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0290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

《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与货币制度.docx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主要内容

一、如何理解货币的定义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根据货币的功能来定义的,他们认为,货币就是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通货(现金),即钞票和硬币,都符合这个定义的,因而是货币的一种。

大多数人所说的货币是通货。

因为支票在购买付款时也被普遍接受,所以支票账户存款就也被看成货币。

此外,还有旅行支票或储蓄存款等信用工具,也能迅速方便地转变为通货或支票存款,用来支付货款,发挥货币的功能,所以,货币定义包含一系列东西,而不是精确的某一样东西。

二、货币层次的划分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一般情况下,可以把货币作如下层次的划分:

(一)M0(现金):

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而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

(二)M1(狭义货币):

由M0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

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是同现金一样最具有流动性的货币。

各种统计口径中的货币通常是指M1。

M1作为现实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

(三)M2(广义货币):

由M1加上准货币构成。

所谓准货币,一般是指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准货币本身不是真正的货币,但是它们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

当然,各国具体的货币层次的划分会比这复杂一些,例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国的中央银行)现在公布四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其基本内容为:

M1=流通中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如NOW账户,ATS账户等)

M2=M1+储蓄存款(含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小额(10万美元以下)定期存款(含零售回购协议)+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下)+调整项

M3=M2+大额(10万美元以上)定期存款+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上)+所有存款机构发行的回购负债(隔夜的和定期的)+欧洲美元(隔夜的和定期的)十调整项

L=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储蓄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短期政府债券等)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确定并按季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

具体的划分方式为:

M0=流通中现金

Ml=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三、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具有三个基本功能:

交易的媒介、计算的单位和价值的贮藏。

在这三个功能中,交易媒介是把货币与诸如股票、债券或房屋之类资产区分开来的主要功能。

1、交易媒介。

在经济社会的几乎所有市场交易中,以通货和支票形式出现的货币都是交易媒介,这就是说,人们用它进行商品和劳务的支付时,省去了用商品和劳务进行直接交易所耗费的大量时间,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

2、价值尺度。

货币的这一基本职能是指人们在经济社会中用它来计算商品和劳务的价格。

如同用公斤称重量,用公里测距离一样。

以货币作为计算单位,减少了价格的数目,降低了的交易成本。

当经济日趋复杂的情况下,货币作为计算单位的作用和好处就愈益显著。

货币作为计算单位的另一个好处是,它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信息,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都知道,潜在的贸易机会在哪里,进而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

3、价值储藏。

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是指它是一种超越时间的购买力贮藏。

人们利用价值贮藏功能将收入的时间和支出的时间分离开来。

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想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将它花光,而希望在适当的时间或确定的需要时才进商店去买东西,所以货币的这一功能非常有用。

货币作为价值的贮藏也不是独一无二的,任何其它资产,不管它是股票、债券、土地、房屋、艺术品,还是珠宝等,都可以作为贮藏价值的手段。

因此,任何形式的货币,都具有价值储藏的功能,但是具有价值储藏功能的东西,却未必是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优劣取决于物价水平的高低,因为它的价值(购买力)是由物价水平确定的。

四、货币形式主要的演变阶段

在几千年的岁月中,货币的形态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演变过程。

1、古代的货币。

在古代,一般是用在交换中大量出现的商品作为货币,如贝、牛羊、烟草、可可豆等商品被用作货币的记载。

2、铸币。

铸币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3、银行券与国家发行的纸币。

银行券是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发展而首先在欧洲出现于流通中的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

与银行券同时处于流通中的,还有一种由国家发行并强制行使的纸制货币,有的国家所称的“纸币”即专指这种钞票。

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也是采用不兑现银行券形式。

4、可签发支票的存款。

银行的客户可依据存款向银行签发支付命令书�支票,来实现支付的目的。

可用于转账结算的存款,与银行券同样发挥货币的作用。

所以,这种可签发支票的存款被称之为“存款通货”。

5、电子货币。

通俗地讲,电子货币就是采用电子形式的货币,换而言之,货币的形式不再是纸(纸币)和金属(硬币)而是电子载体中所包含的信息。

就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来讲通常有两种情形:

电子资金转帐和电子现金。

电子资金转帐,是指以各种各样的电子工具为基础,从银行存款中取钱和进行银行存款转帐,人们习惯把电子资金转帐称为“电子货币”。

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需要银行或中央银行作为服务的中介。

电子现金,只是将已有的电子货币提供进行了某些延伸,使得客户和一些企业能够享有银行多年以来就已拥有的某些能力。

电子现金主要有电子钱包和在网上(比如Internet)对客户提供电子现金服务两种形式。

五、货币制度主要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确定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为创造有秩序的、稳定的货币流通体系,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各个国家先后颁布法令和条例,对货币流通作出种种规定,形成统一的、稳定的货币制度。

一个国家的货币制度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1)货币的种类;

(2)货币材料;(3)货币单位;(4)货币的发行与流通;(5)货币支付能力;(6)黄金储备。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本章主要内容

一、如何理解信用这一概念,它与一般商品交换的区别是什么?

