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73269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docx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docx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

出土河南的著名青铜器有哪些

河南出土的著名青铜器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河南省淅川县博物馆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在丹江库区沿线的下寺、和尚岭、徐家岭、七女冢、杨河、毛坪、吉岗、文坎、东沟、长岭等古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堀楚国墓葬多处,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

这些青铜器不仅种类繁多,器形优美,纹饰瑰丽,风格多样,而且铸造技巧娴熟,制作精致,许多器物还有铭文,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在中国青铜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在此遴选其中几件造型奇特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做一介绍,以飨读者。

王子午鼎,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厘米,口径59-66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分别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收藏。

侈口,方唇,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个蹄形足。

鼎身攀缘6条装饰复杂的龙形兽,龙口衔鼎口沿,龙尾上翘,龙角由卷曲盘绕的龙纹组成。

盖饰交龙纹两圈。

器口沿及中腰饰浮雕夔龙,颈及腹下部饰双勾的夔龙,腹部饰鳞纹。

蹄呈上面饰兽面纹,中置宽厚的棱脊。

有的盖上置一铜匕,大体呈柳叶形,后为长方形镂空把。

盖内有铭文1行4字,腹内有鸟书铭文14行86字,大意为:

王子午自铸铜鼎,用于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我为准绳。

据文献所载,王子午,字子庚,楚庄王之子,楚康王时为楚国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岁。

该墓出土一组共七件铜鼎,称为列鼎。

七件列鼎制造装饰工艺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别为:

通高68厘米,口径66厘米;通高64厘米,口径60厘米;通高63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5厘米,口径61.8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厘米;通高61.3厘米,口径59厘米。

气势雄伟,霸气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典故。

王子午鼎为研究楚国冶炼、分铸、焊接、文字、美术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王孙诰甬钟,春秋晚期,通高23.35-120.4厘米,舞修10.6-52.3厘米,铣间12.25-59.75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钟身呈合瓦形,钟口大而舞部小。

舞上有甬,作八棱体,上细下粗,甬之下部有旋,旋上有长方形旋虫。

篆间每面有18个柱状枚,钟口向上收成弧形。

部分钟内有锉磨调音的痕迹。

甬上部饰4组蕉叶纹,旋虫上饰蟠虺纹,并间饰圆涡纹四个,甬之下部饰蟠虺纹,舞部饰半浮雕式蟠虺纹。

钲间、篆间的边缘均饰陶素纹,篆间饰蟠虺纹。

隧部以两组变形蟠虺纹组成。

26件钟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

钲部及左、右鼓部均有铭文。

大者每钟铸一篇铭文,小者二钟、三钟或四钟合铸一篇铭文。

每篇铭文字数相等,内容相同,全篇共有113个字,大意是:

王孙诰为款待楚王、诸侯及其父兄、诸士而作此钟,并祈欢乐万年无期。

王孙诰甬钟音色优美,音质纯正。

据测音该编钟的音域近五个八度。

全套编钟分为两层悬挂在钟架上,下层为低音区,演奏和声;上层为高音区,演奏旋律,上层七声俱全,可以旋宫转调。

该套编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保存最好的一组编钟,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薳子倗盥缶,春秋晚期,通高49.6,口径26.6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盖隆起,上有四个环钮。

器为小口,方唇,短直领,广肩,鼓腹,平底,矮圈足。

肩部两侧有两个对称的链环耳,腹下部前后各置一个环钮。

盖顶中央饰一红铜镶嵌的涡纹,外饰四个红铜镶嵌的夔龙纹,其外饰一周交龙纹间隔以六个红铜镶嵌的涡纹,盖沿上饰一周十条红铜镶嵌的夔龙纹。

腹部饰红铜镶嵌的夔龙纹两周、交龙纹一周并间隔以红铜镶嵌的涡纹、亚腰纹、云纹各一周。

近圈足处饰一周交龙纹。

盖内及器口沿内侧均铸有相同铭文10字:

楚叔之孙薳子倗之盥缶。

龙耳虎足方壶,春秋晚期,通高79.2厘米,口宽18.6厘米,长22.7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长方形盖,盖冠侈张,盖边四面各有一个兽首形边卡。

壶作长方形侈口,长颈,斜肩,椭方形鼓腹,长方形圈足,下有两条蜷伏状的卷尾龙,凹腰而突起背、臀以承托全器。

壶颈两侧各攀缘一条花冠回首的龙形,用作器耳,并套有衔环。

盖饰透雕的龙形,颈、肩及圈足均饰以双勾的龙纹。

龙耳虎足方壶,整体造型魁伟气派,以双龙为耳,以双虎为座,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形蕴含有某种动态和旋律感,为春秋青铜器之精品。

,春秋晚期,通高48厘米,长47厘米,宽27厘米,1990年淅川县徐家岭9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龙首,虎身,龟足,呈侧首站立状。

