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板书.docx
《归去来兮辞教案板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教案板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归去来兮辞教案板书
归去来兮辞教案板书
这是归去来兮辞教案板书,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归去来兮辞教案板书第1篇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
忠实于原作品。
[教学过程]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
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
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
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
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
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
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
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归去来兮辞》的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
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
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
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
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
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
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
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
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
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
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是相通的。
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相关链接】
1.陶渊明
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唐惟少陵。
(王圻《稗史》)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
卿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
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能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奄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
(苏轼《东坡诗话录》)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
(朱熹《朱子文集》)
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谙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陶渊明大要出于《论语》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
(刘熙载《艺概》)
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
他到底苦不苦呢?
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
他最能领略自然之荚,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陶渊明》)
2.《归去来兮辞》
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
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宇,字字尘外。
(毛庆番评选《古文学余》)
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
《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闲关也。
(王通《文中子·立命篇》)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引自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
南北文章之绝唱。
(宋·洪迈《容斋随笔》)
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
(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3.陶渊明的.艺术影响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李白)
焉得思如陶谢手。
(杜甫)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白居易)
我诗慕渊明。
恨不造其微。
(陆游)
4.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非土族出身,因而很难在当时东晋严酷的士族门阀制度下,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
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
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归去来兮辞教案板书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XX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
“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例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朗读——自由朗读
1、一读——正字音。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