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9043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docx

《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docx

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

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

作者:

黄春荣张丽生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08期

        

        摘要:

近年来我国一直提倡做中国特色研究,但受西方文献影响,国内的人文社科研究大多难以突破西方的研究框架。

我们急需一种能够开发中国特色理论的研究方法。

尽管经典扎根理论以构建新理论见长,但国内运用的基本都是程序扎根,经典扎根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通过回顾扎根理论方法,讨论经典扎根的特点和优势,将其与程序扎根进行比较,强调了经典扎根的重要应用价值。

相较于程序扎根着重于编码过程,经典扎根聚焦于理论的构建,使得最终的结果更加深入。

同时,经典扎根在分析过程中容易突破主流文献观点,产生基于中国情境的特色研究成果。

        关键词:

经典扎根理论;程序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理论开发

        中图分类号:

G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311/ki.16723198.2019.08.086

        1引言

        当代的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都发源于西方,因此文献也主要是西方学者基于西方样本和现象的观察及思考所得出的结论。

例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马克思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等。

这些理论作为学科的经典,一直被广大学者奉为圭臬,后人的大多数研究都继承了这些理论,在上述理论的框架中进行。

然而,当亚洲等非西方国家学者在运用这些理论时,却没有意识到,这些理论立足于西方,解释及解决的是西方问题,在本国却不一定适用。

自上世纪起,有人开始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呼吁非西方国家的研究应该突破西方理論,通过对当地样本的观察,开发情境化理论,解释当地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家越来越关注中国现象。

可是目前中国主流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主要源于西方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这种范式要求学者必须将自己的研究建立于现有的文献基础上,导致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一直无法突破西方的理论框架。

中国学者或是使用西方文献的逻辑来展开中国情境研究,从而得到了许多有形无神、似是而非的结论;或是过度“迷信”西方理论的权威性,盲目地尝试在中国的情境下复制、验证西方文献的研究发现,难以取得真正突破性的成果。

        自2015年起,我国屡次强调学者要做中国特色研究,开发中国情境理论,解决中国独有问题。

但是限于制度和生存等多重压力,重视中国情境、贡献中国情境的理论的研究还不多见。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降低对国外文献的依赖,这就需要引入一种有效的、科学的建构理论的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它包括一些系统而又灵活的准则,指导研究人员搜集和分析质性数据,并扎根在数据中构建新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复杂的量化方法在美国取得主导地位。

量化方法论学者支配了系所、期刊编辑委员会及基金会,社会学执行研究逐渐失去其基础,日益衰落。

而量化研究者虽然能从逻辑上验证由现有理论演绎而来的假设,从而使理论更为精致化,却很少产生新的理论建构。

在此背景下,1967年,社会学家巴尼格拉泽(Barney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Strauss)在研究医院中的死亡过程时形成了一种系统的方法论策略,把认识论批评和行动的实践准则结合在了一起。

他们在著作《扎根理论的发现》(The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1967)中阐述了扎根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为广大进行质性研究的学者提供指导。

        格拉泽和施特劳斯提出扎根理论后,便开始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应用。

格拉泽仍然与他早期对该方法的解释保持一致,把扎根理论定义为一种发现新理论的方法,把类属作为从数据中生成的结果,依赖直接的经验主义,分析基本的社会过程;而施特劳斯则把这种研究方法往证实(verification)的方向发展,发明了系统的分析步骤和新的编码流程。

两大创始人的分歧使扎根理论形成了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法(经典扎根)和程序扎根理论研究法(程序扎根)两大支脉。

        扎根理论进入中国后,成为备受学者推崇的质性研究方法。

但是,目前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所常见的扎根理论研究基本都属于程序扎根。

这是因为相比经典扎根,程序扎根更易上手,只需按照设定的程序操作;而经典扎根对研究者的想象力、能动性与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经典扎根在开发新理论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程序扎根仍然高度依赖文献,在发现中引入文献进行对比论证,难以突破文献框架;但是经典扎根完全依靠数据推动,要求研究人员以空白的头脑进行研究,易获得创新性发现。

        所以,在研究起步晚、文献缺乏、急需做中国特色研究、开发中国特色理论的当下,经典扎根应当大力推广。

本文正是以推广经典扎根方法为目标,通过对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回顾与梳理,分析经典扎根的优势与应用价值。

        2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概述

        经典扎根与程序扎根的研究过程大体相同,因而本文不做重点介绍,只是简要说明,让读者对扎根理论有个宏观的了解。

        通常而言,扎根理论实践包括以下规定成分:

        

(1)根据研究现象,锁定研究对象。

        

(2)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同时进行。

        (3)从数据中而不是从预想的逻辑演绎的假设中构建分析代码和类属。

        (4)使用不断比较的方法,在分析的每个阶段进行比较。

        (5)在每一个数据搜集和分析的步骤都推进理论发展。

        (6)通过记备忘录来完善类属,详细说明他们的属性,定义类属之间的关系,发现他们之间的缝隙。

        (7)为了理论构建的目的进行抽样,而不是为了人口的代表性进行抽样。

        (8)在形成了独立的分析之后再进行文献评述。

        具体到实践层面,研究的第一步是收集数据。

民族志方法、深度访谈以及文本分析都是数据收集的工具。

通过数据了解人们如何理解他们的情境并对其展开行动后,就要展开分析,通过质性编码开始区分、归类和综合这些数据。

编码意味着把标签贴在数据的不同部分,这些标签描述了每个部分的不同特征。

对数据的分析性把握成型后,我们要做初步的分析笔记(即备忘录),记录编码以及所产生的任何关于数据的想法。

通过研究数据、比较数据、写备忘录,我们把最适合、最能解释这些数据的想法定义为尝试性的分析类属。

接下来,要通过理论抽样获取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数据,来检验、完善和补充这些类属。

