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906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资料.docx

《最新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资料.docx

最新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资料

小饰品店往往会给人零乱的感觉,采用开架陈列就会免掉这个麻烦。

“漂亮女生”像是个小超市,同一款商品色彩丰富地挂了几十个任你挑,拿上东西再到收银台付款。

这也符合女孩子精挑细选的天性,更保持了店堂长盛不衰的人气。

目前,上海市创业培训中心已开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共招收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应届毕业生62人。

§8-2购物环境与消费行为2004年3月20日

图1-2大学生购买手工艺品可接受价位分布1.《禹贡》:

战国时期,华夏地域观念的文本呈现。

分州、贡道、导山、导水、五服。

九州记述有各州的土壤类型、田租等级、赋税等级及贡献物的种类、贡道路线等;三条四列表达了对山川地脉形势的认识;五服设定了自中心天子的王都每五百里一级依次向外的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领域,并规定了其向中央各自不同的服属义务。

三条、四列、九山。

《禹贡》提出的是天下秩序的楷模,是一份大一统王权的地理底图,是后世地理叙述的起点,其中包含重要的地理原则。

九州格局、五服等级、分区定位、中央之尊、向心结构,都是《禹贡》倡导的社会空间秩序。

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山”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山脉大环境的一种基本定性方式,反映了中国山川地脉分布形势。

2.《禹贡》半月刊:

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学生,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

《禹贡》半月刊由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主编,1934-1937年,1935年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

3.《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将政区、物产、风俗、人口统称“地理”。

建立沿革地理的谱系。

行政层级、户口数目、历史沿革、工商衙署、名山大川祠庙位置。

4.“中国”: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5.“九州”: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战国时期的“九州”观念,《禹贡》九州。

另外几种“九州”说:

《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容成氏》、《尔雅·释地》。

九州的秩序:

冀州、中心之地,天子所居。

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汉民族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九州,意即汉地。

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6.山河两戒:

华夏观念与分野知识。

【华夏】区域观念的进一步巩固。

天下山河分成两个大系,这两个山河大系又成为分割华夏与戎狄、华夏与蛮夷的两条地理界线。

北戒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

“华夏”区域观念的进一步巩固。

7.县:

县是中央政府直接任命长官的基层政区,因此划定县的幅员是确定其他层级政区幅员的基础。

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

县起源于王室之“悬”。

最早在王畿周围。

(春秋时期,秦、晋最早存在县,后楚亦设县。

秦、晋县幅员较小,由大夫管理。

楚县幅员较大,由县公(县尹)管理。

秦、晋、楚县均属公室,由国君派大夫管理,大夫对县的控制力量强弱,视公室与卿士的力量对比所定。

8.正史地理志:

以行政区划为纲,以沿革、山川城邑户口物产为目成为官修地理文献的规范。

(大一统思想的集中体现);地理沿革成为地方历史定位的记忆档案;忽略对区域特性和自然事物的关注,行政区划成为主要的地理区域单元;行政区划对文化区域的型塑。

9.双头州郡:

由于奖励军功及封赏来降等原因,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州的设置越来越滥,数目之多,地位之低已与郡相仿佛。

三级政区数目的比例到了非常低下的地步,甚至出现了两郡共管一县,两州合管一郡(或两州、两郡合治一地)的怪现象,被称作“双头州郡”。

10.方镇:

唐代有边州都督充节度使者,其防区称“方镇”。

本来节度使只管军事,没有军人干政的可能,安禄山开了军政民政合一的先例,割据的危险才开始显露出来。

安史之乱中,为了平叛,在全国普遍设置方镇达40余个。

采访使统辖道的权力丧失。

唐后期,经常把观察使和节度使合称作观察节度使或节度观察使,节度使统辖的地区亦皆称“道”(方镇)。

意味着军事上的道与监察区的道渐渐合流,过渡到实际的一级行政区。

唐后期方镇(道)数目大约在四五十之间,每镇(道)辖三四州至十来州不等,每州则统四五县左右。

11.仓漕帅宪:

宋代“复式路制”,每一机构各司其职,中央监控,于是产生了“复式形态”的路制。

仓漕帅宪是宋代的四种监司形式。

漕:

转运使——掌财赋和监察;宪:

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兼财政、劝农等;仓:

提举常平使——本路常平仓、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事;帅:

安抚使——主持一路军政,也兼管民政、司法和财政。

诸监司的行政管辖地域都称为“路”,但各监司的“路”并不尽一致。

四监司的设置,打破历来政区只有单一首长的规矩,形成事权分离而不相统辖的格局。

诸司各有自己的权力圈和权力中心。

12.实土卫所:

洪武年间罢废部分边境州县,建立卫所。

设“卫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所”。

分屯设兵,父子相继,世为军户,控守要害,也兼理地方行政。

实土卫所是指卫所置於不设府州县的地区﹐辖民户兼理民政﹐能自成区域的一种地方行政机构。

13.四至八到:

四至八到古代地理图书,用“四至”(东、西、南、北四正)或“八到”(合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表示州县方位距离,合称“四至八到”。

14.古墨今朱:

贾耽的《海内华夷图》以颜色区别古今地名、开创了我国地图史上以朱、墨分注古今地名的先例。

双色注记的制图技术,为编制历史地图、准确反映行政区划变动以及地名沿革提供了可靠的技术。

在历史地图上用黑色标示古代的地名,用红色标示现代的地名,以便于读者区分古今地名和了解地名沿革状况。

15.竺可桢:

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开创了中国历史气候研究。

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奠基人。

16.物候学:

它是对周期性生物现象的科学研究,如与气候状况相关的植物开花、动物迁移。

17.瑷珲—腾冲线:

胡焕庸线,一条贯穿于中国版图的假想直线段。

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18.四渎:

江、河、淮、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19.八百里洞庭:

“云梦泽”

20.太湖三江:

太湖水排泄入海三条水道。

震泽,是太湖的古名;三江,指的是太湖进入东海的三条主要泄水通道——东江、娄江和淞江。

21.道里广轮:

道里指路程上的距离,而广轮是指土地的面积。

道里广轮是指古人绘制地图时,在图纸上量定实际距离与地图距离、实际面积与地图面积的绘制方法。

22.侨置郡县:

中国东晋南朝为北方流亡百姓所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

东晋政府在他们的聚居之地,以其原住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临时性的地方行政机构,又以流民中的大族担任长官,对流民予以登记和管理。

侨民的户籍是临时性的,不需要承担赋役。

 

23.制图六体:

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在对前人经验作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包括“分率”、“道里”、“准望”、“高下”、“方邪”和“迂直”,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地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4.束水攻沙:

人为地收紧河道,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

一般适用于流量较大的河流,如黄河。

最早使用这种方法治理黄河的是明朝著名水利工程师潘季驯,后人多采用此方法治黄。

25.汇泗夺淮:

是指黄河下游泛滥决口、河道改变,黄河带着大量泥沙汇入泗水后,最终经淮河入海。

这种状况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带来泗水、淮河河道的淤积以及黄河下游“地上河”等问题。

26.统县政区:

唐朝中期以后,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多设置藩镇,派遣节度使进行管理。

节度使最初只是掌管军务,后来就总揽辖区内数州的军民财政大权。

从此,本来军事意义上的藩镇或者道,逐渐成为统辖州、县的实际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

27.直隶州和散州:

元代将州分为两类,即重要的州由行省直接管辖,称为直隶州,与路、府并列,其他由路、府管辖的州,则称为散州,这是中国政区史上首次出现直隶州与散州之分。

明沿元制,州的建制仍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上隶于京师或省(布政使司),地位同府,散州隶属于府。

清代对此作了严格的区分,即直隶州为地方二级统县政区,与府平级,同隶于省,皆辖数县;散州为地方三级县辖基层政区,与县平级,同隶于府,不再领县。

故此,除隶属关系不同外,领县与不领县,成为了清代直隶州与散州的主要区别。

28.《水经注》:

《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9.都布按三司:

布按三司是明朝地方省级行政区中的三个平行的组织,分别为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其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掌军事,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

明代在地方设这三个官属,以使之分权,不致顾地方官权力过大。

30.“山经”大河:

黄河在战国时期之前的旧河道。

31.《洛阳伽蓝记》:

記述北魏都城洛陽佛教的寺廟園林,在歷史、地理、佛教、中西交通、文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

32.图经图志:

圖經大致是一圖一說的都邑圖,如三輔黃圖;此外有地方圖志,如東漢曾有《巴郡圖經》;南北朝出現地方圖經結集。

隋唐時期進一步完善。

先是以圖為主,文字為輔;其後圖說喧賓奪主,遂成地誌,圖成附庸。

33.地方志:

五代及之前的时期:

各个地区的分志体例——《三辅黄图》时期——宋代地理总志时期——《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时期。

志书,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

34.《山海经》:

分《山经》、《海经》、《大荒经》三大部分。

《山经》以洛阳为中心,分东西南北中五方划分山脉走向,并写出山名,山数,各山间距离,其间河流、湖泊,物产,神话祭祀等。

在山川结构中填充了怪物、帝都、帝台、物产等。

《海经》综合叙述各地的传说史事,地理物产,方国、部族、世系、人物等。

论述题:

1.中国传统地理学的特征:

高度人文化

“六部”时代的中国地理之学

“四部”时代的中国地理之学

“七科”时代的中过地理之学

“六部”:

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知识分类脱胎于上古宗教、空间知识附着于人文认识之上

传统地理学“高度人文化”特征之起源

“四部”:

经、史、子、集

分野之学与堪舆之术。

地理知识作为历史记录的内容被书写和整理。

整套知识必然会呈现显著的“沿革”面貌。

政区在传统地理知识中占突出位置。

舆地沿革之学:

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更易。

“七科”时代:

文、理、医、法、农、工、商

被五牛分尸的经学。

清代“经”“史”渐融的趋势。

西方历史地理学科随新学制进入中国,西学渐进。

2.历代政区沿革与地方行政

秦代:

郡县二级制

因袭列国已设的郡,统一后普遍增设新郡,在重要的新开辟区域置郡。

依据自然地理要素中的山川走向为界。

汉代:

郡县二级制

西汉一代,郡县制政区与传统的自然区域、封国区域体系不断调适,最终取代前两者,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间等级化过程。

在多样的文化区上成功地覆盖天下一统的理念。

西汉增设刺史部,刺史“位卑权重”。

从一个虚的监察区转变到实的行政区迈了一步。

东汉诸侯王只有封爵之名,无裂土之实。

王国与侯国和一般郡县无异。

东汉以后的县级政区:

县、邑、道、侯国。

东汉的刺史部有了固定的治所。

刺史改成州牧。

东汉13州。

魏晋南北朝时:

州郡县三级制

三国时期继承了东汉末年的州—郡—县三级体制。

三国时期开始,由于州的数目不断增加,辖境逐渐缩小,地位已不比东汉。

西晋、东晋、南北朝州郡数量不断攀升。

双头州郡、多头州郡,县不过分。

虚封和遥领。

东晋南朝时,盛行侨置郡县。

州郡县政区与政府失去本土,而侨置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