信用是建立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概念,在经济学中的信用是一种体现着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

它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以偿还为前提条件,到期必须偿还;二是偿还时带有一个增加额-利息。

换句话说就是,信用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而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

当然在现实中也存在不支付利息的借贷行为,但这种借贷行为往往附带一些其它的非利息收入,如支付的便利、某些获得贷款的权利等,这些都是一些变相的利息支付,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信用行为。

信用由于具有到期偿还和支付利息的特点,从而与一般商品交换有较大的区别,一般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商品的所有权通过交换而发生转移,买卖双方都保留价值,货币在其中执行的仅仅是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借贷行为则不然,借贷物被贷出时,价值作单方面的转移,只是借者除了归还本金外还要支付利息,货币在其中执行的是支付手段的职能。

二、信用是如何产生的?

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

首先,信用是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更多地被运用于商品交换中,现金交易使商品交换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市场主体的生产周期不完全一致,从而可能在实际中出现某一商品购买商因自己的商品尚未卖出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货款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赊销,即延期支付这一新的交割形式就出现了。

其次,信用行为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这是因为在信用行为中商品的转移与价值的转移是不同步的,如果人们对执行支付职能的载体-货币不认可,那么这一新的交易形式就不可能存在下去。

当商品的让渡与它的价值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后,信用就产生了。

三、信用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信用产生后,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形式。

其主要经历了高利贷和现代信用两个主要的信用发展阶段。

1、高利贷阶段。

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前信用主要是采取高利贷形式存在的。

高利贷信用是高利贷资本的运动形式。

高利贷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高利贷信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高利贷信用的利率特别高。

其次,高利贷信用主要用于非生产性用途。

2、现代信用阶段。

随着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的进行,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

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高利贷却不能为这种新的生产形式提供有力的支持,甚至可以说在当时高利贷阻碍了处于萌芽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从而导致了新兴资本家联合反对高利贷的运动。

新兴资本家们主要从两个方面限制和反对高利贷:

一是利用其所控制的国家政权通过一系列的限制利率水平的法律来打击高利贷;二是新兴资本家们通过建立新型的商业银行来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使得高利贷迅速变得没有了市场。

从此现代信用制度开始成为主流的信用形式,高利贷逐渐走向没落,并主要以典当行等形式存在,但数量已变得十分有限。

四、商业信用主要有哪些局限性?

银行信用是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的?

1、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由于商业信用与商品交换存在的密切联系使得这种信用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企业资本数量的限制。

因为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所以它的规模只能局限于提供这种商业信用的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额。

(2)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由于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因此商业信用的提供是有条件的,他只能向需要该种商品的厂商提供,而不能倒过来向生产该种商品的企业提供。

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银行信用的规模不受货币资本数量的限制。

由于银行所集中使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其所吸收的储蓄等资金,将居民和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金集中起来统一使用,使得银行能提供的信用规模远远地大于商业信用,基本上是银行信用不存在规模上的限制问题。

(2)银行信用不受贷款方向的限制。

由于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因此可以贷放给任何生产部门,不受贷款方向的限制。

由于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大大扩充了信用的范围、数量和期限,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银行信用逐渐成了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但同时商业信用仍然是现代信用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五、什么是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

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发行公债,在借贷资本市场上借入资本。

公债的持有人主要包括个人、企业、银行和金融机构。

国家信用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发行公债。

而所谓的发行公债就是指政府将债券出售给债权人以获得货币资金,债权人或债券的持有人可凭债券到期取得债券的本金和利息。

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两种。

其中,国内信用是指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居民、企业提供的一种信用,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一国的内债;国外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向国外居民、社会团体和政府提供的一种信用,它形成一国的外债。

六、如何理解利息的本质?

利息的本质是理论界争论已久的问题。

对利息本质的解释,各个学派均有着自己的理论观点。

根据这些理论分析的出发点的不同,利息本质理论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利息理论;另一类就是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利息本质论以及后来者在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