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簇群建筑民居永靖国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833745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篇簇群建筑民居永靖国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二篇簇群建筑民居永靖国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二篇簇群建筑民居永靖国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二篇簇群建筑民居永靖国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二篇簇群建筑民居永靖国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篇簇群建筑民居永靖国小.docx

《第二篇簇群建筑民居永靖国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篇簇群建筑民居永靖国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篇簇群建筑民居永靖国小.docx

第二篇簇群建筑民居永靖国小

第2篇簇群建築----民居

壹、前言

  最近市面上流行一首歌,歌名是﹁故鄉﹂,歌詞:

﹁有幾間厝用磚仔砌,看起來普通普

通,時常出現我的夢中,那就是我的故鄉﹂。

對於一個離鄉背井的人,或生於斯,長於

斯的老人而言,自己出生、生長的地方,最能產生鄉土情懷,尤其是自己居住的房子。

縱然

是破舊不堪,也能藉由它喚起自己種種有趣的童年記憶或過去奮鬥事蹟,這就是故鄉的魅力

  永靖最普遍的民居,就是傳統式合院建築,也就是簇群建築。

通常有一個共同祖先,傳

下幾房經過數代,而繁衍出幾十戶,或上百戶的裔孫,自成一個血緣聚落。

在這個聚落建築

中,通常有一個大竹圍為外圍,前後幾落正身,左右幾條護龍;正身中間有神明廳,有公媽

廳,或一廳兩者共用。

龍邊有廚房,在廚房裡面有大灶;室外有古井、有豬圈、有粟倉或古

亭畚,屋外虎邊通常有廁所。

他們都是伯、叔、孫、侄、堂兄弟等族親關係,都看成自己人

,婚喪喜慶,人手充裕,輪流互助,孕育出傳統社會的家族濃郁情懷。

在這簇群建築的格局

,更架構出長幼有序,進退有節的特質。

而往往經過幾代經營,有了積蓄後,就建造精緻民

宅,有雕刻、彩繪及種種美妙造型,也都能讓現代人體會先人藝術與生活合一的人生哲學,

它不是破厝,而是先人辛勤努力的結晶。

  每一家族的簇群建築,背後往往都隱藏著一個先民在艱辛環境中,拓墾發展、奮鬥經營

、有血有淚、可歌可泣的故事,它襯托出硬體建築有活力、有情感的一面,也往往留給後人

警示作用,興起守成信念。

故本單元中,舉凡:

祖籍、渡台祖、遷移經過、發展過程、發人

深省的故事,堂號、寓意、地理形勢、配置與建築、材料與匠師,都是我們訪查記錄的要點

  在這工商社會,注重實用、寸土寸金的今天,一棟棟的鋼筋水泥樓房、公寓逐漸取代頗

費地坪的簇群建築。

本書就好像多寶格一樣,保存了目前鄉土尚可看得到,而逐漸消失的這

類建築。

為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的子孫留下歷史的見證。

  本章撰寫以訪問族裔、有關人士為主,兼以參考族譜、相關史料,互相印證,希望能留

下更完整更真實的史料。

因為以當事人家族來講,筆者是局外人,若有不周詳、不正確之處

,敬請包涵指正。

訪查取樣只就筆者近幾年來,單槍匹馬訪查所得,難免有很多精采、美好

、有歷史價值的傳統簇群建築沒訪查到,滄海遺珠,敬請原諒。

 

貳、陳宅餘三館

訪問日期:

民國八十年十月及八十三年十月

地  點:

港西村

受訪者:

陳林翠娥女士︵第十六世,輩份最高,現年九十三歲︶陳耀宗、陳耀裕、陳成育等先生。

一、歷史發展:

