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41154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docx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docx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

1、呼吸性酸中毒

即高碳酸血症,PaCO2>45mmHg。

主要由于肺泡有效通气量不足,体内CO2蓄积所致。

麻醉期间CO2蓄积的常见原因包括:

麻醉药的呼吸抑制、呼吸管理不善、麻醉器械故障或CO2吸收装置失效等。

2、meyer-overton法则

本世纪初meyer和overton先后测定了常用吸入麻醉药如乙醚、氧化亚氮和氯仿等在橄榄油中的溶解度,并比较它们的脂溶性与全麻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吸入全麻药均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并与其效能成正比。

因此认为全麻药是和神经中的脂质成分发生松散的物理-化学结合,致使神经细胞中各种成分的正常关系发生变化,产生麻醉作用,称之为meyer-overton法则。

3、PCA

即病人自控镇痛,通过特定的PCA控制系统允许病人自行给予一定量的镇痛药物,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控制系统对病人的第二次给药要求不会作出反应,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过量。

当采用PCA时,每当阿片类药物的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时,病人即可自行给药进行镇痛,有效避免了传统镇痛方法不灵活、依赖性、不与时的缺点。

4、癌性镇痛三级用药阶梯

癌痛三阶梯镇痛方案的给药原则是:

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用药个体化、辅助用药。

(1)第一阶梯:

轻度癌痛,第一线镇痛药为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NSAIDs,必要时加用辅助药;

(2)第二阶梯:

中度癌痛与第一阶梯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选用弱阿片类药如可待因,也可并用第一阶梯的镇痛药或辅助药;(3)第三阶梯:

对第二阶梯治疗效果不好的重度癌痛,选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也可辅助第一、第二阶梯药物。

5、TOF

即四个成串刺激,是一串由四个频率为2Hz,波宽为0.2~0.3ms的矩形波组成的成串刺激波,四个成串刺激引起四个肌颤搐(T1、T2、T3、T4),连续刺激时串间距离为10~12s。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正常时,四个肌颤搐幅度相等,但当部分非除极化阻滞时出现衰减,四个肌颤搐的幅度依次减弱。

研究表明,非去极化阻滞时,每串刺激的第四个肌颤搐(T4)和第一个肌颤搐(T1)的比值(T4/T1)与该串第一个肌颤搐和用药前对照值(C)的比值(T1/C)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可以直接从T4/T1的比值来评定阻滞程度,还可以根据有无衰减来确定阻滞性质。

部分去极化阻滞时,虽然四个肌颤搐的幅度均降低,但T4/T1>0.9或接近于1.0。

非去极化阻滞程度增加时,T4/T1比值逐渐降低,当T4消失时,约相当于单刺激肌颤搐抑制75%,阻滞程度进一步加深,T3、T2和T1依次消失,这时分别相当于单刺激肌颤搐抑制80%、90%、100%。

T4/T1>0.75提示临床上肌张力已经充分恢复。

6、FRC

即机能余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残留的气体量。

正常成人男性约2500ml,女性约1600ml。

机能余气量在气体交换中对肺泡气PO2和PCO2分压的变化起着缓冲作用。

仰卧位时,机能余气量减少,仰卧位病人麻醉诱导后进一步减少。

机能余气量增加时,可使吸入麻醉的诱导和苏醒延迟,并使缺氧的改善缓慢。

7、ETCO2

即呼出气二氧化碳曲线。

是使用无创技术监测肺功能特别是肺通气功能的一种方法,可在床边连续、定量地进行监测,为麻醉病人、呼吸内科进行呼吸支持和呼吸管理提供明确指标。

8、CO2排除综合征

高二氧化碳血症病人急速排出CO2可导致低二氧化碳血症,临床表现为血压剧降、脉搏减弱、呼吸抑制等。

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

9、紧闭麻醉

吸入麻醉按重复吸入程度以与是否需要CO2吸收装置分为半开放、开放、半紧闭、紧闭四种方法。

当新鲜氧气流量等于每分钟氧耗量时,呼出气全部重复吸入,必须有CO2吸收装置,称之为紧闭麻醉。

其优点是:

(1)吸入气体的湿度接近于正常,易于保持呼吸道湿润;

