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中国知识份子的自然哲学观.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834515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末清初中国知识份子的自然哲学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明末清初中国知识份子的自然哲学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明末清初中国知识份子的自然哲学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明末清初中国知识份子的自然哲学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明末清初中国知识份子的自然哲学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末清初中国知识份子的自然哲学观.docx

《明末清初中国知识份子的自然哲学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末清初中国知识份子的自然哲学观.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末清初中国知识份子的自然哲学观.docx

明末清初中国知识份子的自然哲学观

明末清初中國知識份子的自然哲學觀

-以宋應星的《論氣》為例

 

潘玉樹

 

一、前言

明末清初由於西方傳教士的東來宣教,開啟了西學的傳入序幕,對於中國的一些知識份子(尤其是上層知識份子)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衝擊,這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包括徐光啟、李之藻、方以智、熊明遇等人。

他們所受到的西學的影響中,對自然哲學及自然知識的認知衝擊更大,而這常直接反映在他們的著作中,如方以智的《物理小識》與熊明遇的《格致草》就是兩個例子。

在此同時,另有一些服務於基層的知識份子,他們或許沒有機會認識西方的傳教士或接觸到他們的著作,但是他們本於中國傳統的知識體系出發,再結合在實際生活中的體驗,也發展了個人的自然哲學觀點,在這樣的基層官員中,宋應星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宋應星根據他多年來在基層農業、工業生產中的觀察與體驗,寫出了著名的著作《天工開物》。

另外在自然現象的觀察與體認中,寫成了著作《論氣》與《談天》,具體的表達了他在自然哲學上的觀點。

其中的一些論證與自然現象的認知,即使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仍頗具參考價值。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從《論氣》與《談天》這兩本書中探討宋應星的自然哲學觀點,以及其應用在自然現象上的解釋。

我們首先簡介宋應星的生平事蹟及《論氣》、《談天》的體例與淵源,其次討論“氣”的本質,最後討論“氣”在自然現象解釋上的應用。

二、宋應星的家世、生活與交友

宋應星,字長庚,明江西省南昌府奉新縣北鄉人,生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

他的先祖都是靠經營土地及養蠶而致富,直到他的曾祖父宋景時開始注重功名。

宋景為明孝宗弘治年間進士,生前曾推行過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卒贈吏部尚書,從此以後宋家成為奉新縣的名門望族。

宋應星的祖父宋承慶與父親宋國霖並未致力於功名,宋應星兄弟四人中他與長兄宋應昇,則想效法曾祖父宋景,走上科舉之路。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兄弟二人同中舉人,此時宋應星二十九歲,自此以後直到崇禎四年(1631年)共參加了六次會試,均未中第,此時已四十五歲,從此絕意仕途。

崇禎七年(1634年)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縣縣學教諭,為一個最起碼的地方官員。

崇禎十一年(1638年)升任福建省汀州府推官,崇禎十六年(1643年)就任安徽省毫州知州,入清後他一直隱居家鄉,做一個明朝遺民,卒於康熙初年間。

由其經歷看來,宋應星算是明朝典型的懷才不遇型的知識份子,終其一生都是基層官員。

宋應星在參加會試中雖然六次皆未中第,但是在應考途中歷經長途跋涉,足跡遍及京師與大江南北,開展了他的眼界。

沿途在田間、作坊看到了不少農業與手工業技術知識的實作經驗,這為他後來的一些著作提供了寫作材料。

在他任分宜縣教諭時,由於有較多空閒時間,所以得以在一年之內(1637年)完成《天工開物》、《論氣》、《談天》等重要著作。

另一個擴展宋應星眼界的因素,就是他居住的地理環境及其所結交的友人。

奉新縣在江西省地處魚米之鄉,且他每次應考時都要經過南昌府,而在當時南昌府正是一個人文薈萃之地,一些西方的天主教傳教士已在此展開宣教工作,所以很容易獲得外界的資訊。

