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讲义下浙江工业大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54296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讲义下浙江工业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古代汉语讲义下浙江工业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古代汉语讲义下浙江工业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古代汉语讲义下浙江工业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古代汉语讲义下浙江工业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讲义下浙江工业大学.docx

《古代汉语讲义下浙江工业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讲义下浙江工业大学.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讲义下浙江工业大学.docx

古代汉语讲义下浙江工业大学

第七章古汉语被动表示法

任何叙述句都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一个动作行为的句子,必然存在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与主语的关系问题。

主语与动词谓语的关系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施事者,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即受事者。

据此,主谓之间有两种关系:

主动关系与被动关系。

古今汉语表示被动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式标志的,一种是无形式标志的。

所谓有形式标志即句子中有助动词、介词等表示被动的词语,从句式本身能看出来的,这种句子就叫被动句或被动句式,如现代汉语主要用“被”。

所谓无形式标志的,即句式本身没有表示被动的词语,本身跟主动句差不多,人们只从意念上、概念上知道主语是被动者,这叫做概念被动或意念被动。

一、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最典型的是“被”字句,古汉语被动句式比较多。

1.“(於)于”字句,即:

动+介词“于”+主动者

①卻克伤于矢。

②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

这种句式先秦比较常见。

注意:

A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用于被动的意义,“于”只不过引进主动者使之更明确,如:

“卻克伤”。

正因为“于”使被动明确,所以古人常用之于对比,一表主动,一表被动:

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

④物物而不物于物。

B并不是所有的“于”都是被动句,有的“于+名”是引进处所做补语等。

有时不好辨别,须紧密结合上下文来辨别:

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

②文倦于事,愦于忧。

而性愚懦,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③随亡于荆,吴并于越,智伯灭于晋阳之下。

(韩非子·说疑)

④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

2.“为”字句,即:

主语+“为”+主动者+动词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为”字句是古汉语常用的被动句,现代也用,“为”的作用跟“被”差不多,位置、性质都一样。

由这种主要的格式还发展出另外几种:

主语+“为”+主动者+“所”+动词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

主语+“为”+动词

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主语+“为”+“所”+动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同样要注意“为”是个很灵活的词,既可作介词,也常作动词,要仔细辨析:

①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②翟永令母皈心释氏,日诵佛不辍声。

永令佯呼之,母应诺;又呼不已,母愠曰:

“无事何频呼也?

”永令曰:

“吾呼母三四,母便不悦,彼佛者,日为母呼千万声,其怒当何如?

”母为少止。

3.“见”字句,即:

主语+“见”+动词

①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请师见拒,辞行被拘。

(后汉书)

③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④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阳货)

这种句式的“见”与“为”差不多,可对译。

但“见”与“为”有一点不同,“为”可直接引进主动者,“见”不可,如要引进,只能在后面再加“于”引进主动者,构成:

主语+“见”+动词+“于”+主动者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注意:

有的“见”字句表面上跟被动一样,实际并非被动:

①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李密《陈情表》)

③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韩非子·说难)

④加少孤露,母兄见骄。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见”在此是副词,类似现代汉语“别见怪”、“莫见笑”、“希见谅”,一般称之为指代性副词,形式上作状语,意义上是指代动词宾语,一般指代第一人称。

“被”在先秦主要不是用于被动,而是动词“覆盖”、“遭受”等。

如:

①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屈原《哀郢》)

②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贾谊《论积贮疏》)

③项王身亦被七十余创。

(史记·项羽本纪)

④晋献惑于骊姬兮,申生孝而被殃。

(楚辞·七谏)

⑤赵被兵,必亲韩。

(史记·白起列传)

一般来说,“被+名”肯定是动词,“被+动”才有可能是被动。

二、意念被动

所谓意念被动是指这种情况:

有些表示被动的句子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没有什么区别,在形式上与主动句一样,实际上主语是受事,是被动者。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史记)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像这种被动表示法,由于它在形式上与主动句一样,并没有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如“为”、“见”等),所以不能算真正的被动句,更不能称被动句式。

但由于它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出被动的内容,或者说它在形式上是主动句,在语义内容上却是被动关系,所以又叫意念上的被动或概念上的被动。

实际上,这种被动表示法在现代汉语中是屡见不鲜的,比如:

“酒喝了”、“信写好了”,再如“架也打了,气也出了”,一般不说“架也被打了,气也被出了”。

这说明了汉语的灵活性,英语一般是要改成被动语态的。

以上这种被动表示法不容易产生误解,因为受事主语大都是无生命的,不可能发出什么动作,但古汉语情况较为复杂,如果要说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即表现在古汉语很多有生命的事物也常常在动词前用作受事主语。

如:

①昔者龙逄斩,比干剖。

(庄子·胠箧)