(2)可减少体热丧失;(3)可节约麻醉药和氧气;(4)可减少手术室的空气污染。

缺点是:

(1)CO2排出需CO2

吸收装置;

(2)麻醉深浅不易调节。

10、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是指发生在房室结或房室结以下部位的传导延缓或中断,多见于传导通路的病理改变(如钙化、坏死、结扎等)、不应期延长(如洋地黄)或者室上性周期缩短、但房室结不应期延长者。

其心电图表现为:

(1)心律规则;

(2)每个P波均伴有正常波形的QRS波;(3)P-R间期>0.20秒。

11、postoperativecognitivedysfunction(POCD)

即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多发生于65岁以上老年人,好发于心脏手术、髋关节置换、下颌骨折等大手术后,表现为麻醉手术后记忆力、抽象思维、定向力障碍,同时伴有社会活动能力的减退,即人格、社交能力与认知能力和技巧的改变。

轻度仅表现为认知异常;中度为较严重的记忆缺损或健忘综合征;重度则出现严重记忆损害的痴呆,丧失判断和语言概括能力以与人格改变等。

根据认知障碍不同程度可分为轻度认知异常、健忘和痴呆3级。

12、ischemiapreconditioning

临床观察表明:

短暂多次阻断犬冠状动脉前降支,其心电图的变化轻于一次性阻断后,称之为心肌缺血预处理。

可使心肌对抗随后发生的持续性缺血侵袭,且重复进行仍然有效,其保护作用表现在心肌梗死范围缩小、心脏舒缩功能改善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增强。

可能与以下因素的支持有关:

(1)腺苷在缺血预处理中起重要作用,可激活细胞内G蛋白,进一步激活蛋白激酶C(PKC),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2)应激状态下,心肌可迅速激活并合成大量热休克蛋白(HSP),以抵抗各种应激原的作用,产生抗氧化等保护作用。

(3)心肌缺血预处理可产生延迟性的心肌保护作用,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还与HSP和SOD的合成增多有关。

13、intraoperativeawareness

即术中知晓。

全麻患者术后对麻醉手术过程能部分或全部回忆(伴或不伴疼痛)称之,可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

术中知晓对患者术后的行为、情绪与康复过程都有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诱发焦虑不安、濒死感、反复噩梦、不愿与别人谈与术中的不良经历等精神心理症状。

轻者导致神经官能症,重者导致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发生。

14、preemptiveanalgesia

即超前镇痛,是指在脊髓和大脑发生疼痛传递之前通过使用阿片类药物或神经阻滞等,从而抑制疼痛刺激对脊髓和脑内疼痛传递的增强以与对疼痛感知的提高,即抑制所谓“上调”和“中枢敏化”现象,以使机体在疼痛刺激之前即获得较好的镇痛并持续到疼痛刺激消除之后一段时间。

15、CESA

即持续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镇痛。

主要应用于分娩镇痛。

即通过在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分别留置微导管和细导管,分次小剂量或持续经导管注入阿片类药物和局麻药。

此方法最大限度阻滞了子宫和阴道的感觉神经,而对运动神经阻滞则较轻微,可弥补单纯硬膜外镇痛对骶神经阻滞不完善或蛛网膜下腔阻滞过深的缺陷,镇痛起效快、效果好,不影响宫口扩张、胎头下降速度与第一、第三产程时间

,虽延长第二产程时间,但不增加剖宫产率与产后出血、对新生儿呼吸也无明显影响。

16、低流量吸入麻醉是指紧闭法或半紧闭法吸入麻醉时,新鲜气体流量为1L/min(50%O2和50%N2O)。

17、Ⅱ相阻滞

琥珀胆碱静滴30~60分钟或7~10mg/kg,即可发生二相阻滞,发生二相阻滞时50%肌张力恢复延迟。

Ⅱ相阻滞的发生与琥珀胆碱的用量、维持时间、用药方法和配伍用药等因素有关。

静滴琥珀胆碱总量超过1.0g时易于发生二相阻滞,如用量控制在0.5g以下,则发生机会较少。

Ⅱ相阻滞的特征包括:

(1)出现强直刺激和四个成串刺激的肌颤搐衰减;

