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4064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邻补角:

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如:

∠1、∠2。

 

2.对顶角:

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

 

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

 

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如:

∠1、∠3。

 

3.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

 

1.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

 

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

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

 

到直线的距离。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

 

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

 

成8个角。

 

1

 

1.同位角:

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

 

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如:

∠1和∠5。

 

2.内错角:

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

 

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如:

∠3和∠5。

 

3.同旁内角:

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同侧,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如:

∠3和∠6。

 

四、平行线

 

(一)平行线

 

1.平行:

两条直线不相交。

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

a∥b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

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4.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外错角相等。

 

2

 

以上性质可简单说成:

 

1.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命题、定理

 

1.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的组成:

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

 

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3.真命题:

正确的命题,题设是成立,结论一定成立。

 

4.假命题:

错误的命题,题设是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

 

5.定理;经过推理证实得到的真命题。

(定理可以做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五)平移

 

1.平移:

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平移的性质

 

①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

 

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②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

 

3

 

个点是对应点。

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第六章实数

 

一、算术平方根

 

1.算术平方根:

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0的算术平方根为0;

2.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3.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与平方互为逆运算)

 

4.平方根性质:

正数有2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是互为相反数;

 

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立方根

 

1.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数x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2.开立方: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3.立方根性质: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0的

 

立方根是0;

 

三、实数

 

1.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如:

π、√2、√3

 

2.实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4

 

(一)有序数对

 

1.有序数对

 

用两个数来表示一个确定个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

 

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2.坐标:

数轴(或平面)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或数对)来表示,这个数

 

(或数对)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

 

数轴。

这样我们就说在平面上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

 

系。

 

2.X轴:

水平的数轴叫X轴或横轴。

向右方向为正方向。

 

3.Y轴:

竖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

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4.原点:

两个数轴的交点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

 

①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②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③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

 

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三)象限

 

1.象限:

X轴和Y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部分,也叫四个象限。

 

上面的叫做第一象限,其他三个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象限以数轴为界,横轴、纵轴上的点及原点不

 

5

 

属于任何象限。

一般,在x轴和y轴取相同的单位长度。

 

2.象限的特点:

 

①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②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到x轴的距离为|y|;点到y轴的距离为|x|;

 

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③各象限内和坐标轴上的点和坐标的规律:

 

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

(-,-)

 

第四象限:

(+,-)。

 

x轴正方向:

(+,0)

 

x轴负方向:

(-,0)

 

y轴正方向:

(0,+)

 

y轴负方向:

(0,-)。

 

坐标原点:

(0,0)

 

6

 

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

 

y轴横坐标为0。

 

二、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一)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过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和Y轴的

 

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二)用坐标表示平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把原图形向右(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把原图形向上(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并且所含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

有几个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方程组。

如果方程组中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那么这样的方程

 

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二元

 

7

 

一次方程组的解

 

8.2消元

 

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两种解法:

一种是代入消元法,一种是加减消元法.

 

1.代入消元法:

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

 

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

 

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加减消元法: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向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不等式

 

一、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

用不等号(包括:

>、<、≠)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

 

2.不等式的解: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不等式的

 

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

如果a>b,b>c,那么a>c(不等式的传递性).

 

性质2:

不等式的两边同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

 

变。

如果a>b,那么a+c>b+c(不等式的可加性).

 

8

 

性质3:

不等式的两边同乘(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两边同乘(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如果a>b,c>0,那么ac>bc;如果a>b,c<0,ac

如果a>b,c>d,那么a+c>b+d.(不等式的加法法则)性质5:

如果a>b>0,c>d>0,那么ac>bd.(可乘性)

nn

性质6:

如果a>b>0,n∈N,n>1,那么a>b,且.当0

方法则)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方法:

 

可以先把其中的不等式逐条算出各自的解集,然后分别在数轴上表示出以两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为例,①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同向左,就取在左边的未知数的解集为不等式组的解集,此乃“同小取小”②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同向右,就取在右边的未知数的解集为不等式组的解集,此乃“同大取大”③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相交,就取它们之间的值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