另一方面,宋應星在屢次應考時,認識了許多與他志同道合的知識份子,這些人大都與東林、復社的成員有所接觸,其中一位多年好友陳弘緒對宋應星影響很深。

陳弘緒,字士業,江西新建人,生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

陳弘緒的父親陳道亨(1552-1628年),字孟起,萬歷十四年(1586年)進士,官至南兵部尚書。

陳弘緒幼時隨父親入國子監,並隨父游南北各地,知識淵博。

以他父親身為高層知識份子的關係,陳弘緒應有可能會接觸到西洋傳教士及他們的一些著作。

他平生喜愛藏書,是江西藏書萬卷大家之一。

其藏書情形可以在他的著作《酉陽山房藏書記》、《續藏書記》及《塞崖藏書記》中得知一二。

家中不只收藏有中國傳統的經史百家書籍,還可能包括有利瑪竇、龐迪我、徐光啟等人的著作,所以宋應星對於西學的認識,可能從陳弘緒之處獲得。

另外,陳弘緒交友廣闊,在同一時期年輕的方以智,即與其相交甚深,所以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問世後,方以智應該看過這本書,在其《物理小識》中就引用了一些《天工開物》的內容。

在明末清初來華傳教的天主教會士,其交往對象大都為上層知識份子,像宋應星這樣的基層官員,可能沒有機會與西方傳教士接觸。

所以他的自然哲學的一些觀點,應該根源於中國傳統的觀念,以及他在實際生活中的觀察與體驗。

三、《論氣》與《談天》的內容與淵源

《論氣》與《談天》是宋應星著名的自然哲學著作,這原是他的一套叢書《厄言十種》中的兩個單元,但是其它的部份都已遺失,所以目前流傳下來的只有這兩本而已。

《論氣》的內容包括一篇不完整的序言,其餘各章為〈形氣化〉五章、〈氣聲〉九章、〈水非勝火說〉四章、〈水塵〉三章、〈水風歸藏〉一章、〈寒熱〉一章;在《談天》中則包括了序言與〈日說〉六章。

我們先扼要的簡介如下:

1.〈形氣化〉章中,首先提出“氣”為萬物構成的最基本的要素;其次,提出在“氣”與“形”之間,“水”與“火”的地位;第三,提出萬物變化的快慢的原理;最後提出“土”的地位,並且說明“形”、“氣”、“水”、“火”與“土”的相互關係。

基本上仍本於中國傳統的陰陽與五行的觀念。

2.〈氣聲〉章中提出了聲音的發聲、傳播原理,樂器的形狀、構造及發音成因;另外,以五行的觀點解釋聲音。

3.〈水非勝火說〉、〈水塵〉、〈水風歸藏〉及〈寒熱〉等章中,都講到了“水”與“火”的相輔相成的關係,同時解釋了四季的成因、河水的清濁等自然現象。

至於詳細的內容,我們將在第四節與第五節討論。

4.〈日說〉中主要談到了日蝕、月蝕的形成,並駁斥了中國傳統“天人感應”的觀念。

在這裡他講到了:

西人以地形為圓球,虛懸於中,凡物四面蟻附,且以瑪八作之人與中華

之人足形相抵。

天體受誣,又酷於宣夜與周髀矣。

由此可知宋應星有接觸到西學。

基本上,宋應星對於“氣”的理論,主要是根源於北宋的張載。

張載字子厚生於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死於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

他是後人稱之為「關學」學派的開創者,他提出了「太虛即氣」的思想,主張“氣”為宇宙的根本實體,並把這個概念加以詳細和深刻的闡釋。

張載在他的著作《正蒙》〈太和篇〉中提出了: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至靜無感,性之淵源,

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

客感客形與無感無行,惟盡性者一。

宋應星繼承了張載的思想,以“氣”作為世界萬物統一的基礎,他在《論氣》〈形氣化‧一〉就提出:

