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8766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docx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docx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教学目的】理解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这篇演讲稿中表达的对学术价值的观点,培养学习科学(学术)的热情;理解“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的涵义,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学术的两面性;论证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科学精神的实质与价值

二、学科特点与学术的关系

三、论证方法

【思考题】

1.“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是否意味着否定终极关怀?

2.文章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的?

对表现主旨有何作用?

一、作者和作品

(一)作者生平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

1882年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

1883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

1884年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在柏林大学教授法律

1894任弗莱堡大学经济学教授

1896年转任海德堡大学政治科学教授

1897-1903年精神崩溃,被迫停止一切教学、研究与政治活动

1903年重返学术界

1910年参与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

1913年因社会学方法论之争退出德国社会学会

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卒

韦伯对社会学在德国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他的知识范围和学术研究视野非常广泛,从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音乐等社会生活领域到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有重要成果。

(二)主要作品

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

3.《支配社会学》

4.《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5.《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

6.《法律社会学》

(三)《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1.时代背景

一战之后,战败国德国的君主制度随战争的失败而终结,1918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退位流亡,1919年初魏玛共和政府宣告成立。

从1917年到1919年的这段时间,对德国来说是一个在社会和政治方面剧烈变动的时期。

在这个戏剧性而又极端重要的时期,韦伯在慕尼黑作了几次演讲,演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他支持经由谈判取得和平,警告大日耳曼运动的危险,他谈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德国的政治重建以及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马克斯·韦伯去世前不久为慕尼黑大学的同学们所做的两次重要演讲是: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韦伯以一位严肃的学者和政治家的身份,科学地、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一个理想的学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和一个诚实、热忱的政治家必须具备的职业伦理。

演讲充满理性主义的教诲,启迪过本世纪(20世纪)几代伟大的学者和政治家,其魅力经久不衰,今天仍被列为西方大学生的必读物。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是德国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韦伯这篇演讲着重要论述的问题是学术的价值何在。

这两篇演讲词被编在一起出版,书名《学术与政治》

2.内容浏览

一、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

德国大学里学术选才机制存在着一种现象:

机遇而不是才干起着主要作用。

而这是很自然的难以避免的事情。

想要从事学术的年轻人,必须对此有思想准备。

二、学术工作中的机遇和灵感

对科学的热情在任何地方都逼不出一项成果来,但热情是“灵感”的前提。

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灵感,取决于机遇,也取决于“天赋”。

而天赋是个性化的,在科学的领地,个性是只有那些全心服膺他的学科要求的人才具备的。

(从事学术需要有对专业的热情)

三、理智化的过程

科学的进步是理智化(祛魅)过程最重要的部分。

在历史上人们曾经认为科学是“通向真实存在之路”、“通向艺术的真实道路”、“通向真正的自然之路”、“通向真正的上帝之路”、“通向真正的幸福之路”,但都被历史一一否定。

四、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以科学为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应当作什么?

我们应当如何生活?

科学没有给我们答案。

因为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对于终极意义,每个人必须根据自己对生命所持的终极态度,或是接受,或是拒绝。

五、学术与政治

大学课堂里没有政治的位置。

真正的教师不在讲台上将任何一种政治态度强加于学生。

因为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呆的地方,他们应当到街上去向公众演说,到能批评的地方去说话。

六、价值的多元性

世界上不同的价值体系有着相互冲突的立场,因此“从学术上”为实践方面的立场作鼓吹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名正直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教会学生承认那些对于他们的价值观而言“令人不舒服的”事实。

七、教师不应是领袖

在100名教授中间,至少有99名不能做行动领域或政治领域的“领袖”。

杰出学者并不具有领袖人物的素质。

如果听任老师在课堂上扮演领袖的角色,情况将会很糟糕,因为大多数以领袖自居的人是最不具备这种角色能力的人。

八、科学对信仰所能做的贡献

科学对现实的和个人的“生命”的作用有:

提供一些实用的技术知识;教会并训练人们的思维方法;帮助各位头脑清明。

作为“职业”的科学,不是派发神圣价值和神启的通灵者或先知送来的神赐之物,而是通过专业化学科的操作,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知识思考。