  陳氏家族是在康熙末年,第十代的陳智可公,由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可塘埔

鄉大榕社渡台,從事土地拓墾與農耕活動。

當時,曾築﹁大公宅﹂以為安居之所,經過三代

,到了陳德耀兄弟五人,原有之﹁大公宅﹂,已容納不下,故由陳德耀在陳家產業範圍內,

﹁延輿師,擇基址,構造大屋一座,在中宅,上下兩廳,前後天井,左右四迴廊前建高門﹂

,準備作為後代子孫百世之居。

可惜毀於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年︶的閩粵械鬥。

︵註一︶

  到了第十五世陳有光,為完成其父陳義方之﹁併經營宮室,興復祠堂,無使先世相擇之

苦心,久而埋沒,創建之基址,終於廢墜,則家風得以如昨﹂之遺志,於同治十一年︵

一八七二年,時陳有光十七歲︶與弟陳成渥︵潤身︶協力合作,在個人所有地界,建一個供

奉陳氏先祖的堂室︵現改成二層樓之洋房,為曾任日據庄長的陳慶雲所建︶,再於光緒甲申

年︵一八八四年︶與弟成渥商量,以南畔已業之地建造茅草屋數間︵在今餘三館右側,﹁創

修堂﹂的三合院︶,安頓居於先祖堂位的有族親,再集資在先世祖堂正位的基址,擴大原有

規模,再建大屋;於光緒十年起,經過七年半完成的三合院大宅,即今稱為之﹁餘三館﹂。

︵註二︶。

餘三館也的確人材輩出。

︵註三︶該館已於民國七十三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建築

,及台灣十大古宅之一。

於七十五年遭韋恩颱風毀損嚴重,且遭小偷行竊,於七十七年用鐵

架搭蓋保護,於八十年發包動工整建,目前乃有部分未完工。

二、環境形勢:

  陳氏渡台第三代陳德耀是一個很有領導風範和經營才幹的人,他參與永靖建街市,並廣

增田園,設置族產,建立族堂。

當時田產範圍包括:

東至湳港清水溝,西界本宅後面現在的

福德巷,北至加油店旁羅宅田,南到陳宅大岸,並在陳氏大屋高門外,開鑿一口方池,且立

下遺規:

﹁唯許在宅內搭廣蓋造,不許在宅外,多添竹圍,唯許子孫自相典買,不許賣與外人,有違犯此眾共誅之,併即所有之業而充公之,勿恤也。

至於敦宗睦族,以昭親親,則望爾子孫之能體先祖之志也。

﹂︵註四︶

  其子孫也大致上能遵祖訓,故族產範圍變動不大。

目前有些田產已被放領。

剩下四個庭

院約三甲地,只餘三館這個庭院則不到一甲地,六、七十年前的日據時期,永靖街到這裡這

段路還很荒涼,現在的中山路只不過是牛車路而已,這兒到加油站旁之羅厝路旁大部分是

竹叢,永靖本沒電力,是餘三館付員林到此之路線費用,臨近人家才付費接到各自住宅。

據時代,因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在這住宿三天,故門前曾開闢為紀念公園,並立紀念碑

,在羅厝前有一柑橘園,是餘三館常利用來招待佳賓,採橘餘興的地方。

︵註五︶

  餘三館建築當時一定有請地理師勘查風水,如陳德耀當年建大屋時也﹁延輿師,擇基址

,構造大屋一座﹂。

陳有光當年也有感此屋﹁頹垣傾棟,莫能修復,將先人相陰陽、觀流泉

之苦心,置之以為閒曠,於心終覺慊然。

﹂︵註六︶等可知。

  又如﹁餘三館各座建築,除四腳亭為歇山式的屋頂外,其餘皆屬硬山頂。

山牆馬背的形

式因取五行之屬性,則隨房屋座向而有差別:

如位於東西向中軸線之正身,四腳亭及門樓皆

屬水形馬背;南北向之左右護龍則為金形馬背﹂。

此種現象乃是受宅第的堪輿風水所影響。

註七︶

  餘三館目前是隔著農田,面對馬路,整個三合院向東偏南。

在該村村廟五福宮的祭祀圈

中是屬田墘角。

對湳港西的老一輩稱﹁田墘﹂,人家就知道是餘三館一帶。

三、配置與建築:

  餘三館是典型的客家宅院,對內充滿凝聚向心力,對外展現防禦性的傳統風貌。

建好後

,兄長陳有功分得正身左側及左護龍,弟陳潤身分得正身右側及右護龍。

  前有門樓一座,其上懸有光緒己丑︵十五︶年︵一八八九年︶立之﹁餘三館﹂匾一幅。

進大門,中以矮牆分大埕為內外。

正廳外懸當年陳有光納資捐得的﹁成均進士﹂之功名︵即

是﹁例貢﹂,是清末貢舉的別途。

︶在同治癸酉十二年︵一八七三年︶,由福建布政使司藩

督糧道傳及按察使司葆鹽法道略同頒之﹁貢元﹂匾一面,正廳神龕兩旁有﹁恩授貢元﹂、﹁

成均進士﹂執事牌二對。

正廳祭祀自木苑公以下十四世之先祖,命名為﹁創垂堂﹂,以感念

先人﹁創立家業,垂留後世﹂之德意。

整個三合院稱﹁餘三館﹂,乃是為紀念祖先﹁艱難創

業,垂留後代,此後蔭澤世代子孫多福、多壽、多子孫﹂而取名︵註八︶。

或如東坡曾說:

﹁有味在三餘﹂。

所謂三餘便是﹁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這

三個時間是生命的閒暇,必須利用這些時間來充實自己。

有愛惜光陰,充實生命的意思。

  正身是七間起,左右護龍各為五間起,中間明間木構架為三通六瓜、雕畫精美,室內壁

堵仕女、小孩圖、朱紅及黑底金線裝飾吉祥圖案皆難得一見的精品、孤品,壁堵有永靖人士

魏統勳法書,以黑框紅底白字的家訓呈現出餘三陳家忠厚傳家遠的意味。

室外則描繪勤奮努

力乃至功成名就過程,內有兵馬車乘、文宮武將等,彩繪顏料皆來自大陸運來之礦物質原料

,雖歷百餘年風吹日曬,仍鮮艷奪目。

正廳外側隔板上,浮雕﹁白髮漁叟﹂、﹁執扇仕女﹂

皆相當有水準。

正身廳前有四腳拜亭,以四根龍眼梭木柱為架構,台基高約五十公分,與正

身台基同高,這座軒亭屋頂架構為六架卷棚歇山式,並有優美的曲線起翹。

簷下六架四瓜結

構,是餘三館雕刻彩繪精華。

軒亭與兩側護龍屋頂有六個鯉魚漏水孔。

下雨時,雨水集於天

溝自魚口吐出,雨中排瀑形成趣味景觀。

  左右護龍,與正身相較是屬於次要從屬的地位,但在格局上仍是獨立完整的,以中央廳

為核心,左右相對稱,門楣上掛﹁歷山﹂、﹁雷澤﹂橫匾屬筆﹁光緒己丑︵十五︶仲冬上浣

,新新軒主人書﹂,新新軒主人即陳有光本人。

陳姓也是舜的後代,舜曾耕於歷山,捕於雷

澤,事蹟見於二十四孝﹁孝感動天﹂的故事中,故護龍廳懸﹁歷山﹂、﹁雷澤﹂匾以示不忘

門聯皆以﹁餘﹂、﹁三﹂為崁首聯。

  至於其他附於主建築之配置,如:

門樓外有一方池,長約二十公尺,寬約五公尺,是創

建時就有的古池,日據時期,是神社公園的一部分,曾拓寬過,其水源來自八堡圳一個分支系

統灌溉渠道。

左、右外護龍在光復初期改建過,正身後面原本有穀倉或畜舍,另有舊日的佣

人房及早期從事染衣、釀酒、醬油的工作房散落其間,餘三館經過整修後,已恢復重建了二

間堆放稻穀的竹筒仔屋。

走到後面可看到正身後面有廊,又有遮陽板柵|類似窗戶有板扇可

拉開大小或關上,以蔽風雨、防西晒。

又可看到有開天窗的作法。

四、材料與匠師:

  石材用得少,因離河道遠,且當時水運衰落,來源困難。

門樓、正身、護龍之側、背面

、內圍牆皆土确磚牆。

磚工平實謹嚴無磚雕。

彩繪是餘三館最有價值者,所用之顏料皆來自

大陸,雖歷經百年風吹日晒雨淋,仍鮮豔奪目,尤其寶藍色幾乎如新。

師傅可能是來自廈門

,再請當地之幫手。

如屋頂上瓦及剪粘,湳港西陳騰飛、陳阿昧都曾參與。

由彩繪及小木細

雕可看出有對場作的意味。

餘三館當時財力足夠正身、護龍同時建築。

五、家訓:

︵書於正身大廳壁堵︶

︵一︶

  ﹁古語云:

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恤貧,人若不遭橫禍,施舍費得幾文。

誠能約己濟

人,色色為貧人算計,存些盈餘以救急難,去無用可成大用。

積小惠可成大德。

乃富人惜財

如惜血,目擊困苦顛連而睽睽相視,毫不動心,以為生財之道。

宜如此不知財生,而心先死

矣。

心既死,財其能長生乎。

至如小本貧民,肩挑貿易受盡苦辛,覓得幾文微利,為一家性

命所係。

其遇可矜、其情可憫。

我卻要在他身上討便宜,甚或用重秤、使小錢。

猶自以為得

計,不知窮人資此以養生,多不過數文錢耳。

在我視之頗輕,而彼之含怨最重。

只此小節而

其人之生平可見矣。

況折其一日之本,即窘其數日之生,所省甚微,所損實大,吾輩戒之。

燕柱魏統勳。

︵註:

充分流露﹁與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的救難恤貧道理,真是忠厚傳家遠。

︵二︶

﹁以心術為本根,以倫理為楨幹;

 以學問為菑畬,以文章為花萼;

 以事業為結實,以書史為園林;

 以歌詠為鼓吹,以義理為膏梁;

 以著述為文繡,以誦讀為耕耘;

 以記問為居積。

 以前言往行為師友,以忠信篤敬為脩持;

 以作善降祥為受用,以樂天知命為依歸。

■附註:

註一:

陳有光﹁光緒辛卯重修族譜序﹂︵光緒十七年九月撰︶,收於餘三館除氏族譜淵源誌

頁八,七十六年版。

及湯熙勇,員林永靖陳氏家族的渡台與發展,收於史聯雜誌第九期,七

十五年十二月。

註二:

陳有光,﹁重修族譜序﹂︵光緒十七年季秋之月撰︶,收於餘三館陳氏族譜淵誌頁九

,七十六年版。

註三:

見本書永靖舊人物|陳智可、陳德耀、陳義方、陳有光、陳汝甘、陳慶雲、陳天助、

陳作忠等。

註四:

陳德耀:

﹁家譜序﹂︵嘉慶七年撰︶,收於餘三館陳氏族譜淵源誌頁二。

註五:

該家族輩份最高,現年九十三歲,老鄉長陳作忠夫人陳林翠娥女士口述。

註六:

同註二。

註七:

趙工杜主持,﹁彰化縣永靖鄉餘三館整建計劃﹂頁二十四。

註八:

見餘三館陳列大廳之﹁永靖陳氏餘三館沿革﹂

 

參、邱宅忠實第老師府

訪查日期:

民國八十一年七月、八十三年十二月

地  點:

瑚璉村

受訪者:

邱創國等先生

一、歷史發展:

  邱姓是乾隆年間渡台,來台始祖為邱華循公,因父邱章壽公壯年去世,家境貧困,由其

母詹氏率子前來台灣投奔母家,初居彰化縣深坑子塗庫等處,其後移居東螺保三十張犁庄︵

今田尾鄉︶,再移居本鄉苦苓腳以土地拓墾為主。

  到了邱華循之孫邱萃英,為台灣府學廩膳生,並勸降戴潮春,結束亂事有功,封賜五品

藍翎,光緒二年經台灣府學考選為歲貢生,得候選訓導之銜,故其裔孫講,以前這豎有旗杆

,於太平︵埔心鄉內,與永靖交界處︶就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尊重,並且考秀才必

須來這蓋章︵據查這就是以前的一種廩保制度︶。

丘逢甲童年時,曾在這裡讀書,乃至日本始政

,抗日失敗,曾在這附近躲藏,照理應留有墨寶詩文,但卻沒有,推測可能日據期間,怕被

日本人查到而焚毀,真是太可惜了。

  日據時期,邱萃英之第五子邱禮逢當庄協議員、信用組合理事。

當時該家族還是地主,

有租可收,並種有椪柑,光復後地被放領了。

二、環境形勢:

  門前的多福路在清領時期是縱貫大路,可通往太平、埔心、彰化等地。

︵現在省公路中

山路,是日據時期開的︶,現瑚璉路、多福路、錫壽路圍住的三角地帶,是邱、江、余渡台

祖後裔的聚居老村落。

在三、四十年前,以這裡人口最密集,其他地方大部分是農田,現在

則附近住宅、商店如雨後春筍般增建,使瑚璉成永靖人口最多的一村。

三、配置與建築:

  約有六分地,本於周圍有雙層竹圍,但已砍除。

包含兩個院落,第一個是有四條護龍的

三合院,坐東向西,正身三間起,明間退凹數架,以暗示正門位置,及提供一個可短暫停留

空間,稱,凹︵添︶壽面旁邊壁堵以橫豎木、八卦紅窗、富古味裝飾。

明間是祖先廳,供奉渡台祖

邱華循以下暨河南堂邱姓歷代祖先牌位。

神龕柱聯:

﹁忠孝君親方盡兩般人事,實敬宗祖毋

忘一本根源﹂。

﹁追念一宗昭穆序排勿紊,遠思千載春秋祭祀有恒﹂。

﹁追守忠精今聖訓,

遠循寬厚舊家聲﹂。

牌位上的﹁河南堂﹂三字,乃寫出五胡亂華中原大八姓南遷前,其乃中

原的河南省一份子。

本存有書﹁進士﹂︵註一︶,﹁貢元﹂等之執事牌,林衡道教授於民國

七十年來此調查,留存相片,唯目前已不在。

左護龍廳題錫壽堂供奉神明,是一鸞堂,已有

六十多年歷史,母堂是醒化堂,曾移永靖國中前民宅,再移太平,乃輔天宮前身,右護龍正

廳是多福堂,門前之路乃依此命名。

  右護龍後,是一四合院,有拜亭,向南偏東,有稱﹁老師府﹂及﹁明經第﹂者,人稱﹁

學仔底﹂。

意謂舊學堂所在,乃主人邱萃英教學地,也是他晚年住處,門聯尚留﹁來至門庭

須進步,學成科甲必聯登﹂可做證明。

頂堵上有﹁居仁、由義、明德、新民﹂字樣,本懸有

﹁萬世師表﹂、﹁明經﹂古匾,現已另外保管。

左右兩側為瓶形門,上飾泥塑花草,表達屋主祈

求平平安安之義,顯出古厝藝術,軒亭瓜筒疊斗彩繪皆頗精緻,是由屘子邱禮逢分得。

相傳

當時分產業時乃兄長選剩的,因那裡是學堂,相傳撥墨水不會出丁︵男孩︶,事實證明是無

稽之談,該房生男頗多。

正廳與學堂前方清時有旗杆,約八十八年前打掉左邊那座。

右邊還

留著,日據時代逢節日用以當做旗台。

共有三口井,一口在目前門樓入口處,一口在正身右後

方,一口在四合院內。

  原本大門開在正前方,現移到左前方,有一門樓,兩側各有一方,乃守護者所居,門眉

題﹁戊辰年 忠實第 主人書﹂。

忠實第之由來是因宋朝時,景德進士邱烋公一門有功朝延

,到了邱岳有文武才,誓死報國,理宗書,忠實二字賜之,封為東海侯。

︵註二︶三合院大

廳對過去,門前路的那邊池塘還在。

四、材料與匠師:

  現門樓建於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埔心鳥仔巢人阿賀師建,是用日據二吋四吋標準磚

疊成。

  三合院正廳,應渡台祖來時即有簡陋建築,大甲大地震時也被震垮,請湳港西陳騰飛、

陳昧二人對場作,故左右側構造不大一樣,與五福陳厝繼承堂可能是同師傅建的,故風格結構相似處頗多,基本結構與多福堂、錫壽堂都是土确,只是多福堂秀面整修成洗石子。

  學堂乃清朝邱萃英時所建,匠師不清楚,由軒亭細膩疊斗式架構推測,很有可能同邱氏

宗祠,都是唐山師傅所作。

■附註:

註一:

邱萃英是光緒二年台灣府學歲貢生,每年只取第一名一名,別稱﹁歲進士﹂,故有進

士之執事牌。

註二:

見忠實第家藏族譜敘文。

 

肆、邱宅積善堂

訪查日期:

民國八十一年七月及八十三年九月

地  點:

永南村

受訪者:

邱寬、邱煥火、邱淑熙等先生

一、歷史發展:

  邱姓渡台祖廿一世文建公,或稱:

乃其子廿二世邱章舜︵豐隆公︶清朝宮封修職郎,背

其父文建公骨灰於乾隆年間渡台,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烏石鄉上杭。

擇居於目前世居地

,該家族人才輩出,有文秀才邱華修、邱詩彩,武秀才邱利見︵詩田︶,邱華修曾於附近教

私墊,邱詩彩排行第四是文秀才,詩田老么是武秀才。

二人為人排紛解難,頗受地方人士敬

重,故邱利見日據時為保正,之後邱詩彩之子邱奢當了一段相當久的時間。

現在還留有當時

的保正辦公室,由已八十五歲的邱奢之子邱寬居住。

邱寬之兄邱登科師範畢業,留有文官服

之佩劍,後又留學日本中央大學畢業,其族人中留有一張約四開大,由當時中央大學校長及

教授簽名畢業證書。

︵見本書古文書證書單元︶

  在清朝分類械鬥、大姓吃小姓盛行,就有些小姓依附著他們,如該簇群建築左右鄰居,

各有十多戶周姓人家,與他們也有親戚關係。

清朝時,可能就是這種現象。

二、地理形勢:

  位於舊稱﹁關帝廳﹂這個老地方。

在施世榜裔孫施鈺著台灣別錄附的八堡圳圖中,可看

出是八堡二圳︵十五庄圳︶的流域,在這裡畫座城形。

又如道光六年閩粵械鬥,永靖街成為

歹徒燒殺劫略的對象,當時粵籍即撤到邱厝周圍的關帝廳,及埔心一帶堅守防禦。

永靖建街

市契約書上也說:

﹁在關帝莊︵村︶前購地十六甲﹂來建設永靖街。

以上皆可說明這地方歷

史與地理形勢的重要性。

  邱厝舊地名叫﹁窄厝底﹂,位於甘霖宮左前方永西路旁,聚落是坐西朝東。

三、配置與建築:

  整個邱厝有三甲八分多︵一萬多坪︶,長、寬都超過一百公尺,並非前後正身的多護龍

外擴式建築,而是左右二個分院的多護龍外擴式建築,其分院:

左院是神明廳醒化宮前是聚

落大門,右院是祖先廳積善堂,前有一方形水

池。

左外護龍靠永西路旁有一土地公廟。

醒化宮、積善堂二排正身後面有三口井,以前有一

大竹圍將邱厝全部包圍住,聚落後面︵竹圍外面︶有一圳溝,再過去即墳墓,可見它雖有二

個分院,實仍一體,也一樣具備客家特有的凝聚力、向心力。

四、公媽廳:

  醒化宮、積善堂皆有短牆將縱長的院子,隔開內、外埕,目前之積善堂是整修過之面貌

,磚造磨石子,貼磁磚,左邊牆磁磚上寫有,﹁邱氏太始祖鴻臚寺卿烋金 妣周氏一品夫人

一世祖樞密院使光祿大夫誠實公。

邱宗輩係族族譜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 創垂顯奕繼

述臧嘉﹂。

公媽牌神龕有﹁河﹂、﹁南﹂冠首聯,表示其遠祖來自。

右壁上四塊磁磚構

成一個二十四孝中某一個故事圖案,乃新建材代替舊木雕彩繪的作法。

 

伍、陳宅繼承堂

訪問日期:

民國八十三年十月、八十四年二月

地  點:

五福村

受訪者:

陳廣寧、陳益強、陳慶煙等先生

一、歷史發展:

  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渡台祖是第九世的聲榮公,本住田尾溪畔,到第十一世祖奉政大夫陳仁山遷移到相隔不到百公尺的永靖鄉五福村,其裔孫廣寧談起,曾祖父十二世陳亨宗在祖父陳儀亭十五歲時去世,﹁長子若父﹂,因此祖父與曾祖母,為了生計及扶養另四位弟弟,即挑起家庭重務,當時財產只四分地,但債務達四、五百元,經濟拮据可想而知,陳儀亭二十歲時,光緒癸未︵九︶年中武秀才後,經濟漸起色,償還債務。

到了中、晚年,曾經營中藥舖二家,一家設於永靖街,一家是設於溪畔的﹁仁壽中藥房。

並經營一家碾米廠,做米糧的大賣等事務,置田產二十多甲,他並培育弟弟日新、騰培、騰煌、騰飛皆各有所成,他的侄輩,住在這裡的陳見初︵本書另有介紹︶曾任永靖鄉代表會主席,陳雲潭台北國語師範學校畢業,曾在南投土地銀行當通譯,後為就近照顧家庭而辭職,改服務於永靖公學校直到退休,他是日據時期退休的,約民國八十年去世,享壽九十五歲。

  陳儀亭一生就在這裡渡過,他晚年另蓋一大厝於現溪畔中山路旁,大廳題曰:

長繼堂,他七五歲時,房屋大致完成,未建圍牆,但已病危,其子認為父親好不容易辛苦到晚年才建這棟華麗房屋,卻未曾住過,未免遺憾,於是他在這住了一日夜而離開人間,時在民國二十七年。

二、環境形勢:

  位於永靖縱貫線最南端,右側路過去即田尾北曾村,前望即農業區,面朝東,佔地約七

分多。

三、配置與建築:

  有三進正身,六條護龍,第一進正身,為三間起歇山式大脊建築,明間是祖先廳,題曰

繼承堂,裡面供奉十一世祖陳仁山及歷代祖先牌位,龕上題:

穎川衍派,據其族裔稱建於

九十三年前。

後進中間桌上供奉陳儀亭母親遺像,可知後代子孫對陳母守節育五子之感念,第二進右護龍是陳雲潭故居,對聯以﹁資﹂、﹁深﹂崁首,是他二十多歲時建的,除距今已六、七十年,壁柱刷藍,前窗上二幅類似海洋風光的油畫,雖沒有很多雕刻彩繪,也算是一間平實的中國傳統建築。

四、材料與匠師:

  永靖有很多傳統式舊建築師傳,湳港西陳家也有一批人才,第一進正身祖廳廳九十多年

了,只能推測可能陳炳桑之父陳昧或家族曾參與,或配合參與,因他們三代皆是有名的建築

師傅,習藝自福州,當光緒年間餘三館建造時,陳昧與族人陳騰飛皆曾參與屋頂之上瓦及剪

粘。

雲潭故居族親推測可能其五叔騰飛及湳田陳紹僑︵音譯︶之父建的。

 