天地間非形即氣,非氣即形,雜於形與氣之間者,水火是也。

由氣而化

形,形復返於氣,百姓日習而不知也。

氣聚而不復化形者,日月是也。

形成而不復化氣者,土石是也。

氣從數萬里而墜,經歷埃壒奇候,融結

而為形者,星隕為石是也。

氣從數百仞而墜,化為形而不能固者,雨雹

是也。

初由氣化形人見之,卒由形化氣人不見者,草木與生人、禽獸、

蟲魚之類是也。

顯然,宋應星不只繼承了張載的形上學式的氣的概念,還把它推廣到一般具體物質的形體上。

這可能是他在接觸西學時,受到西方四元素說的影響;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由於他經常接觸到農作物生長對四季變化的因應,與鍊鐵、製鹽等作業過程的物質三態變化的體認有關。

因此宋應星由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出發,再參照西方的四元素說,而建立以“氣”為中心的自然觀。

四、“氣”的本質

宋應星在說明“氣”為世界萬物的本源的觀點中,做了下列的論證。

首先他在〈形氣化‧一〉中提到:

氣從地下催騰一粒,種性小者為蓬,大者為蔽牛幹霄之木,此一粒原本

幾何,其餘則皆氣所化也。

這表示由一粒小小的種子,長成為蓬草或大樹,都是氣的演化的結果。

又如他在〈形氣‧五〉中又提到:

土以載物,使其與物同化,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劫盡之時,再作理會可

也。

沙與石,由土而生,有生亦有化,化仍歸土,以俟竭盡。

……。

五金生化,又請縷析而辨之:

其生稀者,其化疏,其生廣者,其化數。

土為母,金為子,子身分量,由虧母而生。

亦即世界上各種形色的事物,都是由不同的氣的演化過程所造成的,同時也可看出“土”在中間的輔助作用。

對於萬物之靈的人類,宋應星認為一樣由氣所化生,他在〈形氣化‧一〉中就指出:

人身食草木之實與禽獸之肉,不居然形耶?

……。

形之化氣,只在晝夜

之間,雖由人身火候,足以攢族五行,而原其始初,則緣所食之物皆氣

所化,故復返於氣耳。

所以在“氣”這個大的框架之下,宋應星將無機物、有機物、生物、無生物的化生過程都統一起來,以期能對繽紛複雜的現實世界作一說明,當然這裡所說的“氣”,已經與張載的形上學式的“氣”有所不同,它已經偏重到以物質為主的導向。

基本上在現代的物理學家的努力下,宇宙萬物的起源已由原子、原子核、夸克,再到頂夸克的境界,宋應星的理論與其比較起來,當然非常粗糙,但是就原始的理念來說,應該是相同的。

其次宋應星在“氣”的大框架下,加入了“水”與“火”的地位,這顯然仍受到中國傳統陰陽、五行觀念的影響。

另一點則是他在實際生活中,看到農作物的生長、收成與工業產品的製造過程中水與火的重要性。

所以他在〈形氣化‧一〉中提到:

天地間非形即氣,非氣即形,雜於形與氣之間者,水火是也。

他又在〈形氣‧二〉中提到:

形而不堅,氣而不隱者,水火之體也。

《坎》水為男,布置道途,耕耘畎

宙,貴臨賤役,在人耳目之前;《離》火為女,正位宮中,隱藏奧室,見

人而迴避,此水火之情也。

二者介乎形氣之間,以為氣矣而有形,以為

形矣而實氣。

從宋應星看來,陰陽也是二氣,水與火就是其具體表現方式。

火為陽氣,水為陰氣,亦即陰陽二氣與水火為同一層次。

他在〈水火‧三〉中提出:

惟其附物之均平,而吾乃悟通於布氣也。

太清之上,二氣均而後萬物生;

重泉之下,二氣均而百匯出。

凡世間有形之物,土與金木而已。

〉〉綜上所述,宋應星對於宇宙萬物的生成,其框架可列為:

氣→水、火(亦形亦氣)→土、金、木(形)→萬物

最後宋應星提出了萬物變化的快慢的原理如他在〈形氣‧三〉就提到:

有形之物,有化速與化遲者,何也?

