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配套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pptx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53594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PPTX 页数:179 大小:28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配套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教学配套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教学配套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教学配套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教学配套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配套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pptx

《教学配套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配套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pptx(1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配套课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pptx

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思想的创始第一节巴黎手稿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诞生地一、手稿中的人类学本体论思想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现代文艺学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创造性地将历史唯物主义人类学本体论研究引进文艺学,将人的审美活动和创造美的能力放在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中,特别是在劳动实践中揭示创造主体的价值。

二、审美和艺术人的自由生命表现1.人类的特性在于自由自觉地活动2.艺术,人的自由生命的确证3.艺术,人的生存状态的确证三、人类劳动与美的创造1.对象化与美的规律2.对象化与美感的产生3.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四、艺术、审美与人的解放1.审美与人的感觉的解放2.审美与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一、对小说巴黎的秘密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评论青年黑格尔派亦称黑格尔左派,是黑格尔逝世以后从他的信徒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政治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有布鲁诺鲍威尔、阿尔诺德卢格、莫泽斯赫斯等。

这个派别在政治上代表自由资产阶级。

第二节神圣家族文艺要表现真实的人性二、文学要描写人物的“非批判的、未来的形象”马克思在手稿中揭示了人类对象化活动的一条普遍规律,即无论是人类的物质创造活动,还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都是一种在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复现自己并直观自身的活动。

三、文学要表现人性的真实文学要如实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包括如实地描写人性,这是马克思评论巴黎的秘密中人物塑造得失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一、从人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理解人类的艺术和审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世界的新方式,在旧唯物主义那里,人作为主体,物作为客体,完全是分立为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被动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艺学变革的理论基础二、文艺学的主体性原则在提纲中,马克思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提出了从主观(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理解现实和全部感性世界的原则。

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人与世界关系上的主体性原则。

三、“人的本质”与艺术的本质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这个问题曾经有不同的说法。

一、人们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和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

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

”第四节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全面创立二、文艺与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定性,指出它是与一般社会意识不同的东西,是表现为思想或观念体系的东西。

三、分工与艺术劳动(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意识的生产”、“精神生产”这样一些概念。

“艺术生产”这一概念虽然是在19世纪50年代正式提出来的。

所谓“艺术劳动”,也就是艺术生产活动。

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思想的成长第一节马克思论艺术的社会本质和美学本质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文学、艺术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为了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马克思、恩格斯重新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写下了七个经济学手稿,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的规律。

二、社会结构与文学、艺术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艺术和政治、法律、宗教、哲学一样,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

马克思明确地把文学、艺术归入意识形态这个范畴,从而指明了文学、艺术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三、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具有高级思维活动,这是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主要特点之一。

因而,人类同它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发生双重关系,一是实践关系,就是用双手去改造客观世界;一是精神关系,就是用头脑去掌握客观世界。

马克思在导言中,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指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第二节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宏观平衡和微观不平衡的辩证统一关系一、资本主义生产与艺术和诗歌相敌对的问题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的观点。

第三节资本主义生产和艺术与审美问题二、自由王国与审美众所周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本质特征作过规定和描述。

在手稿中马克思所表述的私有制的扬弃及人的解放的思想,在他后期著作中被表述为关于人类发展“自由王国”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同拉萨尔关于济金根的论战1848年的德国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背叛而失败了。

许多革命者结合着历史上的国民革命运动在总结这次革命的经验教训。

当时,大卫施特劳斯写了乌尔利希冯胡登诗,恩格斯写了德国农民战争,拉萨尔创作了历史剧济金根。

第四节关于悲剧和现实主义的文艺批评二、马克思、恩格斯论悲剧艺术1.关于济金根悲剧的根源2.关于悲剧人物3.关于悲剧观念三、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拉萨尔写济金根,遵循的是一种不正确的创作方法:

从个别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得出一个认识(不论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进而把这个认识提升为“永恒的和必然的”思想,或曰“普遍精神”,然后反过来把许许多多个别的历史事件都看做是“普遍精神”的具体表现。

四、关于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谈到他评论济金根所依据的原则和方法,他说:

“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

这个文艺批评的原则,在此之前十多年恩格斯就已提出来了。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思想的深化第一节对艺术起源和发展的文化人类学考察19世纪后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进一步对外扩张,广布世界各地尚处于原始状态的部落、民族和群体被发现了,文化人类学也就相应地发展起来。

一、恩格斯论劳动在艺术产生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提出劳动在人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

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创造人本身”的科学结论,从而将马克思的思想具体化了。

二、马克思、恩格斯论原始艺术在人类学笔记和起源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详细论述了原始艺术的形成、演变、特征及其同原始氏族社会的关系。