陸、魏宅成美公堂

訪問日期:

民國八十年及八十三年十月

地  點:

港西村

受訪者:

魏維德先生︵家族中輩份最高,約八十歲︶、魏應充先生

一、歷史發展:

  魏姓祖先是由魏儉正公,於道光六年由汀州永定縣古竹堡︵鄉︶黃竹煙福盛樓挈眷渡台,

定居於彰化縣武西保永靖街,潛心歧黃之術。

道光二○年︵一八四○︶,開張﹁成安藥舖﹂

,自是衣食稍裕。

到其四子瓊昭︵魏尚瑩,一八四五年至一九○一年︶,也精通歧黃,曾醫

好縣令之病,名聲大噪。

日據時代,曾任庄長及八堡二圳圳長,永靖公學校及永奠宮的創立

等都與餘三館陳有光、陳汝甘等共同倡建,是當時地方領導份子,魏尚瑩生八子,這座房屋

是他兒子在他去世後建的。

  魏紹堂︵舜仁,一八六七年生︶日本犯台前移居大陸,官拜五品同知、賞戴藍翎,目前

第二進正身神明廳尚留有執事牌。

  幾年前,這裡還住了一位全縣最老人瑞,活到一百一十一歲︵光緒九年生,一八八三

年︶名叫魏馬良老太太,是魏師堂︵當仁,排行第七︶的妻子。

在她一百多歲時自己還會處

理家事,脾氣也很好,可見這裡地靈人傑。

  第一進正身由魏精仁︵一堂,排行第四︶籌建,精仁繼承其父中藥舖在永靖街,成美堂

蓋好,才搬回去住,︵他們家族當時還有鹽館、染布坊等事業︶。

後進及護龍是魏由堂︵居

仁,排行第八︶籌建的。

二、環境形勢:

  有位精通堪輿的詹先生︵名字不詳︶,清時見政府腐敗,渡海來台,魏尚瑩禮遇之,故

對魏尚瑩也傾全力相助,成美堂的地理也是他看的。

堂前有八堡二圳支圳由左前方流進,繞

經門樓前,流到右後方去,水文是所謂的﹁龍虎水﹂。

由龍邊進,虎邊出。

詹先生無婚、無後嗣,故現在魏家清明祭拜祖先,也順便祭拜他。

三、配置與建築:

  坐北朝南,本有一門樓在龍邊,可派人守衛,但遭韋恩颱風吹毀。

林衡道先生於民國七

十年五月古蹟調查輯尚留有相片。

  為二進正身,四條護龍之建築,林衡道教授稱此為﹁四馬拖車﹂之配置。

壁為防火起,

尺二厚,金包玉砌,四周本來都有槍孔。

  第一進正身明間門楣上掛著﹁成美公堂﹂四大字,及﹁大正六年孟冬穀旦﹂、﹁端甫莊

煥文書﹂小字的古匾。

大正六年即民國六年。

距今將近八十年。

  第一進正廳是祖先廳,廳內正中央本擺有頂上橫寫﹁成美祠堂﹂的鏤空雕花飾之神龕,

但不久前被可惡的偷兒偷走了,人心不古,道德淪喪,真是令人痛心。

中間擺放著所供奉的

渡台祖第十九世魏儉正以下祖先神位。

  兩旁護龍廳分別懸有﹁繼善廳﹂、﹁垂裕廳﹂古匾,正身接內護龍有﹁崇禮門﹂、﹁尚

義門﹂。

在此處無論是門板、門楣、窗戶上面都有裝飾性字畫,或蘭亭集序、或處世箴言、

或一幅幅有趣又含養生哲理的彩繪。

  尤其,正身末間窗上,正方形窗框,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