曰:

化,視其生也。

化之速者,其

生必速;生之遲者,其化亦遲也。

至於化之遲速不同的原因,他則在〈形氣‧三〉中作了下列解釋:

此由地脈蒸氣盛衰不同之故。

……。

蒸氣盛而速朽者,非虛無之化,乃

熔化之化。

骨肉土泥混雜,必待百年而後虛無淨盡也。

總而言之,宋應星的“氣”的理論的一個特點就是:

具體的萬物形態是會變動、有生有滅,但是氣則永遠是不滅的。

他在〈形氣化‧一〉中就強調了這一點:

至灰燼與塗泥而止矣,不復化矣。

而不知灰燼枯敗之歸土與隨流而入壑

也,會母氣於黃泉,朝元精於沍穴,經年之後,潛化為氣,而未嘗為土

與泥,此人所不見也。

事實上,這個概念已與現代物理學中所謂物質不滅定律的精神相同。

由以上對宋應星的“氣”的本質的探討,可看出他一方面根植於中國陰陽五行的傳統觀念,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方傳入的土、水、氣、火四元素說的論點,因此綜合出一套獨特的“氣”的理論,再由此出發解釋各種自然現象。

五、“氣”與聲學的關係

在《論氣》的〈氣聲〉九章中,宋應星討論了“氣”與聲學的關係,主要包括了發聲的原理、聲音的傳播、樂器的構造及共鳴原理等問題。

宋應星雅好音樂,他曾寫過一本討論音律的書《樂律》(可惜已失傳),所以他在《論氣》中用許多篇幅討論聲音的原理,應該是正常之事。

他最重要的一個突破,是以對水波的觀察,來類比解釋聲音的傳播原理。

他在〈氣聲‧七〉中指出:

物之沖氣也,如其激水然。

氣與水,同一易動之物。

以石投水,水面迎

石之位,一舉而止,而其紋浪以次而開,至縱橫尋丈而猶未歇。

其蕩氣

也亦猶是焉,特微渺而不得聞耳。

從現代的物理學來看,水波與聲波都屬於波動的形式,只不過水波是橫波,而聲波是縱波而已。

以宋應星這樣精確的對聲音傳播的定性描述,即使與西方的科學比較也不遑多讓。

其次,宋應星對於人與動物能發聲的原因,也作了精確的描述。

他在〈氣聲‧一〉中指出:

人物受氣而生,氣而後有聲,聲復返於氣。

是故形之化氣也,以積漸而

歸,而聲之化氣也,在剎那之頃。

人物之聲,即出由臟腑,調由唇舌,

然必取虛空之氣參合而能成。

若窒塞口鼻,外者不入而相和,內者即升

於齦顎之間,默喑而已矣。

人身氣海、命門,稟受父精母血,聲氣大小短

長,定於胎元,非由功力。

以現代物理學中的發聲理論來看,聲音的產生是由於聲帶的振動,再產生共鳴而得。

至於音質的異同,則取決於人的聲帶的構造、後天的保養及遺傳等因素來決定。

由宋應星的論點來看,已與現代的理論吻合,而且他也注意到音質不同,取決於父母(如“稟受父精母血”,以及“定於胎元”)。

這在宋應星那個時代,能作出如此傳神的描述是相當難得的。

第三,宋應星對於樂器成音的原理及樂器的形狀也作了討論,他在〈氣聲‧四〉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或問:

撞鐘伐鼓,而其聲獨為眾樂雄,此聲由金與革而生耶?

抑由氣也?

曰:

聆音鐘鼓,而聲音之道更難思議也。

氣本渾淪之物,莫或間之。

其懸鐘與漫鼓也,其中所涵之氣,與其外所冒之氣,相憶相思,有隔膜

之恨也。

適逢撞伐,而急應之,呼大而應之以大,呼小而應之以小,呼

疾而應之以疾也。

這基本上就是共鳴的原理。

至於樂器的形狀,宋應星在〈氣聲‧六〉中提出:

聖人製樂器,其形多圓而無方,其義何居?

