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最后冲刺必背区域地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49877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最后冲刺必背区域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最后冲刺必背区域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最后冲刺必背区域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最后冲刺必背区域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最后冲刺必背区域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最后冲刺必背区域地理.docx

《高考地理最后冲刺必背区域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最后冲刺必背区域地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最后冲刺必背区域地理.docx

高考地理最后冲刺必背区域地理

高考地理最后冲刺必背(区域地理)

1.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

(1)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西部大开发的条件和重点措施

有利条件

①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能力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②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③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有条件支持和帮助西部地区;④西部地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一些加快发展的经验;⑤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资源利用和市场开发潜力大;⑥西部地区的人民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

不利条件

①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②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③科技教育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生产力水平低

重点措施

①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②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依据;③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开发的关键;④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开发的动力

3.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调配的原因

原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资源多少

气候特征;资源分布

位于××气候区(背、迎风坡),降水少(多);××资源贫乏(丰富)

需求量大小;利用的合理性

工农业发展程度、人口多少、浪费、污染

位于××发达(不发达)地区,人口稠密(稀少),资源需求量大(小);污染、浪费严重

(2)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开源

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求替代资源

节流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节约意识,治理环境污染

(3)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消费能力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线路长短;施工难度

线路长(短),地质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

对环境影响

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调出地、沿线、调入地、有利、不利

经济角度: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资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角度: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

生态角度:

缓解环境压力,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生态效益

4.关联图示法理解“3S”技术的相互关系

“3S”技术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

三者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图中①②表示遥感技术提供影像信息功能,③④表示地理信息系统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⑤⑥表示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

5.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大,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

分布区及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草药材分布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

用不当

绿洲: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6.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7.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区域,但两者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

人类不合理活动——滥垦乱伐;不同点: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冲刷,南方低山丘陵区降水丰沛,侵蚀作用强。

(2)两地水土流失危害对比

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主要原因:

①南方低山丘陵区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低山丘陵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土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两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比

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南方低山丘陵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8.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

举例如下:

大河中下游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9.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时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类活动

影响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

造成入湖营养物质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湿地水量减少、干涸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甚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10.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

不同地区

森林(绿地)的主要作用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的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道路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11.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12.雨林的保护措施

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13.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经验的借鉴

流域综合开发中可以以田纳西河为模板,借鉴以下几点:

①以水力资源综合开发为流域开发核心。

②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加强管理——保证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

③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

④因地制宜地选择栽培作物,由单一经营到综合发展农、林、牧、渔业。

⑤加大开发力度和开放度——以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吸引大量投资。

⑥重视环境保护。

14.水利工程的评价

1.可行性评价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和工程条件。

自然条件

具体内容

资源条件

(水能丰富程度)

落差大,水能丰富

流量大,水能丰富

工程条件

峡谷河段,筑坝工程量小

地质基础好,安全性好

(2)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条件:

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②工程条件:

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2.影响评价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经济效益:

产生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防洪、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上游地区(库区):

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

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15.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背景:

由于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引发“黑风暴”。

2.目的:

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安全,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对策:

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制定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农业新技术,采取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6.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影响

17.美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措施

水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