵菌门

Ø接合菌门

Ø双核菌门

子囊菌亚门

担子菌亚门

半知菌亚门

(一)原生界根肿菌门

1习性:

水生或两栖寄生于高等植物根部。

专性寄生,畸形病变。

Ø根肿菌属

重要种:

十字花科根肿菌

症状:

根肿,株矮

Ø粉痂菌属

重要种:

马铃薯粉痂菌

症状:

疮痂状小瘤

(二)色藻界卵菌门

5重要属

(1)腐霉属

(2)疫霉属(3)霜疫霉属(4)霜霉菌(5)白锈属

卵菌门:

腐霉属、疫霉属、霜疫霉属、霜霉菌、白锈病

(三)真菌界结核菌门

真菌双核菌门

•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子囊孢子(ascospore)

(1)外囊菌属

(3)核菌

(4)腔菌

(5)盘菌

典型病害

(五)真菌界双核菌门担子菌亚门

重要属:

锈菌、亡革菌属、卷担菌属、隔担菌属。

(1)锈菌(单孢锈属、胶锈菌属、多孢锈属)

锈菌病原菌的特点

Ø孢子:

全型锈菌有5种孢子

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

Ø寄生:

单主寄生和转主寄生。

(2)黑粉菌

慈姑黑粉菌、葱类黑粉菌。

(3)层菌(亡革菌属、卷担菌属、隔担菌属)

膏药状霉,霉下有介壳虫

膏药病

(六)真菌界双核菌门半知菌亚门

•习性:

很多腐生,不少种类寄生,约占真菌一半。

2营养体:

有隔菌丝

3无性繁殖:

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4有性繁殖:

5重要种类:

丛梗孢菌、黑盘孢菌、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