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发展的主要阶段1.论古代希腊艺术2.论中世纪艺术3.论产生巨人的文艺复兴时代4.论启蒙运动文艺思潮5.论德国古典文学6.论浪漫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不仅提出了“现实主义”这个术语,而且对艺术创作中如何处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观念和形象、倾向性和真实性以及人物塑造中的个性和共性、人物和环境的关系等问题作了阐述。

第二节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化一、论充分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恩格斯在评论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时,既肯定小说“具有现实主义真实性”,又认为小说还“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的”。

恩格斯所说的充分的现实主义,要求“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现实主义的典型和个性的统一恩格斯要求在与环境的统一中塑造典型人物,要求典型人物体现出一定时代的特点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现实主义典型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实主义典型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典型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问题。

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倾向性马克思、恩格斯一贯重视文艺作品的思想倾向性,从19世纪40年代起,他们在对许布纳尔的绘画、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时的革命诗歌和拉萨尔济金根的评论中,就认为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具有正确的思想倾向。

四、巴尔扎克和现实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非常推崇巴尔扎克。

早在1852年,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就把巴尔扎克的作品同共产党宣言相比较。

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并具体阐述了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特点。

一、艺术发展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诸因素的交互作用恩格斯在1894年1月25日致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写道: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第三节恩格斯对唯物文艺史观的全面阐述二、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继承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意识形态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最终要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但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后,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自表现出独立的发展道路和趋向。

这就是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继承性。

三、论唯物史观作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恩格斯在1890年6月5日致保尔恩斯特的信中着重对恩斯特关于挪威文学的观点,特别是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批评。

第一节拉法格的文艺学思想一、拉法格的生平及其论著保尔拉法格(18421911)是法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名的工人运动活动家,第一国际领导人之一。

列宁对他给予高度评价,说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有才能的、最渊博的传播者之一”。

第四章德国、法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艺学思想二、拉法格文艺批评的特点作为一位革命活动家,拉法格把文学批评活动和革命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的文学批评论文都是应时代斗争的需要而撰写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无产阶级党性。

三、拉法格的文艺学思想在拉法格的文学论著中,左拉的金钱一文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从文中对左拉功过的评价和对资产阶级“新流派”的批评中,可以比较集中地看出拉法格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

一、梅林的生平及其论著弗朗茨梅林(18461919)是德国优秀的革命活动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中最卓越的领袖之一,是第二国际时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

第二节梅林的文艺学思想二、梅林的文艺批评原则梅林在他的著名哲学论著论历史唯物主义中阐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

他指出:

“人类精神是依靠物质生产方式,同物质生产方式一起和从物质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人类精神不是物质生产方式的父亲,物质生产方式倒反是人类精神的母亲”。

三、论艺术与无产阶级的关系19世纪下半世纪以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越来越成为决定时代内容和时代发展方向的社会力量。

四、论现代艺术19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人和社会、人和人关系的异化日趋普遍化。

一、卡尔考茨基的生平及其著述卡尔考茨基(18541938)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领导人之一,第二国际著名理论家。

他于1877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881年在伦敦结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担任过恩格斯的私人秘书。

第三节卡尔考茨基的文艺学思想二、论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考茨基在艺术和自然一文中指出,艺术是满足人类审美精神需求的精神产品,而“人的精神不仅具有对多样化的爱好,而且具有一种追求图景的内在统一性,并使这种多样化得到综合的意向”。

三、论艺术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关系在艺术和自然一文中,卡尔考茨基详细论述了艺术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蔡特金的生平及其著述克拉拉蔡特金(18571933)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国际社会主义妇女运动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881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

18921917年任社会民主党主办的妇女报平等主编。

第四节蔡特金的文艺学思想二、论文学艺术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关系在艺术与无产阶级一文中,蔡特金首先从社会制度的变革、时代生活内容的变化等宏观角度论证了提出艺术与无产阶级关系这一命题的历史必然性。

三、蔡特金的文艺批评除了艺术与无产阶级这篇重要论著外,蔡特金的另外几篇作家评论也具有极强的文艺学理论价值。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承上启下的开拓者普列汉诺夫第一节普列汉诺夫的生平和文艺学著述普列汉诺夫的革命活动开始于1876年。

在革命活动初期,他受民粹派的影响较大。

民粹派从19世纪60年代诞生起,就具有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倾向。

一、游戏说的提出最早用游戏的观点来解释艺术起源问题的理论家是康德。

他认为,艺术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是一种不受对象的感性存在和理性概念束缚的自由活动。

第二节艺术的起源及其在阶级社会中的发展二、艺术在阶级社会中的发展艺术的起源,从终极意义上说,是产生在原始人的劳动实践之中。

但是,人类发展到阶级社会后,艺术又是怎样发展的?

