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集》读后感3000字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835994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飞鸟集》读后感3000字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飞鸟集》读后感3000字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飞鸟集》读后感3000字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飞鸟集》读后感3000字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飞鸟集》读后感3000字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飞鸟集》读后感3000字三.docx

《《飞鸟集》读后感3000字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鸟集》读后感3000字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飞鸟集》读后感3000字三.docx

《飞鸟集》读后感3000字三

《飞鸟集》读后感3000字(三)

篇一:

读后感3000字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以前偶尔翻读过《平凡的世界》一书,觉得那时候的自己还难以理解。

而今,伴随着自己的成熟,终于在这个寒假里领略了这本书的魅力。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

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

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

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

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

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

是喜剧?

悲剧?

正剧?

也许都有一点。

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是重大的,有一点时肯定的,它给予我一种来自灵魂的震撼。

它改变了青春时期的我。

我的思想,我的行为,我的态度。

真的是无法言语,只记得那段时间自己好像很麻木,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内心充满着各种幻想。

我开始变得多愁善感了,我感觉世界事多么的美好。

一切都和以前看到的不同了。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认为我的境界应该是上升了已成的。

是以往的我,充满怒分。

看完这本书,我平静了下来,我开始用心去感悟这个世界。

我吸收着新鲜的空气,眺望着远方的天空,真是心旷神怡。

路旁的野草似乎有了生命,天上我飞鸟似乎能够与我交流。

什么是幸福,我想这就是一种吧。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提高的确是个很好的口号。

可是当前这个社会明显是偏重与物质文明的。

大学读书三年了,我感觉我的确变了很多。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实在是太难了。

我们有太多的束缚,如宿友都找到了女朋友而你没有时,同学都去聚会而你缺席时,别人都在狂欢而你却一个人静坐时,你还能从容的享受精神生活吗?

尽管你不喜欢聚会,不喜欢唱歌,但是你别无选择。

无奈,的确。

这就是生活,有得有失。

当少平得知小霞死亡的

消息时他能接受吗?

当少安收到润叶给他的那封告白时,他的痛苦你能理解吗?

生活真如歌德所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在推着石头到达山顶,然后石头滚下来,我们接着把它推上去,周而复始。

孙少平是幸福的,因为有田晓霞的出现。

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到一起,他们都是幸福的。

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点,他遇到了田晓霞。

然而,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孙少平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

少安是平凡世界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我是这么认为的。

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了极致。

我甚至感觉少安就是身边的某一位人。

他小时候因为无钱读书而退学,他与润叶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惋惜。

是的,没有浪漫。

少安,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

对于家他没有一点点的自私。

为了家里能够维持下去,他放弃了润叶。

尽管书中说他对润叶是一种兄妹之情,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接到润叶给他告白信时他的那种喜悦,甚至抓狂。

润叶这么好的人,少安没有理由不喜欢。

只是我们的少安责任心太强,他在潜意识李认为自己给不了爱人幸福,因此他不敢去谈爱情。

他只有婚姻,没有爱情。

他的老婆必须是能够与他一起撑起这个家的。

再说到少安的事业,可以这么说,少安是一个很精明很勤劳并且思想很先进的人。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够发家致富并不超出我们的意料,他的经历却是几经坎坷,几度起伏。

多么的现实啊,付出才会收获。

有得当然有失,事业上如日中天时他的妻子却病入膏肓。

这又是平凡的世界一大绝笔。

少安和少平是这部小说的男主角,他们是整部小说的灵魂,却又是整部小说里最不幸的一对兄弟。

他们的命运就是每当一个人幸福安稳的时候,那么另一个人的生活就一定会惨淡不堪。

他们两个人性格差异十分巨大,少安自小就有很强的家庭责任感,以至于后来在分家的时候犹豫不决;而弟弟少平却是个充满理想的人,他虽然也深爱他的家人,但是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追求,所以他才背井离乡,拒绝与哥哥合伙办厂。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希望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而且他们这种想法还是当时神州大地上各行各业的人的想法,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小说才能称得上是“平凡的世界”吧!

少平与少安相比,少平无疑是作者付出笔墨更多的一个。

我们也往往因此而忽视了少安。

对于他们两个,我更喜欢少安。

少安生活的曲折并不比少平平坦。

只是由于少平的经历更加的富有激情而让我们

的目光投向了他。

事实上作者也有意的把他们两人做了比较。

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

他们二者之间思想的区别,注意,这本书具有时代转折性。

他们的青春处于不同的时代,少安的青春是一个十分混乱,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中。

而少平的青春时期,改革开放开始萌芽到彻底实施,这注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少平注定了要走出去。