曰:

此即聚氣涵氣之說也。

中虛之氣之應外也,欲其齊至而均集;一有方隅,則此趨彼息,此急彼

緩,紛游錯亂於中,而其聲不足聞矣。

……。

故凡器不圓者,其聲多厲

而不合,而人氣所軋者為尤甚。

這在現代物理學中已利用數學上的偏微分方程式的理論及等周原理,證明了樂器的圓形構造,的確具有較優良的音質與材料最節省。

由以上的討論,可看到宋應星對聲學理論的定性研究,已達到相當深入的地步,即使與由當時西方傳教士傳入的自然科學知識比較,他的成就也是我們可引以為傲的,可惜的是他未進一步加深定量方面的探討。

但是以他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基層官員,能有這樣的成果,可說是難能可貴的。

六、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解釋

宋應星不只利用“氣”來解釋聲音現象,他也利用“氣”及“水“、“火”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發生,本節將說明宋應星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認知:

1.對夏天與冬天的解釋。

他在〈寒熱〉中解釋為:

或曰:

寒熱無與於日輪,胡為日之方中,夏則酷暑,臨冬則嚴寒?

……。

日,陽精也,君德也。

塵埃百仞而下,參和二氣,冬至則水氣居七而火居

三,夏至則水氣居三而火居七,二分而均平。

以現代對於四季的形成的解釋,主要是由地球繞日的相對位置與太陽日照的強弱來決定,宋應星的解釋當然不盡正確。

但是以當時人們對於天體星球運行知識的淺薄,我們當然不能對他苛求。

而且他強調了太陽日照的重要性(如:

日,陽精也,君德也),其說法也不無道理。

2.解釋黃河河水的清與濁。

宋應星在〈水塵‧三〉中作了如下的說明:

黃河水濁,說者曰:

其源長而流急,刷土揚泥之所為也。

……。

此亦氣之

所為,而泥土因之。

水生於氣,氣從其朔。

凡華夷之水,本廣而末狹者,

惟黃河與滇池耳。

河源初出,涌從地中,歷亂七八十泓而後成巨澤,其氣

混洪激烈,不與他川同,至入海而此氣方散,凡其所經泥沙舉不得靜也。

宋應星在六次進京應考的旅途中,都會經過黃河,所以在他親身的體驗中,說出自己的看法。

當然黃河水濁的原因很多,他的看法也不無道理。

3.解釋人與魚要呼吸的重要性。

宋應星在〈水塵‧一〉中講到空氣的重要性:

大凡塵埃之中,皆氣所沖也。

人一息不食氣則不生,魚一息不食水則死。

……。

人當不語之時,食氣從鼻入,而亦從鼻出;魚當倦游之候,食水從

鰓入,而亦從鰓出。

及其食物也,口即為政,而鼻鰓呼吸未嘗間斷也。

育於水,必借透塵中之氣而後生。

水一息不通塵,謂之水死,而魚隨之。

……。

人育於氣,必旁通運旋之氣而後不死。

氣一息不四通,謂之氣死,而大命盡

焉。

從上面的說明中,可看出宋應星對各種事物觀察的仔細,他對於人與動物對空氣倚賴的描述非常傳神,且與現代科學的說法是一致的。

4.解釋煤炭的形成。

他在〈水火‧二〉中作了如下的敘述:

塵埃空曠之間,二氣之所充也。

火燃於外,空中自有水意會焉。

火空,而

木亦盡。

若穴土閉火於內,火無從出,空會合水意,則火質仍歸母骨,而

其形為炭,此火之變體也。

宋應星對於煤炭的形成原因的看法,應該是由他實際在作坊中看到鍊鐵、冶金的過程體驗而來。

5.對水會結冰的觀察。

宋應星在〈水火‧二〉中所作的解釋為:

