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经典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68027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经典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必修三经典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必修三经典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必修三经典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必修三经典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经典练习题.docx

《必修三经典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经典练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经典练习题.docx

必修三经典练习题

必修三经典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一直到今天的“以德治国”、“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这表明:

A.一切历史都是统治阶级的历史B.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C.一切历史都是文化史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以上表明了老子的什么思想观点?

A.朴素的唯物论思想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D.主张“人必须顺应自然”

3.“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

”这样才能“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非攻”思想

C.法家的强国主张D.兵家的练兵主张

4.“臣(董仲舒)……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这就是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这一学说反映了汉代知识分子内心隐含的期望是

A.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制约君主的权力

B.努力学习儒家知识,通过做官进入统治阶层

C.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把天灾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

D.施展“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5.聋哑人杨茂曾拜一大儒为师,师通过书面交流问杨茂:

“你口不能言是非,耳不能听是非,你心还能知是非否?

”杨答:

“知是非。

”师曰:

“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

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

”并教导杨茂:

“但终日行你的心,不消口里说;但终日听你的心,不消耳里听。

”由以上情节判定杨茂拜的老师是

A.程颢或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守仁

6.明末思想家李贽给自己的两部文集取名为《焚书》与《藏书》,意为“焚之弃之”,“藏于名山”。

李贽这样做是因为

A.自己的文集价值很高,值得世人收藏

B.自己的思想学说不合时宜,出版后必遭排斥

C.不愿自己的著述流传于世,写后即自焚之、藏之

D.为自己的作品扩大销路而做的自我宣传

7.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专在下”是指地方权势过大

B.“其专在上”是指君主专制

C.材料批判了君主专制和官僚腐败

D.作者已经具有了近代的民权意识

8.对于如图所示著作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如图所示书籍印刷于南北朝时期②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③记述的是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④书中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9.这是西安出土的唐代“中书省印”及印文,请仔细观察后判断,说法正确的是①左面为印,右面为印文②右面为印,左面为印文③可以领略唐代的书法、篆刻艺术④有助于研究唐代的政治制度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10.下面四幅画与宋代马远的《独钓寒江图》画风相似的是

 

A.《女史箴图》B.《渔笛清幽》C.《莲年有鱼》D.《清明上河图》

11.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讲明成化年间(1465—1487)商人文若虚国内经商破产后,跟随从事海外贸易的人出海散心排忧。

文若虚只花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篓洞庭红(桔子)。

没想到洞庭红在海外被当成珍品抢购一空,卖了一千多两银子。

回国后又偶然赚了五万两银子。

他用这些钱在沿海重置家业,娶妻生子,从此家道殷富不绝。

这篇小说

A.讴歌了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

B.宣扬了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

C.反映了明中后期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的对外开放政策

D.映射了封建社会内部矛盾重重、日益衰亡的现实

12.明中期的汤显祖(1550—1616)的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1564—1616)

A.都生活在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时期

B.他们的戏剧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学的最高成就

C.其代表作《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讴歌了对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追求

D.其作品都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愿望

13.从下表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的结论是

东方先哲

孔子

老子

孟子

韩非

思想观点

为政以德

无为而治

仁政

法治

西方先哲

普罗塔哥拉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思想观点

人是万物的尺度

知识即美德

理念论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A.东方先哲多关心农业,西方先哲多关心商业

B.东方先哲多关心治国,西方先哲多关心修身

C.东方先哲多关心政治,西方先哲多关心自然

D.东方先哲影响大,西方先哲影响小

14.恩格斯说: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下面对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尔文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加尔文提出先定论,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上帝的存在

C.加尔文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D.加尔文教成为了荷兰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15.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

这表明中世纪欧洲地图的主要作用是

A.治理河流的基础B.搜刮财富的依据

C.划分欧亚非的标志D.进行宗教宣传的工具

16.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通之处在于都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17.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即有各自的历史条件,更有共同的原因。