②鲁酒薄而邯郸围。

(同上)

③操军破,必北还。

(赤壁之战)

④君无术则弊于上。

(韩非子·定法)

⑤公伤股,门官歼焉。

(左传·子鱼论战)

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⑦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⑧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五蠹)

⑨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史记)

这种被动表示容易引起误解,主要靠上下文文义来定,像这种被动表示现代汉语也有,但不太多,如:

“林业部长撤了。

”由于意念被动在形式与主动句一样,因此同一个名词在前后两句中既可作主语又可作宾语,体现了汉语的灵活性。

如:

冀复得兔,而兔不可复得。

(五蠹)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

 

第八章古汉语词序

词序是词在词组或句子中的相互位置,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不同,语法关系就不同,语法意义也就不同。

如:

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古今汉语的词序基本一致,主要有两种不同,一种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前置,一种是动量表示法。

一、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疑问代词主要有:

何、安、孰、胡、奚、谁、恶(wu)、焉、曷。

①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论语·宪问)

②达巷党人曰:

“大哉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弟子曰:

“吾何执?

执御乎?

执射乎?

吾执御矣。

”(论语·子罕)

③敢问夫子恶乎长?

④学恶乎始?

恶乎终?

需要说明的是:

A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或副词时,前置的宾语一般放在这些成分前:

①管仲曰:

“公谁欲与?

②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B注意不要将所有的动词前的疑问代词都看成宾语,有的可能是状语,比较:

①嗟乎!

如仆尚何言哉!

尚何言哉!

②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③沛公安在?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⑤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荀子·非相)

⑥祭仲专,郑伯恶之。

使其婿雍纠杀之。

将享诸郊。

雍姬知之,谓其母曰:

“父与夫孰亲?

”其母曰:

“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遂告祭仲曰:

“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

”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

公载以出,曰:

“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左传·桓15)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在形式上必须有否定词。

否定词有:

无(动词)、莫(代词)、不、弗、毋、勿、未、否、非。

古代汉语中否定句中如果是代词作宾语都放在动词前面。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③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

④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⑤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左传·定13)

⑥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

“莫余毒也。

由上述例子可知,这种宾语前置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A宾语必须是代词,如:

不己知—不知人

未见力不足者—未之见

这里应注意,有些词虽然有一定的称代作用,并非代词,也不前置:

①子曰:

“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

“何为其莫知子也?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B全句必须是否定句,比较:

告我—不我告、知尔—不吾知。

所谓必须是否定句也就是说句中必须有否定词“不、未、毋、莫”。

为什么不说“弗、勿、非、无、否”呢?

“否”用于独词句多,或与“是”连用;“非”是否定整个谓语;“无”本身是动词,而“弗”、“勿”一般不带宾语。

如果“弗”、“勿”带了宾语同样要前置,如:

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之不明也。

(韩非子·孤愤)

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一样,否定句动词前如果有副词或助动词,前置的宾语一般也放在它们前面:

①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②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

(庄子·徐无鬼)

③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庄子·人间世)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严格,例外多一些,如:

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②知谓黄帝曰:

“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

3.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

在上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前,再在提前的宾语后面用代词“之”、“是”等复指:

①姜氏何厌之有?

②鲁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③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

④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这种前置的宾语有时还再加上一个表示范围的“惟(唯)”,构成“唯(惟)……之(是)……”格式,这种格式突出了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语气更强:

①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

②鸡鸣为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③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惟有理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

在西周后半期,用来复指的除了“是”、“之”外,还有“焉”、“斯”等。

如:

①朋酒斯享,曰杀羔羊。

(诗经¡¤豳风¡¤七月)

②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

到了春秋初期,用来复指的代词才固定下来,先是以“是”为主,后是以“之”为主。

如果前置的宾语本身是代词,则用“之”复指:

①“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

②谚所谓:

“唇亡则齿寒。

”其斯之谓与?

有时代词宾语直接提前而不复指,注意不要混淆。

如:

①寡人是问。

②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③谚所谓“室于怒而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二、动量表示法

动量即动作行为的数量,即动作行为发生了几次。

现代汉语表示动量,一般是将数量词置于动词后,构成“动+数+量”式。

如:

打了三拳、读了五遍、跑了两趟。

上古汉语名量词少,动量词基本没有,要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通常有两种方法:

1.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逐之,三周华不注。

③禹三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

④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苏洵《六国论》)

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⑥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以上可以用“先秦无动量,数词直作状”来记忆。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加一个动量词并把它变成补语。

2.为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把数词移到句尾,在数词前加“者”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庄子·胠箧)

比较:

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

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③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战国策·齐策)

“者”字前面的变成主语,后面的变成了谓语。

 

第九章古代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