水沾物於塵中,或平流於沼面,空中自有火意會焉。

物之沾者,引之燥,

池沼之或平或流者,使之不凝。

若地面沉陰颼刮,隔火氣於尋丈之上,則

水態不能自活,而其形為冰,此水之窮災也。

四達之水氣就焉,而炭燼矣。

射日燃火於河濱,而冰形乃釋矣。

宋應星的家雖然地處江南,但由於多次赴北京應考,所以他也見識過北方冰天雪地的情景,因此他論述了水結冰的原因。

雖然他用水火的概念來解釋,不無粗糙與牽強,但是大致上也體認了當氣溫降低時,水的形態就不能自由活動,就結成了冰。

而當日光照射,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冰就會溶解成水。

5.體認噪音對人的危害性。

他在〈氣聲‧八〉中提到了噪音的可怕。

他說:

驚聲或至於殺人者,何也?

曰:

氣從耳根一線宛曲出而司聽焉,此氣出

入並其口鼻分官,窒則聾,棼則病,散絕則死。

驚聲之甚者,必如炸炮

飛火,其時虛空靜氣受沖而開,逢 則入,逼及耳根之氣驟入於內,覆

膽隳肝,故絕命不少待也。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噪音會造成人的心煩氣躁,已經是一般的常識,尤其對於嬰兒的健康危害更大(一般育嬰室的噪音都要求在58分貝以下)。

宋應星能以氣的理論來詮釋噪音(如炸炮、飛火)的害處,思想可謂獨到又先進。

6.對日出日落的解釋。

他在〈日說‧一〉中提到:

夫陽氣從下而升,時至寅卯,薰聚東方,凝而成日。

登日觀而望之,初

豈有日形哉?

黑氣蒙中,金絲一抹,赤光蕩漾,久而後圓,圓乃日矣。

時至申酉,陽氣漸微,登亞大腊而望之,白漸紅,紅漸碧,歷亂渙散,

光耀萬谷。

其沒也,淹然忽然,如積炭之熄,豈猶有日形而入於地,下

移於遠方耶?

在這裡宋應星是以氣的觀點來解釋日出日落的現象,基本上他的宇宙模型,是渾天說。

顯然,他雖然有接觸到西學,知道西方「以地形為圓球」的觀點,但他並沒有接受當時傳入的宇宙論的內容,可能的原因是他接觸西學的範圍有限,一些西方的科學儀器也沒有看過,所以仍然以自己的體認去解釋。

7.解釋日蝕、月蝕的成因。

在〈日說‧三〉中他提到:

夫明還無明,則蝕之謂也。

太陽、太陰兩精會合,道度同,性情應,而

還於虛無,其樂融融,其象默默,其微妙不可得而名言也。

日蝕而至於

既,所謂無極也。

此二氣最難幾遇,而乾坤欲之不能自必者也。

寂然之

內,嘔輪吐明,無極而太極也。

蝕不盡如鉤,交合功能虧於一簀也。

一而存九,適酬初爵,為時不暇卒事也。

蝕及其半,老夫女妻稚陽以待

壯也。

他又在〈日說‧四〉的圖中講到了:

純魄與日同出,會合太陽之下,日方得蝕。

顯然他仍是以陰陽的觀念來解釋蝕的成因。

但是由其中他提到「道度同」的概念來看,可知宋應星也體會了當月亮、太陽、地球三者之間成一直線時,就會發生蝕的現象。

8.對月亮運動的觀察。

他在〈日說‧五〉中提到:

朔日誠合晦日,則月體先現三刻。

逮日出時,月已高過一步,猶之朔之

二日,月後現三刻,日高一步,而月方成象。

總之,匝月之中,仍有三

十個或魄或明,月體東生西沒,如日經天,毫不缺少,但為日光籠蓋,

則不見耳。

他以月亮的圓缺,作為記月的單位,稱每月第一天為朔日,他並以朔望月的長度,來推算各月的曆日。

9.對儒家「天人感應」的批判。

宋應星基於他對於日月運行的規律性,及對於日蝕、月蝕成因的解釋,對儒家的「天人感應」的理論作了批判。

他在〈日說‧三〉中講到:

儒者言事應以日蝕為天變之大者,臣子敬君,無己之愛也。

試以事應

言之:

主弱臣強,日宜蝕矣。

他指出在漢景帝時政治清明,然而十六年中,日蝕發生九次,而王莽篡政,在二十一年中,卻只發生兩次日蝕,這顯然是對儒家的「天人感應」的有力的抨擊。

綜上所述,宋應星利用了“氣”這個素樸的觀念,建立了一套自然哲學體系,並且系統的論述了大自然中常見的一些自然現象,雖然都是一些定性式的描述,但是已屬難能可貴。

七、《天工開物》與《論氣》間的關係

宋應星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時,由於有較空閒的時間,所以在一年之內就完成了《天工開物》、《論氣》與《談天》三部重要的著作,這其中《天工開物》與另兩部著作有明顯不同的風格。

在《天工開物》中都著重在各種農業及手工業方面技術的應用,它的內容主要分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鹼〉、〈甘嗜〉、〈陶烻〉、〈〉〉冶鑄〉、〈舟車〉、〈鎚鍛〉、〈燔石〉、〈膏液〉、〈殺青〉、〈五金〉、〈佳兵〉、〈丹青〉、〈麴糱〉及〈珠玉〉十八個單元,我們由名稱就可看出它的應用導向。

這本書的一個特色,就是在每一章開始都有一段“宋子曰”的話語,總結了該章中技術層面的理論架構,由其中我們大致可看出宋應星如何從《天工開物》的技術層次提升到《論氣》的理論面向。

以下江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

1.在〈陶烻‧七〉提到了:

水火既濟而土合,萬室之國,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

2.在〈冶鑄‧八〉中提到了:

首山之採,肇自軒轅,源流遠矣哉。

九牧貢金,用襄禹鼎,從此火金

功用,日異而月新矣。

夫金之生也,以土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於世

也。

母模子肖,亦猶是焉。

3.在〈燔石‧十〉提到:

五行之內,土為萬物之母。

子之貴者,豈惟五金哉。

金與火相守而流,

功用謂莫上焉矣。

4.在〈五金‧十四〉中提到:

人有十等,自王公至於輿台,缺一焉而人紀不立矣。

大地生五金,以利

用天下與後世,其義亦猶是也。

貴者千里一生,促亦五六百里而生。

者舟車稍艱之國,其土必廣生焉。

我們若將上面的例子與《論氣》中的〈形氣化〉章的內容來比較,就可看出宋應星由《天工開物》中直覺的土、火、金的相互關係,轉化提升到《論氣》中完整的氣的理論。

八、結論

宋應星生當明末清初的17世紀,作為一個科學及工藝學家,他總結了中國古代的農業與工業技術,而他在研究科學技術時,還能夠將其與自然哲學連結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自然觀,這是非常難得的。

我們由以上的討論中,可看到他在“氣”的理論框架下,用簡潔的語句生動的詮釋了聲學原理及一些自然現象,完全不亞於當時西方傳教士所引進的西方自然哲學。

而與他同一時代如方以智、熊明遇等自然哲學家,均顯達於當時,宦遊兩京,交遊廣闊。

以他一個地方小吏,偏處一隅,仍能有如此高的成就,這是讓我們所敬佩的。

這兩年來台灣國中、小學的自然科學教學在九年一貫的前題下,做了大幅度的修訂。

不論課程的內容如何修訂、編排,主要的目標仍是在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忱。

在中、小學生初次接觸自然科學這個領域時,中國傳統式的自然科學觀點,常常可以幫助學生學習。

若從這個角度切入的話,宋應星的《論氣》、《談天》與《天工開物》這三本書可算是優良的輔助讀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