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湛江市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调研考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830497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题湛江市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调研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试题湛江市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调研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试题湛江市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调研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试题湛江市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调研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试题湛江市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调研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题湛江市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调研考试.docx

《试题湛江市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调研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题湛江市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调研考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题湛江市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调研考试.docx

试题湛江市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调研考试

试卷类型:

A

湛江市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必修③、④)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

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

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

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

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

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

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

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

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

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

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

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

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

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

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C.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D.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B.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

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毛猴的大树

徐国平

出事那天上午,全村的人正兴高采烈地挤在村委大院,个个蘸着唾沫,起劲地点着分到手的钞票。

谁也没注意到毛猴。

其实,毛猴一早就从大喇叭里听到消息,开发商要发放树木补偿款。

他却没有一丝兴奋,也没像老婆那样急三火四地撅着屁股朝村委跑。

毛猴慢吞吞地扒拉了几口早饭,就耷拉着脑袋出了家门。

村外已变得十分旷阔,没有了在晨风中梳理绿云的大树,没有了鸟儿的啼鸣,整个村野像是被掏空了心脏,干瘦苍凉。

毒辣辣的日头,一时晃得毛猴有些头晕眼花,双腿发软。

最近这些日子,他总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毛猴的这种心态,是从村外那些大树被伐倒后出现的。

毛猴很小就离不开大树。

他生就一副瘦小骨肉,伙伴们小瞧他,就连村里的小猫小狗都欺负他。

有一回放学,一条恶狗死劲地撵他,他吓得哭爹喊娘,没命地逃,伙伴们一旁看笑话。

最后,他见路边一棵大树,被逼无奈,使出吃奶的力气,手脚并用噌噌爬上了树梢。

恶狗徒劳地围着大树汪汪叫了几声离去。

眼瞧着树下一个个扯着鸭脖目瞪口呆的伙伴,毛猴突然产生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兴奋。

