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常见文言虚词释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51823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高考常见文言虚词释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高考常见文言虚词释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高考常见文言虚词释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高考常见文言虚词释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高考常见文言虚词释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高考常见文言虚词释疑.docx

《中高考常见文言虚词释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高考常见文言虚词释疑.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高考常见文言虚词释疑.docx

中高考常见文言虚词释疑

(一)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二)作代词。

同“尔”,译为“你的”。

(一)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可译“他”“她”“它”等。

2.第一人称,译“我”

(二)作动词,可译“往”“到......去”

(三)作助词

1.译“的”。

2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3.调整(凑足)音节,无实义。

4.用在主谓结构中,消句子独立性。

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作动词1.译“做”、“成为”等。

2.作判断词“是”用。

(二)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为着”“为了”。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3.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三)作助词。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二)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一)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3.作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4.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三)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一)作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祁使等语气。

译“了”“啊”要视具体情况定,或不译。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不译。

(二)作副词,表示反复。

作介词

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在……方面”“到”“从”“自”。

3.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由于”“因为”。

4.表示比较,译“比”。

5.表示被动,译“被”。

(一)作语气助词,用在句末

1.表疑问。

可译为“吗”“呢”。

2.表测度,可译为“吧”。

3.表感叹,译“啊”。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具体用法见“于”。

(三)作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四)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一)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二)作代词

1疑问代词,译“哪里”“怎么”。

2.指示代词,译“此”“这”。

3.人称代词,译“他”“它”。

(三)助词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四)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一)代词,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二)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若……者”,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三)作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常与“也”呼应。

2.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3.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3.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二)作名词,译“处所”。

(三)“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译“……的原因”“用来……”。

1.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2.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文言文虚词复习训练

分析下列各虚词的用法,并进行归纳:

(一)而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5.朝而往,暮而归。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7.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9.秦师轻而无礼。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余闻而愈悲。

12.而母立于兹。

(二)之

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2.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7.如欲之南海,何如8.诸将请所之。

9.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10.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1.其上以构脂、腊和石灰之类冒之。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14.何陋之有?

15.句读之不知。

16.君将哀而生之乎?

17.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8.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19.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0.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三)者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3.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4.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6.客何为者?

7.言之,貌若甚戚者。

8.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9.陈胜者,阳城人也。

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3.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4.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6.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7.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四)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6.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8.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

9.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

10.居则曰:

“不吾知也!

(五)于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乃设九宾礼于庭。

3.燕王欲结于君。

4.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5.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9.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

10.受制于人。

11.不拘于时,学于余。

「于是」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于是余有叹焉。

(六)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3.不赂者以赂者丧。

4.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5.属予作文以记之。

6.杀之以应陈涉。

7.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0.樊哙侧其盾以撞。

11.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1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13.屠惧,投以骨。

14.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5.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6.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7.皆以美于徐公。

1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9.固以怪之矣。

20.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

(七)焉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7.犹且从师而问焉。

8.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八)为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3.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4.故为之说。

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5.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6.以六合为家,函为宫。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9.窃为大王不取也!

10.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2.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3.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

1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5.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1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1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8.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9.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九)所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某所,而母立于兹。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

1.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十)虽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3.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

4.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5.虽曰天命,岂非人哉!

(十一)其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5.行千里,其谁不知?

6.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十二)何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如太行、王屋何?

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今日之事何如?

(十三)乎

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2.壮士,能复饮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