它和劳动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美的本质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和结晶。

普列汉诺夫在批判了游戏说、论证了劳动先于游戏、有用物品的生产先于审美之后,他需要回答的是,人类的这种审美意识是怎么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第三节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二、美感的两条件说普列汉诺夫对美感条件的研究,是从批判达尔文美感的生物学观点出发,以主观与客观因素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进行的。

三、美感的特征美感,作为一种对客体对象的感觉认识,它不同于哲学的认识和伦理学(包括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而是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的阐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第四节“艺术的社会心理中介”论二、“社会心理”艺术和社会的中介论普列汉诺夫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清楚地告诉我们,文学、艺术作为思想体系之一,它处在社会结构的最高层,它和构成“基础”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相隔甚远。

在它之下,首先是社会心理,然后才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基础。

三、“艺术的社会心理中介”论的意义普列汉诺夫的这个“艺术的社会心理中介”论有重要的价值。

一、现实主义艺术的真实性原则普列汉诺夫提出,人们对于艺术可以有各种要求,但第一位的要求应该是真实,它是艺术的生命。

普列汉诺夫认为,只有掌握了这条创作原则,艺术才能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腐败现象,社会发展规律才会展示出来。

这样,现实主义艺术就能激励人们为新世界而斗争。

第五节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二、现实主义艺术的思想倾向性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并不是现实主义艺术的目的。

通过真实的描写,现实主义艺术家要以历史自身的面貌来影响读者。

因此,艺术的客观性、真实性才能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共同完成它的社会教育作用。

三、现实主义艺术的典型化原则普列汉诺夫对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倾向性的重视,并没有使他忽略艺术的特殊性。

他在阐述艺术的定义时指出,艺术中的思想和感情,是用形象来表现而不是用逻辑的形式来表现的。

因此,他强调创作时的形象思维和审美时的形象直觉性。

一、对两种文艺批评原则的评述文艺批评是普列汉诺夫所关心的领域。

他的许多重要文艺观点都是在其具有论战意义的批评文章中提出来的。

第六节科学的社会学批评二、对批评家的要求普列汉诺夫根据自己对文艺批评的理解,对批评家的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

第二章列宁的文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上)第一节对民粹派的批判和两种民族文化理论一、对民粹派的批判从19世纪80年代初起,俄国报刊上就出现了关于文艺遗产、文化遗产的争论。

一些人诋毁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遗产,另一些人在“愿意继承遗产”的幌子下,把他们的思想冒充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遗产。

二、关于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1913年10月至12月,列宁撰写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批判了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所鼓吹的超阶级的“民族文化”这一反动谬论,提出了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

这是列宁关于文化遗产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它也牵扯到文化遗产的民族性问题。

列宁在1905年发表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等一系列论著中论述了关于党性其中包括文艺的党性的思想。

列宁关于党性的思想是对马克思党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党性和文艺的方向俄国19051907年革命失败以后,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充斥着灰心、颓丧、消沉和悲观的情绪。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传染上了这种情绪。

他们在政治上走向极右或极左。

第三节反映论和美学论争一、现实主义创作要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恩格斯曾称赞伟大作家巴尔扎克通过自己的作品勾勒出一幅18161848年法国社会生活的“中心图画”,“围绕着这幅中心图画”,“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

第四节“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论二、现实主义作家的主观条件列宁通过评论托尔斯泰,提出了现实主义作家应具有主观条件的主张。

三、生活、实践是现实主义作家世界观矛盾和转变的基础列宁指出,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包括世界观的矛盾,是由他所处的矛盾条件、社会影响和历史传统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由他的生活、实践决定的。

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至1905年俄国革命的时代。

四、批判地继承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遗产列宁在评论托尔斯泰时指出:

“俄国无产阶级正在接受这份遗产,研究这份遗产。

”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都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

第三章列宁的文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下)第一节“艺术属于人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人民巩固苏维埃政权、反击内外敌人的进攻、开展初步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要想建设新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就要有自己的文学、艺术队伍,没有这样一支队伍,一切都只能是空谈。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为建设一支无产阶级自己的革命的文艺队伍做了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

第二节建设无产阶级的作家队伍无产阶级文化派是由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成员组成的。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是于1917年9月成立的文化教育团体。