在课堂里,唯有理智的正直诚实,才是最有价值的美德。

3.本课文在整篇演讲中的地位

一、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

德国大学里学术选才机制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

二、学术工作中的机遇和灵感

从事学术需要有对专业的热情,它是“灵感”的前提。

三、理智化的过程

科学的进步是理智化过程,而不是“通向****之路”。

四、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五、学术与政治

不要用学术去干预政治,大学课堂里没有政治的位置。

六、价值的多元性

学术不为某种价值立场作鼓吹,它应教会学生承认事实。

七、教师不应是领袖

杰出学者并不具有领袖素质,老师不应扮演领袖的角色。

八、科学对信仰所能做的贡献

科学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理性思考。

演讲澄清了历史上和现实中对科学(学术)的作用的种种不切实际的企盼和误解,正面指出科学的价值在于让人们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舒服的),并服务于人们对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理性思考。

这正是科学的精髓:

尊重事实(及其规律),尊重逻辑(理性思考)。

从第三部分到第七部分从不同方面阐述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向艺术,通向上帝,通向幸福,通向自然,人生的终极意义,政治,特定的价值立场,等等。

演讲在理性地分析这些误解的同时,充满了对德国大学生的学术期待,希望他们要有对学术的热情,要做好专业化的准备。

演讲指出了科学(学术)的固有的局限性,但并不是对科学本身的批判。

课文是演讲的第四部分,是对有关科学(学术)的一个误解的澄清。

二、解题

1.“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中的“科学”是什么意思?

它的研究范畴包括哪些学科?

科学:

science=学术(科学研究:

scienceresearch;学术研究:

academicresearch)

科学1=自然科学

科学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科学3=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学科)

演讲词标题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课文第二部分提到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医学、艺术科学、法理学、历史和文化科学。

因此,本课文标题的“科学”是“科学3”的意思,即最广义的科学,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可以用“学术”来替换的。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研究=学术研究。

2.“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中的“终极关怀”是什么意思?

ultimateconcern(终极:

ultimate,最终的,根本的,基本的)

根据课文中提到的这段话:

“这样的假设不能用科学方法来证实。

它只能诉诸终极意义进行解释,而对于终极意义,每个人必须根据自己对生命所持的终极态度,或是接受,或是拒绝。

”理解“终极关怀”的意思,是“对终极意义的关怀”,而不是“最后的关怀”,“终极”是关怀的“对象”,而不是“关怀”的时间或形式。

我们对人类命运与归宿、痛苦与解脱、幸福与完善的思索,属于终极关怀,因为这些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有限的,必然面临生死问题。

但是和其他物种不一样的是,只有人才有思想,才会思考生死存亡这一根本问题;也只有人才会给予人生种种实践以终极性的价值和意义根据,以求克服生与死的尖锐冲突。

终极关怀正是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

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

只有终极关怀才能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紧张对立,才能克服对于生死的困惑与焦虑。

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生死的基本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

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

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

这包括:

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它们在哪些范围上有效?

它们的威权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

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

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

等等。

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威权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是对世界的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

人类需要现实关怀,更需要终极关怀,思想家们为此而前赴后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文化史表明,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是“思想”与“生命”的源泉。

由人的“存在”的时空限定性所决定,“生命”是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价值判断,“生命”的现实关怀是终极关怀的“逻辑”起点。

所以,由现实关怀出发进而解决终极关怀问题,使人类的文明生生不息,得以形成哲学、宗教的文化形式。

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为社会大众祈福消灾的功能,是每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说是每一个善良的人,对人类遭遇的共同苦难的一种特殊的同情方式。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从佛法的角度,从同情的角度,从关怀的角度,用各种不同方式来表达,这应该说是人类良心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爱心的一种表现。

3.“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中的“不涉及”是什么意思?

“终极关怀”不在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内;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终极关怀。

根据以上分析,“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的意思是:

学术研究不能解决“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从深层看它由“对生命所持的终极态度”即人生观、价值观决定,它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不要把科学不能解决的任务交给科学。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所认为的“以科学为业的意义”指什么?

科学研究本身能提供答案吗?

2.作者提出“科学是否有些用处”,是否意味着科学没有用处?

3.科学“没有预设的前提”是什么意思?

4.“这样的假设不能用科学方法来证实”中“这样的假设”指什么?

5.“因其结构而有很大差别”中的“其”指什么?

6.《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一文为了支持“科学本身不能证明它自己的价值”的观点,举了哪些学科的例子作为论据?

7.医学事业的矛盾体现在哪里?

8.艺术品是否与上帝有关的问题为什么不是艺术科学所涉及的内容?

9.历史文化科学如果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存在价值,那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四、课文分析

(一)课文详解和疑难语句

让我们回到正题上来吧。

在这些内在的前提条件下,既然过去的所有幻觉——“通向真实存在之路”、“通向艺术的真实道路”、“通向真正的自然之路”、“通向真正的上帝之路”、“通向真正的幸福之路”,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