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83403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docx

《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docx

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

新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必背全集

孔子语录《论语》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

“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浅译]孔子说:

“学过了,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相识相知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说:

“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

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

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

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

孔子说:

“温习已学的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会,就能够做老师了。

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

“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

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孔子说:

“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实行自我反省。

孔子说:

“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能够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曾子说:

“男人不能不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奋斗的路途遥远。

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不是很重吗?

奋斗到至死方休,道路不是很远吗?

孔子说:

“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子贡问(孔子):

“有没有一句忠言能够一生受用遵循的呢?

孔子说:

“也许就是仁爱待人!

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能够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能够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能够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浅译]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需要的;道义也是我需要的,(但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就会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生命,是我希望得到的,但想得到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会苟且求生;死亡,是我所憎恶的,但所憎恶的东西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即使面临灾难我也不能躲避。

如果使人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生的手段为什么不用呢?

如果使人所憎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方法为什么不采用呢?

用这种手段就能够保住生命,却有人不用;用这种手段就能够避免灾难,却有人不做。

所以人所想得到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所憎恶的东西有超过死亡的。

不但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仅仅贤人能保持它不让它失去罢了。

一筒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

呼喊着给人家吃,那么过路的饥饿的人不会去拿;用脚踢给人家,就是讨饭的人也不接受。

万钟之多的俸禄,如果不问合不合乎礼义,就接受过来,究竟这么优厚的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用它建筑华丽的住宅、得到妻妾的服侍和让我所理解的因苦的人感激我吗?

过去宁死也不肯接受的,今天却为让自己结识和困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

如果接受了这个切,这就叫失掉了他原有的良心。

主题思想:

本文先后使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当“生”与“义”不能两全时,就要舍生取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六个事例共同点:

虽然都出身贫贱,但都是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一番大业。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浅译]舜从田地里被启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推荐,胶鬲自鱼盐贩子中被推举,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举荐,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任命。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托付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磨炼他的意志,劳累他的筋骨,煎熬他的身体,用种种行动去防碍、打乱他的事业,这样来让他意志坚强、性格坚定,以持续增长才能。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个人的思想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言语声中表达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懂得。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有才的臣子,外部没有来自敌国的隐患,这样的国家就往往会逐渐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够使人生存,而安乐将导致死亡。

主题思想:

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写作特点:

举六人事例为排比,举例论证后用正反对比论证

曹刿论战《左传》春秋时期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能够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浅译]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齐国大军攻伐我(鲁)国。

鲁庄公打算应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

他的同乡说:

“有权位的官吏在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这件事呢?

”曹刿说:

“有权位的上层人物没有本事,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道:

“依靠什么应付战争?

”鲁庄公说:

“衣服粮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一些给近臣。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人民是不愿跟从你去打仗的。

”庄公说:

“祭祀时用的牛羊、玉器和丝织品,不敢虚报,必定讲实话取信于神灵。

”(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信用,不能为人所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赐福给你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的明察,也必定凭实情断案。

”(曹刿)回答说:

“这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能够凭这个点去作战。

作战时请让我与你同去。

鲁庄公和他同在一辆战车上。

在长勺与齐军交战。

鲁庄公准备击鼓进军。

曹刿说:

“还不行。

”等齐军第三次击鼓。

曹刿说:

“能够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打算驾车追赶齐国军队。

曹刿说:

“还不行。

”(曹刿)下车察看齐军溃败时车轮辗过的痕迹,又登上战车前面扶手的横木眺望正在败退的齐军,说:

“能够追击了。

”就乘胜追赶击齐军。

这场战斗胜利后,鲁庄公询问其中的道理。

曹刿回答说:

“打仗,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兵鼓足勇气,第二次击鼓时,第三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衰竭了。

齐军兵士没了勇气而我军兵士勇气正旺。

所以战胜了他们。

齐国是一大国,难以估测,怕有埋伏。

我察看他们的车辙大乱,远远望去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追击他们。

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和军事上后发制人的思想

鲁国获胜的启示:

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评价鲁庄公:

他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准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所区别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西汉刘向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浅译]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也非常俊秀。

一天清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看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他的妻子说:

“您很漂亮,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家住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俊秀的人。

邹忌不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还俊秀,又问他的妾说:

“我与徐公相比哪一个漂亮?

”妾说:

“徐公怎能和你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从外地来的客人,邹忌与客人谈论过程中,问客人:

“我跟徐公比谁漂亮?

