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3747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docx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docx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一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针对一定的价值测评目标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评定功能B区分功能C反馈功能D预测功能

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开始。

A幼儿园B小学低年级C小学高年级D初中

3、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自由阶段

4、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和客观标志,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5、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A.中学阶段B.小学阶段C.大学阶段D.青年初期

6、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称为()。

A.道德认识B.道德观念C.道德信念D.道德准则

7、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A.定势B.道德敏感性C.心灵敏感度D.移情

8、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自然情感B.高级情感C.低级情感D.集体主义情感

9、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有时候会表现出言行不一等等。

这反映出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存在着()。

A.不协调性B.不平衡性和可变性

C.不均匀性D.主观性和可变性

10、前苏联心理学较重视研究道德行为,特别是提出了青少年时期道德意志行为具有()的特点。

A.逆反B.协同C.矛盾D.两极性

11、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合作行为,是影响合作行为的一个活跃因素。

A.价值取向B.人格特点C.学习态度D.移情能力

12、能够识别他人情感、态度和观念的能力,称为()。

A.移情能力B.社会观点采择C.角色采择D.共情能力

13、“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幼儿期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14、道德自我教育的模式有:

(1)自我认知模式;

(2)自我控制模式;(3)()模式。

A自我调节B自我体验C同伴辅导D价值澄清

15、衡量()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看个体能否经常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

A自我意识分化B自我意识协调C自我意识平衡D自我意识水平提高

16、辩证思维能力的萌芽在()。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青年晚期D青年前期

17、中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改变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我国现行的教育心理学中,将这一过程划分为醒悟、转变与()三个阶段。

A自新B自觉C稳定D巩固

18、每当品德不良的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以增强他们进行这种行为的频率,这种品德不良矫正操作技术称为()。

A表彰法B阳性强化法C系统脱敏法D负强化法

19、教师在选择德育方法时,应考虑德育的具体任务、具体的情况和学生的()等因素。

A年龄特征B品德基础

C认知水平D接受能力

20、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是()。

A座右铭B立志C自我批评D慎独

二、多项选择题(请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写在括号中。

错选、漏选均不得分,也不反扣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包括()。

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B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

C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D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E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2、()是属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发展阶段。

A前道德阶段B好孩子定向阶段C.自律阶段

D.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E社会约定向阶段

3、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内部条件主要有()。

A.认知失调B.道德情操C.态度定势.D.道德情感E.道德认知

4、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原则有()。

A.重视儿童早期情感培育的原则

B.尊重人的自然情感需要的原则

C.培养积极情感为主的原则

D.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E.维护个体的心灵敏感度的原则

5、道德习惯形成的方式有()

A.提高道德认识

B.模仿与重复

C.有意的练习

D.根除不良习惯

E.自我归因训练

6、良好的同伴关系的作用有()

A.有助于儿童获得必要的社会技能

B.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

C.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D.儿童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E.能促进儿童的言行一致。

7、高中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可以从()等几方面着手进行。

A促进全面认识,完善理想自我

B客观评价引导正确自我认识

C正面鼓励,提高自我效能感

D鼓励交往促进自我意识

E充分尊重,健全自主管理

8、学校环境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A.教学因素

B.学校的学习条件

C.师生关系

D.同伴交往

E.学校的组织气氛

9、品德不良矫正的具体操作技术有()。

A价值澄清法;

B氛围调整法;

C榜样示范法;

D阳性强化法

E活动引导法。

10、运用陶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分别是()。

A、创设良好的情境

B、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C、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D、注意检查和坚持

E、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道德行为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

()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

3、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信念。

()

4、道德情感的产生以人们的道德认识为前提,它是基于人们的道德经验、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之上,对道德行为进评价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

5、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需要外在监督和自己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道德行为。

()

6、社会观点采择分为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

()

7、儿童1-3岁产生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是以使用代词“我”为标志。

()

8、个体自我意识的分化,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生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两个部分。

()

9、真心育人,真信取人,真知吸引人,真理说服人,这是当代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

10、道德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道德信念

2、社会化

3、亲社会行为

4、同伴关系

5、个体自我意识的分化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2、怎样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进行培养?

3、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道德教育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结合教育经验,谈谈如何矫正中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C4、D5、A6、B7、C8、A9、B10、C

11、A12、B13、C14、B15、A16、D17、A18、B19、A20、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2、BDE3、ACE4、ABE5、BCD6、ACD7、ACE8、ACDE9、BCDE10、ABE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四、名词解释

1、道德信念:

指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

2、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掌握该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该社会文化的人格,承担一定角色的过程。

3、亲社会行为:

又称积极性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捐献、援助等等。

4、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5、个体自我意识的分化:

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把自我奉承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或者说个体既把自己看作为观察者,又把自己作为被观察者。

五、简答题

1、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有时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也可以把道德认识看作是对于行为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

在一个人的品德发展中,每一个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

道德认识属于品德的理智特征,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则容易产生盲目性;道德情感属于品德的动力系统,在缺乏足够道德情感的情况下,即便是正确的道德认识也只能成为苍白无力的句子,而诱发不出外显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则是品德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外部表现。

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在正确道德认识指导下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可成为稳定的、经常的推动个人产生相应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最终使个体形成良好而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而当道德行为遇到困难或不能实现时,道德情感则进行调节,或改变行为方式,或改变自己的道德认识。

可见,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的。

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也具有差异性,体现在儿童品德发展中,,可能会出现发展不均衡、知情行不一致的情况。

因此,品德发展过程,也是三者相互协调的过程。

2、

对于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培养,应视情况而定。

较小的儿童合作行为的培养多采用强化、模仿、从众、同伴压力等方法效果较好。

但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对于他们行为的培养应以其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寻求新的策略。

儿童青少年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特点,可通过“价值澄清法”及创设具体的合作情境,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具体方法有在以下两方面:

(一)价值澄清(valueclarification)法:

价值澄清法也称价值辨析法,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拉斯(Rath.L)经西蒙和哈明(Simon,S.和Harmin,M.)等加以发展的一套教育方法,目前在美国的中小学应用较多。

它是价值辨析理论提出的一种关于培养价值观的教育方法。

它是指在别人的帮助下进行价值观辨析。

具体过程是个体在别人帮助下,对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式进行考察,揭露并解决自己自己的价值冲突,做出自由的价值选择,估价所作的选择,并按照体现出本人的价值选择的方式行动。

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去诱导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他可以把自己的观点作为范例而不是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提出,也可以通过提问或组织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