(2)强直刺激后单刺激出现肌颤搐易化;(3)多数病人肌张力恢复延迟;(4)当琥珀胆碱的血药浓度下降时,可试用抗胆碱酯酶药拮抗。

18、TIVA

即全凭静脉麻醉,是指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与其辅助药来对病人实施麻醉的方法。

此方法诱导迅速、麻醉过程平稳、无污染、苏醒也较快,对于某些特殊的手术(如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肺灌洗手术)与一些存在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TIVA则体现了其极大的优势。

19、Mendelson综合征此综合征首先由Mendelson加以描述,即在误吸发生后不久或2~4小时出现“哮喘样综合征”,

病人呈现紫绀、心动过速,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

在受累的肺野可听到哮鸣音或罗音。

肺组织损害的程度与胃内容物的pH值直接相关,pH>2.5的胃液所致的损害要比pH<2.5者轻得多。

肺组织的损害除与胃液化学性质有关外,还与消化酶的活性有关。

胸部X线的特点是受累的肺野呈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状阴影。

一般多在误吸发生后24小时才出现。

20、SIRS

机体创伤后由于损伤组织、异物和感染等因素激活补体系统、免疫细胞和其他基质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和特异性防御反应,以利机体创伤的修复。

当防御反应失控或过度时,则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从而导致机体内环境失衡,引起器官功能的继发性损害,不利于机体的恢复。

21、PEEP

即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能扩张萎陷的肺泡,纠正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增加功能残气量和肺顺应性,有利于氧通过呼吸膜弥散。

因此,PEEP能有效提高PaO2,改善动脉氧合,降低FiO2,以改善通气效果。

可作为ARDS治疗的一种支持手段,延长患者存活时间,为综合治疗赢得机会。

22、VAS评分

即视觉模拟评分法。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疼痛程度测量方法。

通常采用10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标有“无疼痛(0)”和“最严重的疼痛(10)”(或类似的描述语),以表示疼痛的强度与心理上的冲击,从起点到记号处的距离长度也就是疼痛的量。

VAS也可用于评估疼痛的缓解程度。

在线的一端标上“疼痛无缓解”,而另一端标上“疼痛完全缓解”,疼痛的缓解也就是初次疼痛评分减去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也称之为疼痛缓解的视觉模拟评分(VAP)。

23、大量输血

是指一次输血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1小时内输血大于自身血容量的1/2,或输血速度大于1.5ml/(kg.min)。

可导致机体出现供氧能力下降、出血倾向、枸橼酸中毒、高钾血症、低体温、酸碱平衡紊乱、微小血栓的输入等并发症。

24、心电机械分离

是心跳骤停的一种表现形式,即ECG仍有低幅度的心室复合波,而心脏并无有效的搏血功能。

有人认为心电机械分离(EMD)并无确切定义,除心室纤颤(VF)和摸不到大动脉搏动的室性心动过速(VT)外,凡摸不到大动脉搏动的窦性、结性和室性心动过缓或过速均属EMD范畴。

25、MAC

即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其定义是在一个大气压下有50%的病人对切皮刺激不出现体动反应,此时肺泡内麻醉药物的浓度即为1个MAC。

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当受到强的有害刺激后必须发生一个“全”或“无”的体动反应;

(2)把肺泡内呼气末麻醉药浓度作为一个平衡样点,以反映脑内麻醉药的浓度;(3)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表达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与相应反应间的量化关系来评估MAC;(4)MAC还可量化以反映生理或药理状态的变化,如可以作为一项敏感的手段以确定其他麻醉药、中枢性药物与吸入麻醉药的相互影响。

26、ASA3级

评估标准是:

重度系统性疾病,有一定的功能受限。

3级病人接受麻醉有一定的危险,麻醉前应尽可能做好充分准备,对麻醉中和麻醉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

27、CVP即中心静脉压。

正常值5~12cmH2O。

反映心脏对回心血量的泵出能力,并提示静脉回心血量是否充足。

CVP<2.5

cmH2O表示心脏充盈或血容量不足,即使动脉压正常,仍需输入液体;CVP>15~20

cmH2O,提示右心功能不全,应控制输液量。

但CVP不能反映左心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