当时它曾宣布为独立的工人组织,不受克伦斯基国民教育部的管辖。

第三节同“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斗争第四章列宁的战友和追随者的文艺学思想第一节高尔基的文艺学思想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历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

他出身贫苦,是从动荡的社会底层、激烈的革命前沿走出来的第一位社会主义文学家。

一、艺术表现生活的特殊手段1.艺术靠真实的形象来影响读者、观众2.艺术典型的创造3.20世纪应该有新的典型二、艺术生产的原则和方法1.文学史上的两种潮流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三、战斗的、科学的文艺评论1.文学评论工作的意义2.必须努力继承俄罗斯优秀的文学传统一、倡导列宁文艺学思想的研究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是列宁的战友和追随者,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和文艺学家。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发展史上,他占有重要地位。

他关于艺术的社会属性、本质及创作原则的理论是独特而有创见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

第二节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学思想二、批判拉普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确立社会主义创作原则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基本创作原则。

这是批判拉普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的积极成果。

卢那察尔斯基在批判拉普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和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关于文学、艺术的理论卢那察尔斯基关于文学、艺术和时代、社会、阶级、革命的关系的主张,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体裁的论述,涉及文学、艺术的内部、外部规律。

关于文学、艺术和时代、社会、阶级、革命的关系,卢那察尔斯基也有独到的见解。

一、托洛茨基的文艺学思想1.重视艺术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2.艺术与革命等的关系3.批驳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观点4.论述马克思主义与艺术、党和艺术的关系第三节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文艺学思想二、布哈林的文艺学思想1.关于党的文学、艺术政策2.关于如何创造无产阶级文化斯大林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犯有严重的错误。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他是苏联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人。

苏联党和政府对文艺的许多决议和措施都和斯大林有关。

在许多论著中,斯大林论述了文艺问题。

第四节斯大林的文艺学思想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文艺界,“拉普”派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将哲学方法和艺术创作方法混为一谈,同时他们还排斥异己。

“拉普”派的创作方法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学和团结作家队伍的严重障碍。

二、斯大林的其他文艺思想1.在文艺领域里要采取竞赛的方式2.文艺要担负起自我批评的任务3.文艺要正确地描写战争20世纪30年代,为了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为了批判别列维尔泽夫对待艺术现象的庸俗社会学观点,同时由于打破了“普列汉诺夫正统”,苏联文艺界、学术界强烈要求整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文艺论著。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研究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节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走向新世纪、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存的革命真理分不开的。

从19世纪末到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虽然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继李大钊之后,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沈雁冰等人。

第二节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沈雁冰等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上的贡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与中国文艺实际的初步结合第一节革命文学论争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1927年,因蒋介石叛变,中国革命走入低潮。

“这一时期,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围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的时期。

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

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也有两种革命深入:

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

”瞿秋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伟大开拓者,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月革命以后,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史上,在李大钊和毛泽东中间,瞿秋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介人物。

第二节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的贡献与局限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第三节鲁迅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方面的独特贡献一、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审美观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艺术观不是直接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最基本的原著中学习、领会的,他是从全面研究普列汉诺夫思想发展和主要的艺术论著中学习掌握的。

二、关于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文学与政治、文学与革命的理论主张1.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2.文学与政治的关系3.文艺与革命的关系三、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1.真实性2.典型论3.文学创作的情感因素四、文学史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鲁迅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等则是鲁迅给我们留下的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学术著作。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在中国的深化第一节毛泽东文艺学思想的形成一、毛泽东文艺学思想的萌芽二、毛泽东文艺学思想的诞生三、毛泽东文艺学思想的深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的经典文献,它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群众、文艺与革命、文艺创作、文艺遗产、文艺批评等一系列文艺的根本问题,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指针,带来了革命文艺的大发展。

第二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讲话的内容相当丰富、相当深刻,但最富于创造性、最能体现毛泽东文艺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上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生活这两个问题的论述,这也是讲话的根本精神所在。

第三节讲话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一、文艺与群众的关系文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列宁一贯重视并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二、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文艺创作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文艺思想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一、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毛泽东在思考延安文艺界的问题时,把眼光射向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源头,并纵观它的曲折发展,摆出了作为讲话出发点的一个基本事实:

“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这个运动在二十三年中对于革命的伟大贡献以及它的许多缺点”。

第四节讲话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二、开辟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在讲话的结尾充满信心地说:

“今天我所讲的,只是我们文艺运动中的一些根本方向问题我相信,同志们是有决心走这个方向的一定能够把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和全中国的文艺运动推进到一个光辉的新阶段。

”这个预言已经为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历史所证实。

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