共同的原因在于①天主教的精神枷锁②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③资本主义的发展④丰厚的古典文化遗存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③D.①②

18.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

“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伯克在此要表述的主要意图是

A.卢梭的思想对法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B.卢梭的思想极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

C.卢梭的思想只能作为一种理论而不能付诸实践

D.雅各宾派专政过激的一面与卢梭思想有密切关系

19.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后,欧洲的知识阶层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这表明,欧洲的知识阶层的真实思想是

A.世界确实是由上帝创造的

B.上帝用独特的方法创造了世界

C.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秘密

D.牛顿发现了宏观世界运行的规律

20.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革命或改革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剥削贫困、尔虞我诈、私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

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兴起了

A.浪漫主义文学作品B.荒诞派戏剧

C.古典主义音乐D.印象派绘画

21.《海国图志》在国内只印刷了千册左右,及至后来,连谈论这本书,也成为禁忌。

 一个偶然的机会,传到了同样面临民族危机的日本,据《江户时代日中秘话》记载,《海国图志》“到了江户则身价百倍,成为急需的御用之书”。

从1854年到1856年,短短数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选本就有21个版本,占同一时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的遭遇不能说明

A.《海国图志》适合日本不适合中国

B.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从鸦片战争中清醒过来

C.日本也面临着摆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课题

D.《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也为两国以后不同的国家命运埋下了伏笔

22.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湖广总督张之洞捐银5000两以充会费,上海强学会成立时,张又个人捐款500两,拨公款1000两充当会费,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张以总督身份,要求湖南全省各州县订阅报纸,以示支持。

这表明

A.维新变法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张之洞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力主变法

C.张之洞希望扭转甲午战争中国的危局

D.张之洞假装同情变法,伺机向慈禧太后告密

23.唐太宗经常引用古人的话教育太子: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栽舟,亦能覆舟。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陈天华说:

“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两人都强调了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意难违

24.下面的人物形象根据何人著作构思而成?

A.董仲舒

B.李贽

C.康有为

D.陈独秀

2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据此判断作者在政治上主张

A.君主专制B.开明君主C.君主立宪D.民主共和

26.1921年12月7日孙中山《在桂林军政学76团欢迎会的演说》:

“俄国近来实行政治革命,同时又实行经济革命,一面把皇帝和贵族推翻,同时又把资本家推翻。

现在俄国人民所受的痛苦非常的厉害,结果到底如何,今天还预料不到。

”材料表明,此时孙中山

A.已经开始关注到俄国的革命和社会改革

B.坚定了自己“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的信念

C.决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7.二战结束后,占领日本的美军在日本外务省的极机密文卷中,发现一封1915年孙中山写给日本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池张造的密函,密函后附有一个《盟约案》,内容孙中山答应割让中国重大国家主权给日本,其程度远远超过刚刚签订的《二十一条》,以换取日本支持革命党反对袁世凯。

《盟约案》已被专家和科技手段证实为真。

对此,正确的认识应该是

A.为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孙中山鞠躬尽瘁的奋斗了一生

B.孙中山的动机是积极的,目的是出于爱国,其行为也是高尚的

C.孔子曰:

“大德无亏,小节出入可也”,可以此评价孙中山的这一行为

D.这是应该谴责的严重卖国行为,但抹杀不了孙中山一生功绩的伟大

28.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

“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

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

①在革命和建设的很多方面,中国曾借鉴苏联经验②中国共产党人强烈要求改变落后面貌③中国已经避免了苏联已经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④在经济建设上,毛泽东已经出现左倾冒进思想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9.1939年12月,毛泽东在其所著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的第一章即明确提出,“正北面,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这表明

A.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艰苦的时期

B.中国抗战迫切需要得到蒙古国的支持

C.外蒙古已经从法律上从中国分离出去

D.中国共产党已经在事实上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30.2012年12月7日开始,中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