最后将备忘录进行分类、整合,运用图表等方式建立逻辑顺序,形成最终的理论,并撰写论文。

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

        经典扎根与程序扎根最大的不同在于编码过程。

程序扎根以系统的分析步骤和编码流程见长。

它的编码过程有三级:

开放编码、轴心编码、选择编码,其中在轴心编码阶段有一个编码范式模式,将不同类属联结起来:

因果关系——现象——情境——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

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敏感性,帮助研究者一步步得到结论,但也同时带来了研究的机械化。

许多程序扎根的研究者在编码过程中过度依赖现有文献所提供的理论线索来进行数据分析和编码,导致其研究发现和分析所得理论往往难以脱离原有文献所具有的理论范围。

        经典扎根的编码过程虽然也是三级,开放编码、选择编码、理论编码,但是其实质过程有本质上的区别。

开放编码对研究领域内的经验实质进行概念化,形成实质代码;选择编码则将实质代码通过假设联结起来,整合为结论;理论编码则是将选择编码中形成的范畴进行梳理,形成最终的理论框架。

编码过程中,研究者必须根据他们对数据的深入挖掘,立足数据,推出能够解释所观察现象的基础理论。

这种扎根于数据开发理论的做法正是当年格拉泽和施特劳斯将研究方法命名为扎根理论的原因。

        从编码过程可以看出,程序扎根和经典扎根最大的区别是,程序扎根的学者可以将文献作为数据的一部分,将文献的内容融入其研究所得理論的内容,但是经典扎根的学者只能根据所得数据和对数据的分析及思考推出可解释所观察现象的理论。

这种纯数据驱动的优势在于,研究者可以基于现象本身,开发出能够解释特定现象的情境化理论。

且由于研究者在这过程中只关注现象所提供给他们的理论线索,这种理论大多情况下是全新的,甚至可能是与文献主流观点相违背的。

因此,如要不受限于现有西方文献所定下的理论框架,做属于中国的特色研究,经典扎根比程序扎根有更大的优势。

        3经典扎根理论的特点与优势

        3.1易于开发新理论

        扎根理论的提出,基于格拉泽和施特劳斯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界三种主要趋势的批评:

一是大部分学者习惯于照搬已有学术大师的“宏大理论”,使用逻辑演绎的方法,通过自己的经验研究对其进行验证或局部修改;二是绝大部分人类学和民族志研究仅仅局限于对研究现象进行“印象式”描述,没有形成明确的理论阐述;三是一些研究虽然提出了不错的理论,但没有介绍理论生成的方法、步骤和过程。

扎根理论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它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可操作的方法,指导理论的生成。

        相比其他质性研究路径,例如民族志、现象学研究、叙事研究、话语分析、传记研究等,经典扎根最大的不同是:

研究的目的是从经验资料中生成理论,而不只是描述和解释研究现象。

以民族志研究为例,马林诺夫斯基所确定的民族志研究提出要将民族志学者从书斋驱赶到田野之中,研究人员要有较长时间的实地生活经历,且能够对土著语言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这是为了削弱研究人员的主观偏见,使研究人员进入研究对象的情境之中,真实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

扎根理论和民族志研究有着类似的要求,但不同的是,民族志研究只是针对被研究者的叙事结构、话语特征或生活史进行分析,而扎根理论要求研究者需要时刻保持生成理论的心态,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

        正是由于其不依赖文献、扎根于数据构建理论的特性,扎根理论在科学研究的应用上没有明确的学科领域限制。

它能够在不同学科、不同课题发挥作用,在缺少文献的领域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很多外国学者在研究一些小众问题时都运用扎根理论来开发理论。

例如Bunderson和Thompson在研究为什么高学历的名校大学毕业生愿意从事底薪低社会地位的动物园管理员工作时,就先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收集数据,得出假设内容,然后才基于前阶段研究所得的成果进行定量研究,来确认前期研究发现的普适性。

        在国内,各个领域都有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例如在微商创业者领域。

大学生微商作为中国的新兴现象,缺少研究文献。

有学者运用经典扎根对36名大学生微商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大学生微商们的创业动机、商业模式和创业行为,构建了新的理论。

他们发现许多大学生微商是仅把创业当作业余追求的风险规避型创业者;女性化人格特质可能是成功创业的关键;微商们利用微信平台来扩展他们的社交网络、获得潜在顾客的信任以使这些顾客来购买他们的产品。

经典扎根理论使得学者能够在缺乏文献的基础上顺利展开研究,为之后该领域的研究做出理论贡献。

        还有学者研究农民工家长的教育素质。

目前关于农民工教育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国家政府等宏观层面,较少有从微观层面研究家长个体的。

该课题组运用经典扎根,对6对和13对城市、农民工家长及其子女展开调研,通过比较农民工家长与城市家长的教育方式,发现农民工家长教育素质的特点为:

采用“放养式”教育;教育期望先高后低;亲子关系疏远;教育惯性大。

相比普通的研究发现或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得到,具有一定主观性,或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得到,缺乏基于具体情境的深入探讨,该作者运用扎根理论深度挖掘农民工家长的心理因素,弥补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领域文献的空缺。

        3.2小样本,大数据

        扎根理论学者采用理论抽样的方式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