还有一次,毛猴骑在树头上,咔嚓一下把树梢压折了,整个人从十几米高的大树摔下。

伙伴吓个半死,毛猴却从土窝窝里爬起,竟然筋骨无伤。

那时,村外四周大树极多。

当地有个风俗,伐树前要在最高的树梢上挂一块红布,然后用锯斧解下树头。

毛猴便有了用武之地,一年四季总有人请,好吃好喝,另有赚头。

没想到会爬树也是挣饭吃的一行。

邻村一老木匠还托媒上门,把小闺女嫁给了毛猴。

毛猴整天乐呵呵的。

毛猴爬树最喜上面有鸟窝的树。

每到树顶,他就先把手伸到鸟窝里,摸摸是不是有鸟蛋,若有,就把那蛋在门牙上一碰,仰脖子喝干。

他说鸟采五粮之精杂草之华,饮天之露,喝了它们的蛋长寿呢。

他更喜欢登高后的眺远,白云在上,鸟雀比肩,纵横的河流在下,连土地上高大的房子都显得矮小了,自己就有了冲天豪情。

后来,大树越来越少。

一年当中很少再有人请他爬树了。

一想到站在树梢上的快意,他就激动得心颤,他想就是没有人请,自己也得找棵大树爬上去,掏几个鸟蛋,亮亮腔,活动活动身子骨。

只是,出了门,一连走了几十里地,都看不到一颗直刺云天的大树。

他沮丧极了。

打那以后,毛猴就疯了似地买树苗,然后,没日没黑地在自家地里挖坑栽树。

恨不得一夜间,那些树苗能长成参天大树。

正当树苗碗口粗,村里所有的地,却被乡政府卖给了开发商。

自然,那片树苗要补偿大笔钱。

毛猴老婆的嘴都笑裂了,拿毛猴当财神一样供着。

村人自然眼馋,纷纷也在各家地里,杂七乱八插了一地树苗。

毛猴却很气恼,连着骂了几天几夜开发商的娘。

毛猴想着想着,就一跺脚搭上了一辆进城送民工的三轮车。

劳务市场上,来招人的包工头问毛猴,有啥特长,毛猴说,会爬树。

一阵哄笑后,包工头便带着毛猴来到一个建筑工地,安排他干架子工。

这活儿跟爬树一样,毛猴毫不怯生,一攀上架子,浑身顿时就来了精神。

半晌,天空有些灰蒙蒙的。

毛猴感到有些压抑,便摘下安全帽。

可偏在这时,发生点意外,随着吧嗒一声,安全帽上遍是蛋汁和碎壳,竟是个鸟蛋,蛋汁也迸溅了他一脸。

毛猴一惊,忙仰脸往天上看,只见一群鸟儿在他头上飞过。

他纳闷不解,这鸟怎么飞着飞着就下起蛋来。

随后,他环视了一下脚下的城市,光秃秃的竟然没有一颗大树,更没见到一个鸟窝。

毛猴不由得为这群无处栖身的鸟儿,仰天长叹。

猝然,一只鸟儿盘旋着又朝他头顶飞来,一声凄厉的啼鸣过后,就见一枚鸟蛋,清楚无比地坠下。

毛猴惊喜万分,慌忙侧身翻过安全帽。

就在他全神贯注接住那个鸟蛋时,熟料,自己的整个身子却离开了脚手架。

一瞬间,他感到自己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大鸟,急速地向下坠落着。

这种感觉好久没有了,就像先前自己从一棵大树上落下来一样。

只是,当他轰然落地,骨碎筋断,才感到再也没有先前那么幸运了。

透过模糊的视觉,他最后望了一眼身边的安全帽,那枚鸟蛋在里面竟然安然无恙。

毛猴微笑了一下,闭上了眼。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8月第22期,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主人公以毛猴命名,生动贴切,很形象地体现了他古灵精怪、攀爬技艺高超的特征,突出他与树的关系密切。

B.毛猴爬上大树之后的所见所闻使其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反衬出他内心深处无法回避的自卑。

C.因妻子的贪婪和不理解与村民们的短视,毛猴一怒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无尽伤痛的村子,头也不回地搭上了进城务工的三轮车。

D.小说以顺叙的手法,介绍了毛猴与大树的渊源以及毛猴离开村子进城后发生的故事,文章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楚。

E.结尾处鸟儿凄厉的啼鸣和毛猴的死去,给小说所笼罩的沉痛气氛,即便那最后的一下微笑也难以化开。

5.请简要概括毛猴的形象特点。

(4分)

6.小说两次写到毛猴从高处坠落,有何区别?

请从这个角度探究小说的内涵。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

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有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

“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

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

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

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①,自有它的魅力。

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

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

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

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

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

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

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编自2016年4月7日人民网)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

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

“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

”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

“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编自2015年3月3日《中国日报》)

[注]①银钩铁画:

语出唐·欧阳修《用笔论》:

“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画:

笔画;钩:

钩勒。

形容书法家运笔,其点画刚健柔美。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3分)

A.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B.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网络直播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C.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D.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中引季羡林的故事说明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C.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

D.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E.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昆曲古琴这样的传统艺术,不能为了迎合年轻人的趣味,就去搞网络直播。

9.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襄,少孤,出游乡校,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

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所谓知天尽性之说,皆指为迂阔而莫之讲。

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闻者皆笑以惊,守之不为变,卒从而化,谓之“四先生”。

襄举进士,调浦城主簿,摄令事。

县多世族,以请托肋持为常,令不能制。

襄欲稍革其俗,每听讼,必使数吏环立于前。

私谒者不得发,老奸束手。

民有失物者,贼曹捕偷儿至,襄语之曰“某庙钟能辨盗,犯者扪之辄有声,余则否”。

乃遣吏先引以行,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阴涂以墨,而以帷蔽之。

命群盗往扪,少焉呼出,独一人手无所污,扣之,乃为盗者。

知河阳县,始教民种稻。

富弼为郡守,一见即礼遇之,及入相,荐为秘阁校理、判祠部。

知常州,运渠横遏震泽,积水不得北入江,为常、苏二州病。

襄度渠之丈尺与民田步亩,定其数,授以浚法,水不复积。

知谏院,改侍御史知杂事。

论(王安石)青苗法不便,且言韩维不当为中丞。

皆不听,襄以言不行,愿补外。

安石欲以为陕西转运使,帝惜其去,留修起居注。

逾年,安石又欲出之,帝不许。

寻直学士院,安石益忌之,擿其书诏小失,出知陈州。

卒,年六十四,赠给事中。

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

既亡,友人视其箧,得手书累数十幅,盈纸细书,大抵皆民事也。

在经筵时,神宗顾之甚厚,襄以司马光至于郑侠三十三人对,谓光等皆股肱心膂之臣,不当久外。

谓侠愚直敢言,发于忠义,投窜瘴疠,朝不谋夕,愿使得生还。

帝不能尽用。

(节选自《宋史˙陈襄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犯者扪之辄有声扪:

