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9484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

马原第三章整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唯物史观

(1)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的两种理论形态

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②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心史观的共同本质

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

②认为只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

③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心史观主要缺陷

1、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研究它背后的物质原因(希特勒与二战)

2、只考察少数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2)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作用

(1)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3、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发展作用

(1)人口因素的作用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

◆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决定论(马尔萨斯)

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

①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显著的抑制。

③这些抑制全部归纳为道德节制、贫困和罪恶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例如,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会心理。

(2)社会意识形态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必然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保持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未必与社会存在同步前进,有些领先,有些滞后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不一定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身的特点

▲从横向关系看:

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从纵向延续看:

每种形式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历史进步

▲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是要通过实践,二是要掌握群众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2)从这一原理出发,进行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将社会发展理解为具有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破解了“历史之谜”。

(3)为如何处理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

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核心:

Ø在人与自然之间起中介作用,制约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Ø直接制约着劳动组织形式和劳动方式。

Ø制约着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生产关系的狭义和广义之分

①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②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

(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反映出“物”(生产资料)背后“人与人”(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关系,并成为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划分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

(1)从内容上看:

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厂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两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2)从过程上看:

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相应地,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规律的意义

(1)确立了生产力的历史地位:

生产力标准是判断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原则: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压倒一切的根本任(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

②经济基础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组织

①上层建筑的构成:

思想观念与政治结构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等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权机构等组织形态

②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政权

◆国家的起源: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

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和暴力机构

◆国家的职能:

集中在政治统治并渗透到社会管理

◆国体和政体:

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

◆服务的方向上:

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服务的方式上:

强制与非强制。

◆服务的效果上:

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状况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变革程度

(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4、规律的意义

(1)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的改革。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提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但是在一些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超越一个或几个典型社会形态的情况,还有一些国家或民族出现了一个非典型的社会形态,这些都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