时代的不同决定的他们是想的局限性不同。

少平最成功之处是突破了时代局限性,他的思想更加开放,也更加的有点“自私”吧。

至于兰香与金秀这一代,应该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开放,富有激情,敢作敢当。

再也不用偷偷摸摸的谈年爱了,穿牛仔裤,染头发成为了他们的时代特色。

80年代与70年代根本没有可比性,差距太大了。

关于少平,我认为他们的爱情有点不平凡,有点牵强。

如果说他们有缘分,那么他们谈恋爱也说得过去。

但是感觉总有点别扭,对于少安来说,他也必须舍弃点什么。

之前,少平说他的理想是到一个没人的地方苦役,当晓霞来到矿井找到他后少平对晓霞说:

他要报考局里办的煤炭技术学校,准备重新学习数理化,以便参加考试。

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迫切的说出他的计划。

我想他在潜意识里也为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感到担忧,他迫切的想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为此,他不得不对他的理想做出妥协。

到最后,晓霞牺牲后,他还是去重拾他的理想了。

是的,也许路遥也不知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让他们之间一人离去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任何书中主人翁是不能死的,所以我们的晓霞注定成为了牺牲品,为成全主人翁的完美而牺牲的。

从而也锻造了一部凄美爱情。

向来凄美的爱情更能打动人心,所以晓霞啊,可惜了。

书中还有一人,跟少安一样,我非常的喜爱,那就是我们可爱的润叶。

为什么我会喜欢她呢?

因为他的善良,还有他的坚强。

润叶与少安不能在一起不是他们的错,是这个时代的错误。

润叶相对来说更加的积极,她是主动示爱的,可是结果让他措手不及。

她难以接受,润叶对感情是极为专一的,这也决定了她注定要承受痛苦。

她很平凡,在少安结婚后她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在长辈们的压力下,她冲动的屈服了一次。

可是之后她再也没有屈服过,她并没有接受他的丈夫。

直到李向前失去双腿,她的大爱无私终于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真正的

大爱无私啊!

令人钦佩。

如果在一个好一点的时代,他与少安就是天生一对,他们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生活没有如果,他们的命运告诉了我们。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受制于这个时代。

我们不能完完全全的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我们要做的是怎样让我们更幸福。

有远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这只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一种途径。

哲学上讲的社会最终发展形态也并不让人有多少期待,因为它太远了,远到我们穷尽一生都不可达到时也就没必要追求了,我情愿不做伟大的人,不做英雄,也不可丢下我当前所追求的幸福。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是一本好书,因为他的人物以及情节都刻画的很真实。

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体验着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

看后让人很受启发,回味无穷。

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人阅读的书,至于一些作家对这本书的批判,我想这位作家一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作家。

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这本书真正意义上的高明之处。

这本书不单单从文学上能够诠释的了的。

红楼梦开始为什么不走红,因为他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发觉。

《平凡的世界》在以后的某段历史也许会成为像红楼梦那样被很多专家研究的书。

它的价值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代人的启发,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书。

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书!

不是那些读了以后毫无感觉的书。

你们是否认同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

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

但是,也许下一个孙少平,正在我们的身边。

篇二:

《飞鸟集》读书心得

《飞鸟集》读书心得

《飞鸟集》出自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笔下。

读他的诗,我感受到的是在喧嚣的尘世中的一种宁静、一份超然。

飞鸟带给我一场心灵的洗礼,使我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一份清明。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扮演的角色,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他人,也不必去抱怨世界是多么的不公平,只要尽心尽力的把自己的角色演好。

我们总是会不满于自己现状的角色,老想去尝试一下别人的角色,可待到别人的角色很难再演下去时,才发觉自己原来并不适合这个角色。

所以,我们应该作属于自己的角色。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人物。

有的人见别人穿的是名牌时尚,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豪华巨宅,坐的是华丽大奔,和自己一比差了一大节,心底就会有一种烦恼,痛恨自己为什么是个小角色而别人却是大人物呢?

我觉得“当你发现自己不能成为居里夫人或者比尔·盖茨的时候,生活并没有结束,你还有过上好日子的可能性。

只有当你为此终日烦恼,彻底绝望的时候,好日子才在你面前关上大门”。

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的演好自己的角色。

萨特说:

“是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这说明人生的结果如何取决于我们的努力过程。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下业务知识,为自己的将来奋斗。

篇三:

读后感(3000字)

《文化的价值》读书笔记

经管051陈婷

一、写作动力及作者背景介绍

20世纪已经成为过去。

在这个世纪中诞生了一些非常伟大的哲学家。

如果我们列举一下这样的哲学家的名字,那么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

如鹰鹫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深沉有神,举止灵活有力,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没有恋爱,没有婚姻,没有朋友?

?

这就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革命中神话般的英雄。

还有,一个同性恋者,抑郁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随一生的“自杀情结”,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

?