按,摸

B.扣之,乃为盗者扣:

询问,审问

C.擿其书诏小失擿:

揭发

D.朝不谋夕谋:

谋划,商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摄令事,“摄”在这里指官员代理某个官职的工作,也指官员兼任其他官职的工作。

B.乡校,又称乡学,是古代政府开办的地方学校,通过乡试成了生员才有资格就读。

C.赠给事中,“赠”在这里指赠官,古代朝廷给已死的官员或其父祖加封爵位或官职。

D.经筵,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陈襄做事不苟同流俗。

他和朋友陈烈等四人提倡新的文风,宣传了解天命觉悟本性的主张。

虽然当地百姓一时并不理解,但最终还是被陈襄等人教化了。

B.陈襄为官不惧奸邪和强权之人。

他在浦城审案时让多位官吏参加,使坏人的各种伎俩无法得逞。

他批评青苗法,虽然得罪了王安石,但是王安石并没有想要撵他到京外为官。

C.陈襄积极向朝廷推荐人才。

他在河阳时教农民种植稻谷,富弼很欣赏他,并推荐他做秘阁校理等官职,此外陈襄也向皇帝推荐了司马光等许多人。

D.陈襄关心百姓生活。

他曾利用大钟巧妙地给百姓找出真正的盗贼,还详细记录要办理的与百姓有关的各种事务,曾设法解决了苏、常二州的滞水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5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4~15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了六种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用字凝练,意境雄浑广阔。

B.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这一联的上下句是互相对比衬托着写的,历史和时间越久远,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C.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多病孤苦无依,满腹牢骚,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情怀。

D.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心有余力不足的痛苦心情。

E.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含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无边落木”和“万里悲秋”落笔的角度相同,且都紧扣着诗的中心——“悲秋”。

1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是否多余?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李商隐《锦瑟》中化用庄周、杜鹃两个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惨哀怨意境的句子是“,”。

(2)荀子《劝学》中提到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和强健的筋骨,却能“,”,是因为“”。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舞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B.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饶宗颐,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C.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D.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深刻记忆就是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令人慨叹不已。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们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加工、种植和包装,保障农产品质量,赢得市场认可,解决了农产品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B.建立养老机构退出机制,发现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且不整改以及违法违规行为导致事故的养老机构,向社会公告并通报相关部门。

C.许多革命前辈在矢志不渝、坚定不移为中国人民利益奋斗的实践中开创的红色家风,成为全党、全社会称颂的家风表率。

D.演出颂扬了地铁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演员艺术造诣高,节目选取精良,掌声、笑声不断,持续了近两个多小时。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人是最擅长以吃来表达纪念的,①许多节日都与特定的食物结下不解之缘,②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③最个人化的节日——过生日,④吃一碗长寿面。

中华民族是最有口福的民族,中国的烹调举世闻名,⑤中华民族⑥敢于将饮食上升到文化的境界,并以本民族得天独厚的饮食文化为骄傲。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5分)

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思想可以独自随心所向,谈话和演说就得顾到少数与多数的听者,作文更得顾到不见面的读者,①。

语脉和文脉不同,所以有些人长于说话而不长于作文,②,但也有相关联的情形。

说话可以训练语脉,特别是从演说练习里获得的语脉,有时也可以帮助文脉的进展,所以要改进作文,③。

21.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分别与春节和端午节有关的对联。

要求上下联各七个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6分)

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位80多岁的老人曾不无感慨地回忆道:

“少年时期,我一心想着要改变这个社会,后来我发现我改变不了这个社会;青年时期,我一心想着要改变这个国家,后来我发现我改变不了这个国家;中年时期,我一心想着要改变我的家乡,后来我发现我连自己的家乡也改变不了;老年时期,我只想改变我自己,于是我就改变了自己。

我想,如果一开始我就想着改变自己,说不定我还能改变我的家乡,并进而改变这个国家和社会。

请你根据对这则材料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