”客人说:

“徐公不如您漂亮。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打量他,自认为不如徐公漂亮;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认为不如他漂亮,相差很大。

晚上,邹忌睡觉时,思考这件事:

“我妻子说我漂亮的原因,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漂亮的原因,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的原因,是因为有事求助于我。

于是邹忌进朝拜见齐威王说:

“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于我,都说徐公比不上我。

现在齐国的国土方圆千里之多,有120座城池,宫中的嫔妃以及侍从都对大王有所偏爱,朝廷里的臣子没有谁不惧怕您的,国内百姓没有谁不想求助于您的。

从这些看来,大王受的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

“说得对。

”就下命令:

“各位朝廷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出我过错的,奖给上等奖赏;上书建议我的,奖给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对我提出批评的,使我听到的,奖给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官员们纷纷上书进言,宫门口和院子里好像闹市一样;几个月以后,偶尔有人进言;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建议,也没有什么可提的了。

燕、赵、韩、魏各国听说这件事以后,都有来到齐国朝见威王。

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

邹忌:

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忠诚,有自知之明齐威王:

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邹忌进谏方式及好处:

以自己亲自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启发诱导齐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邹忌进谏对我们今天人际交往的启示:

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

注意语言婉转。

齐国强盛的原因:

有像邹忌这样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齐威王能善于采纳群言

出师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时期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浅译]先帝创立的事业一半也未完成,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三国鼎立,而蜀国人力物力疲惫不堪,这实在是事关存亡的关键时刻。

但是,侍奉保卫您的臣子在宫廷内毫不松懈,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出生入死,这都是因为感激先帝对他们特别丰厚的恩遇,想把这种恩情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倾听群臣的建议,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起志士的士气,不应该随便轻视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阻塞忠臣向您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中的近臣和朝中的群臣,是一个整体,提拔、惩罚、表扬、批评,不应该有所区别。

如果有做坏事违犯法律,以及尽忠为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吏,去统一执行赏罚,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有所偏护,使内宫和外廷有不同的刑赏之法。

侍中郭攸之、费祎和黄门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志向和思想忠诚纯洁的人,因而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我建议宫廷中的事,不管大小,都要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施行,这样就一定能够补充缺点和疏漏的地方,有更大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当年试用他的时候,先帝赞赏他的才能,所以群臣公议举荐此人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不论大小,都要向他征询意见,这样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低的将士都能够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亡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到这些事时,对桓、灵二帝没有一次不感到痛惜和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贤良忠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大官。

先帝却不介意我出身低下、学识浅陋,甘受辛苦,亲自屈就,三次到草庐来看我,征询关于时政的建议。

所以,我深为感激,就答应辅佐先帝。

后来遇上军事失利,就在这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急艰难的时候受到委任,从那以来已经有21个年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在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自从接受托付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就怕对所托付的大事没有成效,以致损害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

现在南方已经安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理应鼓励和率领全军向北平定中原,我愿意竭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恢复汉朝帝业,迁回到旧日的都城。

这就是我报答先帝并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至于(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毫无保留的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要使命托付给我,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就请治我的罪名,以告先帝的英灵。

如果没有向陛下提出发扬美德的意见,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和疏忽,指出他们的过错。

陛下也应该自己认真思虑谋划,征询治理国家的好方法,明察并采纳群臣准确合理的意见,深切的追念先帝的遗训。

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去,面对这篇奏章泪流满面,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思想感情:

报先帝忠陛下

三条建议: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严明)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桃花源记东晋陶潜(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浅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依靠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向前走,(一时)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在溪流两岸绵延,长达几百步,这里面没有一棵杂树,地上绿草鲜嫩美丽,落下的花瓣纷纷扬扬。

渔人感到非常惊奇。

再往前划去,想穿过这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终止。

那里有一座山,山脚下有个小洞,(洞口)隐隐像有一点光透出来似的。

(渔人)就停放下船,从洞口走进去。

起初,洞口很窄,仅仅能允许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起来了。

(这里)土地平坦广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连通,鸡鸣狗叫,声声入耳。

那里的人来来往往耕种田地,男男女女的穿戴装束,完全跟外界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闲静舒适,心满意足,自得其乐。

这些人看见渔人,觉得十分诧异,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便详尽地告诉了他们。

那些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准备了酒杀了鸡做了饭菜招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说祖先(为了)避开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一起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所以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见所闻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不已。

其余的人也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别走了。

人们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请不要向外边的人提起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上标志。

回到武陵,他就去拜见太守,报告了所有的事情。

太守立即派人随他一同去,寻找原来做的标志,结果迷失了标记,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南阳人刘子骥,是位高尚有才的人,(他)听到这件事,兴冲冲地打算去寻找,还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不久(他就)病死了。

从那时起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思想感情:

作者希望社会安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能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三峡《水经注》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杂说(四)《昌黎先生集》唐代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浅译]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有。

因而即使有了千里马,也仅仅辱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不因为能日行千里而著称。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的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显示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能按照准确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主题思想: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能够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思想感情: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引古代名贤亭子的作用:

使用类比,引古代贤人的名室来证明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浅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屋,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台阶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能够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屋,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

“(虽然是陋室,但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