龙首张口吐舌,两颊各有一朵柿蒂花,头上又盘缠六条龙,构成龙角,其中侧翼的两条大龙昂首翘尾,无纹饰,余四小龙饰垂鳞纹,姿态优美。

神兽背上有一方孔,方孔内纳一曲体方形插座,座上有一兽,兽的前足按座、后足猛蹬神兽后颈,作飞奔状,而且挺胸侧颈,口衔一条昂首曲体似腾飞状的小蛇。

神兽腹下有一环钮,背上奔兽口衔之蛇颈部亦有一环钮。

通体镶嵌绿松石,形成龙、凤、虎、云纹、涡纹等纹饰,装饰华美富丽。

神兽为分铸,整体插套而成。

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设计奇巧,满身弥漫着神秘的气氛,在铸造工艺、镶嵌技术和造型构思上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克黄升鼎,春秋中期,通高36.7厘米,口径38厘米,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侈口,方唇外折,长方形立耳外撇,颈内收,束腰,腹部微鼓,平底,下附三兽面蹄足。

鼎耳饰三角纹。

颈部饰一周宽带状蟠虺纹,并有两个兽形饰。

凹腰处饰陶素纹,腹部饰两排垂鳞纹。

内底中部有铭文1行4字:

克黄之鼎升。

器主人克黄为斗氏,楚庄王时任箴尹之职,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令尹子文之孙。

斗氏出自楚公族,是若敖氏之后。

楚庄王时,斗氏族人斗越椒叛乱,为楚王所败,斗氏族遭致族灭。

当时克黄正从齐国出使返回,同行的人劝他不要回楚国。

克黄认为不可弃君命,于是返回楚国向楚王复命,完成自己的职责。

楚庄王为之感动,赦免了克黄,恢复官职,弃改为生。

此鼎铸造应在公元前605年,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楚国升鼎,具有重要的断代价值。

镶嵌红铜壶,春秋晚期,通高41.8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4.6厘米,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有盖,盖顶隆起,呈圆笠状,下部纳入壶口内,盖上附有四个环形钮。

器为侈口,长颈,鼓腰,腹部两侧各饰一个铺首衔环,下腹内收,平底,高圈足。

盖上正中镶嵌一个柿蒂纹,钮间有四组立兽,每组两只,头相对,昂首,张口,目圆铮,挺胸,站立,短尾上翘。

器表饰满铸造时镶嵌上去的红铜图案。

图案分七层,每层分数组,层间及组间用对等三角形图案隔开。

从上往下,第一层为凤鸟,共三组,每组有两只凤鸟。

第二层有三组图案,正中间有位仙人,两侧各立一只凤鸟。

第三层有三组图案,正中一组两条龙捧一位仙人。

仙人的两侧各有一只虎。

该组两侧的下角有云气纹。

第四层有四组相同图案,每组有两人、两兽、两只小山羊。

第五层有四组图案,每组两人、两兽。

第六层有三组图案,每组两人、两兽、一仙人。

仙人居中,两侧各有一组斗兽图案。

第七层有六组画像,每组一兽,状似犀牛。

整幅图案左右对称,布局严瑾,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透雕变形龙纹俎,春秋晚期,通高24厘米,长35.5厘米,宽21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俎面为长方形,中间略窄,微凹。

四足呈扁平的凹槽形。

俎面及四足有透雕的矩形纹,俎面四周饰变形龙纹。

王孙诰戟,春秋晚期,通长27.4厘米,援长20厘米,胡长6.5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戈头援上部微弧,锋无收刹,援中呈条状凸起,短胡,有三穿。

内为长方形,中部有一长方形单穿。

在胡正面有错金鸟书铭文2行6字:

王孙诰之行戟。

透雕倗矛,春秋晚期,通高30.7厘米,叶宽8.4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形体较大,骹作圆筒形,矛脊中空与骹相通,骹部一侧置三角形环钮,以系缨络,两叶尾收刹,叶上饰镂孔窃曲纹。

骹口部饰兽面纹两组。

骹上有铭文:

倗之用矛。

综上所述,河南淅川楚墓出土的青铜器,在继承中原商周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产生了地域文化的特质性。

种类繁多、形象奇特、线条流畅、细微精美的纹饰,除范铸外,还采用了错金、嵌铜、镶嵌绿松石等工艺;精美、繁缛、夸张、华丽的装饰风格,反映了楚人独特的审美意识等。

所有这些,不胜枚举,对研究中国的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

一.司(后)母戊鼎大方鼎

司母戊鼎大方鼎是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我们在初中历史课本上早就了解它了。

后母戊鼎,亦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发现于1939年3月,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司母戊鼎:

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

司母戊含义是:

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司母戊鼎大方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

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

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二.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

四羊方尊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

三.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从上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三类,是容酒器的尊。

1976年出土于妇好墓。

妇好鸮尊以鸮作生活原型,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同垂地的宽尾构成一个平面,给人沉稳之感。

鸮首后部有一呈半圆形的盖子,其上饰以立鸟及龙形钮。

装饰着兽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鸮背。

妇好鸮尊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

它造型实用、纹饰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这件鸮尊,英姿飒爽、雄壮威武,细细观察它身上的纹饰,主纹高出器物表面,阴线的刻纹相辅,整件鸮尊的纹饰主次分明,有着鲜明的层次变化,具有商代铜器的大气肃穆和独特的神韵。

四.大盂鼎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炊器。

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

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

铭文19行,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

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

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五.西周虢季子白盘

西周虢季子白盘是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长13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