这也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分析的天才。

有的人进而将他看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

还有人将其看成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本文将从他的文化著作《文化的价值》入手对其生平和思想做一简单的介绍。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有钱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当地做钢铁生意的大商人,母亲是很有艺术素养、很有艺术造诣的家庭妇女。

维特根斯坦兄弟姊妹有8个,他排行老小。

维特根斯坦生活在一个精神与物质都富有的家庭。

他的母亲经常在家中开音乐晚会,出席这种家庭音乐晚会的都是些名人,例如勃拉姆斯。

维特根斯坦从小也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

维特根斯坦接受教育的经历也很普通。

他先是在家中接受启蒙教育。

他在14岁时才开始到异国他乡求学。

先后在奥地利林兹、德国柏林、英国曼彻斯特上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空气动力学(毕业设计:

飞机发动机螺旋浆)等专业。

在学习期间对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先后读过(英)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德)弗雷格的《算术的基础》,并前往德国耶拿拜访数学大师弗雷格。

结果弗雷格在见到维特根斯坦后,认为英国人罗素更适合回答维特根斯坦的疑问。

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天赋表示肯定,同意指导维特根斯坦从事数理逻辑的研究。

不久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维特根斯坦当时刚好回到维也纳,就作为奥匈帝国的自愿兵(炮兵)与俄国人打了几年的仗,后来转向意大利作战。

1918年11月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

第二年8月维特根斯坦被释放。

从1911年维特根斯坦对数学问题感兴趣算起,直到1918年他的早期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定稿,维特根斯坦这七八年始终对数学的哲学基础、逻辑基础有着极大的兴趣,并保持始终如一的思考。

《逻辑哲学论》于1921年在德国的《自然哲学年鉴》第14期上发表,此后维特根斯坦认为自己已经完成哲学思考,带着这种想法他到了奥地利的山区小学去教书。

他教小学的时间有七年。

结束小学教学生涯

后他回到城市生活,并于1929年重返英国剑桥大学,这时维特根斯坦已经因为他自己的早期哲学代表作而成为名人,几个月后,他直接以《逻辑哲学论》这本书申请并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就留在剑桥大学教书。

从1926年起直到1936年,他与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来往较密切。

维也纳学派自认为读懂《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并从中引申出本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

维特根斯坦于1929年重返剑桥大学,又开始从事哲学研究,于1951年病逝。

他前期的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1921)。

他后期的主要著作为《哲学研究》(1953),他在写作、思考过程中写了大量的笔记,被辑录在《哲学评论》。

《哲学语法》、《蓝皮书和褐皮书》、《关于数学基础的议论》。

《关于心理哲学的议论》、《片断》等书中,临死前写了《论确定性》。

正是因为维特根斯坦具的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非同一般的生活经历使其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

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

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

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

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愛

奧地利文藝評論家卡爾·克勞斯(karlkraus)的著作。

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

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warren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

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鋼琴家。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大约相当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g.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

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

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

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4],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维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他在《哲学研究》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重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

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师或朋友的帮助。

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

他的老师或朋友,如經濟學家皮耶羅·斯拉法[5]则使他接触到語言社會性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安静的逻辑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净的逻辑世界,面向喧闹的日常语言交流世界。

二、主要观点

从《文化的价值》这本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维特根斯坦是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

说他是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首先是由于他具备了理想主义者的公认条件:

有着不同凡俗的却难以实现的远大理想;有着为理想献身的热情和实践;有着与现实社会抗争的勇气和智慧;以及有着实现理想的具体方法和这些方法对后人的启示等。

毫不夸张地说,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就是为他的理想不懈努力奋斗的一生。

当然,他的理想并不是要建造某种远离尘世的理论大厦,也不是要哗众取宠地树立自己的个人形象。

相反,他的理想只是要“让一切保持原样”:

让思想和生活都远离哲学家们的打扰而恢复它们的本来面貌;让哲学家对自己的工作有“自知之明”;让每个人都能做到诚实、善良,不违背自己的意志行事。

这些看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也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它们却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特别是哲学家)都需要认真对待的,因为现代社会已经使人们变得愈加虚伪做作,使哲学家们“戴上了假面具”。

所以,我们需要清楚地、“毫无掩饰地”认识自己,需要“把哲学家的语言放回到日常生活中去”。

从文化的价值这本书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一生为达到这个理想而不懈努力的形象。

说他是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还由于他那桀骜不逊的性格和认真严谨的人生态度。

传说维特根斯坦不太爱笑,没有那种让人松弛的幽默,但他的智慧却是通过他的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表现出来的;据说维特根斯坦接人待物都过于认真,甚至有些钻牛角尖,令他周围的人感到尴尬不安,但他的严谨作风却是他追求生活本真状态的体现;还有人说维特根斯坦不善于交友,无论有过多么亲密关系的朋友或学生最终大多都离他而去,

但这恰好是他不

愿放弃自我去随和他人的证明,虽然这种做法并不一定值得称道。

总之,缠绕在维特根斯坦身上的所有不解、责备甚至是诋毁,都是由于他本人对自己所认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坚持,都是他的倔强个性使然。

从巴特利的生动描述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放弃自己遗产时的坚毅面孔,看到他与天真淳朴的小学学生交谈时的亲和眼神;似乎可以听到他与朋友们聊天时不多的话语,听到他与罗素、波普等人争论时的激烈言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